高房价的归宿:钱毛万物涨!
在政府的参与下,不良地产商和背后利益集团疯狂敛财,七年房价翻了两番。不断出台的房地产“空调”行动,保护房价在一定的速度下不断上涨。高房价的归宿已经清晰可见:钱毛万物涨!
在超市,降价6元钱的卫生纸、便宜两角钱的鸡蛋常常被一抢而空。家庭主妇们忙着在购物车里堆满花生油,餐馆老板则成箱地抱走食盐和白糖:“能囤就赶快囤点货吧,反正什么都在涨价。”菜市场上的大蒜10元一斤,饺子馆儿里的免费蒜泥已经不见踪影。饭店里的菜谱,三天两头就变价。
“豆油涨价,粮食涨价,蔬菜涨价,糖涨价,燃气涨价,”一位老人在市场前连声叹气,“再这么涨下去真是什么都买不起了。”形势不妙,连一辈子都在种菜的农民也在一本正经地分析,化肥涨价跟“房地产资金的进入有很大关系”,因为“政府打压房价,股市不景气,这些资金可去的地方不多,就进入了流通领域”。他们不知道,钱毛的根本原因是高房价,还以为物价上涨是因为政府打压房价。
这些小人物不大明白自己的生活怎么会突然被搅乱,但可以肯定,无论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哪一种,他们都只能被动接受,既无从选择,也无处躲避。上班族们在抱怨“什么都涨,只有工资不涨”;家庭主妇们则气愤地说:“原来买一桌菜的钱,现在只能买几个鸡蛋。”
这场面实在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就在不久前,报纸上还到处是关于经济的好消息:比如,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再比如,近10年来,GDP增长幅度年均超过10%。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更是光彩夺目。
另一组数字也显示出这种繁荣。前三个季度,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了22.4%;上半年,央企的利润增长了57.1%。与此相比,普通人的账本则显得有些寒酸。近10年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而在农村,这一数字只有6%。
还不是最坏的。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正在吵吵嚷嚷地讨论着新增加的税负,房子要缴税,车子也要缴税,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这些隐忧更让人惴惴不安。
如今,物价一上涨,钱袋子跟着再次缩水,就连想尽各种办法买到便宜蔬菜,都成了一件可以在邻里间炫耀的事。买到低价菜的技巧成为人们在论坛里讨论的热门话题,方法包括“提前收看天气预报”、“选择中午冷门时间前往”等。还有的人,干脆拿出炒股票的劲头来对待那些生活必需品,哪些东西可能涨价,无论是白菜还是食用油,立刻就成批地买走。
过去几年,当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恢宏的盛事接连鼓舞着人们对生活的期望时,转脸回到个体生活的普通人,却未必能体会同等比例增长的幸福感。他们转过身就要为最具体的生活大伤脑筋,比如,一头大蒜的价格。
还有更多故事,其中一些发生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深圳的主妇开始奔波几十公里到香港购物来节省花销。她们坐火车南下香港,是为了采购大量的食盐、苹果、鸡蛋、酱油、卫生纸和洗发水。而因为深圳的物价不断攀升,许多原本为了省钱而寄居内地的香港人,在积蓄眼看要花光的当口,不得不再一次搬离深圳,返回香港。
虎视眈眈的通胀,笼罩在寻常人家的头顶上。就连曾经衣食无忧的人们也开始备感艰难,买菜做饭这样的日常琐事,也被忧虑和抱怨逐渐充满。
其实,许许多多的人并不知道,目前的通胀并要不了人的命,一旦大幅提高工资开始,就不是现在这般光景。如果再发行千元大钞,高房价对经济体系的催毁力量,可能在一夜间被彻底释放。
在人流熙攘的街头巷尾,无论是主妇、白领还是农民,每个人都能列举自己被涨价扰乱的生活。这些故事很琐碎,汇集在一起却不容忽视。这些最普通的人,他们细微的努力正在推动社会发展,他们能否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幸福与安稳,正变成急需回答的问题。
如今这年头,政令已经出不了中南海,国家领导人太忙,各种应酬已使他们疲于奔命。房地产的红利,足够支付国际富人俱乐部的高昂会费,感受与狼共舞的剌激。红头文件治国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国家除了印钱和调动军队尚有绝对权威外,在其它的事上也只能用电视喊一喊,做做样子了。房价还会再升高,物价还得接着涨,聪明的穷人多存粮、攒足油,存点金,放点银,就能从容度过艰难年头。只有钱实在多得没处花,才是接着炒股买楼。老人们说“三穷三富活到老”,现在是到了为过穷日子提前做准备的时候了,千万不要等到所谓的“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