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经济学人:人民币升值 有什麽大不了?

火烧 2005-07-2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人民币小幅升值缓解部分压力,但对经济影响仍需观察。文章指出升值可能减缓中国经济增速,引发贸易紧张,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引发争议。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经济实际增速已放缓,需警惕未来风险。

  早晚会发生的事,结果就在 7月21日东窗事发。中国昨(21)日宣布放弃实施长达11年,人民币紧钉美元的汇率政策,并将人民币自 8.28兑1美元升值2.1%,至 8.11兑 1美元。《经济学人》指出,「虽然人民币的升幅和美国及其他人的期待落差仍大,但中国这一步确实有助于缓解因为低估人民币所造成的部分紧张」,特别是减缓来自美国政治人物的压力;但是「升值对经济及政治造成的最终影响,仍需视人民币未来升值的幅度及速度而定」。
 
  该文强调,「人民币小幅升值,不太可能对减缓发展过速的中国经济,产生太大的帮助」。目前中国最大的隐忧,是「中国可能成为它自己在国际上一炮而红的牺牲者」。杂志认为,近来一直是驱动全球经济成长强力引擎的中国,「经济成长一旦放缓,现存的政治及贸易紧张关系将会恶化」,这也是中国冷却国内经济将产生的副作用。

  再者,则是中国本身对外投资所衍生的问题,也和贸易问题一样棘手。中国对于该国超过7000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存底,其运用方式已不再局限在投资美债而已,而是用来增加购买有形资产。近来中国 CNOOC(中海油) 企图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 Unocal的消息,引起华盛顿不小的骚动。「中国小升人民币的举措,只是暂缓了美国要求贸易保护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该国的经济成长果真放缓,全球经济成长将渐失依怙,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浪潮,势必也将卷土重来。

  《经济学人》坦言,中国经济实际上放缓的状况,较官方所发布的数据更为明显。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为了避免经济数据波动带来影响,中国偏好「在景气循环底部时夸大成长,在景气循环高峰时短报成长」。根据电力消耗以及货运量等自然指标估算,中国 GDP可能早已在2003年创下 12%以上的成长,并在2006年前放缓至 8%。

  杂志引述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首席亚太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说法表示,在预测投资的周期中,获利率、产品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为三大领先指标,这三项预测公司现金流量或是借款能力的指标,皆处于衰退状态,证实中国经济已有降温的迹象。

  不过值得称许的,《经济学人》指出,是中国此次为了抑制经济失控所采取的做法,和1990年代中旬相较,当局显然较早未雨绸缪,态度也更笃定。「升值人民币,有助于该国的经济再进一步降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