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评论:繁体字在大陆复不了辟
繁体字简体字的碰撞,即便是在民国时期(1911—1949)就已有之,从新中国建国实行文字改革、推行简体字特别是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之后,随着两岸的交往,则磨合更多。经济社会发展之下,在新名词特别是在外来译文方面,两岸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一些词语称谓,其中大陆特有的大约1300多个词,台湾省特有的大约1100多个词。尽管如此,在民间交往中,只要是稍加解释说明,两岸群众都能理解对方所指,所谓的不同,并没有从根本上妨碍两岸间的民间交流。而时下激烈的汉字繁简之争,只要稍加回顾就能发现,则肇始于2008年马英九政府当选之后,换言之,它实际上是马英九对大陆打出的一张牌、拉出的一张要价清单、挑起的一个以攻为守拿文字当谈判筹码的老话“新”题而已。试图取代简体字的眼下统治地位?繁体字实际上根本没有赢的可能。
马英九选择为什么在文字上动手?道理很简单——他手上可打的牌并没有几张,在繁简字体上动手,一方面希望延续其政权的“正当性”、树立“文化正统性”进而实现“统治正统性”和对中国的“代表性”。经历过1971年被联合国大会全面驱逐的所谓“中华民国”、1979年中美建交和所谓《台湾关系法》订立全过程的马英九不会不清楚,除了以蒋经国嫡传门生自居的自己和一部分蓝营人士及其支持者之外,认为台湾能够代表地理意义上的中国的人,几乎没有,更别说根本就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绿营势力了。那么,在与大陆的交往中,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拿什么来赢得对大陆的心理优势呢?繁体字无疑是最好的工具!这就不难理解,马英九为了扭转繁体字在日常生活中书写麻烦、难以学习记忆和辩识的天然弱点,炮制出子虚乌有的“正体字”的目的了——正统啊,你看,我们用繁体字,我们才是中国的文化正统呢~~~
另一方面,为自己的两岸政策搞平衡。马上台前后,看到了过去8年台湾对大陆挑衅的得不偿失、处处碰壁,明白跟一个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的大陆对抗宛如以卵击石,不会有好结果,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着手改进民进党的自我封闭、挑衅好斗的大陆政策,得到了大陆的正面回应,无论在两岸关系上还是经济民生上,大陆货真价实的善意成为马英九的新政府站稳脚跟的最大基石。但马的个人习性、马的政治眼界和政治格局、马试图穿衣走新路青史留名的秉性,又促使其无法忽视反对他的那40%,换句话说,马总想面面俱到、人人喝彩。因此,无论是任命赖幸媛当“陆委会”主委、首先拜会台独教父李登辉,还是处理“国务”机要费案、宣示任内甚至到死都不会有统一问题,乃至夺回党主席职位、以宣传统战之名封杀中国日报在台赠阅,实际上都是在两岸关系上搞自我平衡、皆大欢喜、走一步退两步。
而最根本的,则是将“顺利坐满第一任期、顺利拿到第二任期”的个人奋斗目标,作为决策所有党内人事、岛内政治和整个两岸关系问题最重要的前提和依据。也就是说,无论是国民党主席等人事安排,还是陈水扁家族腐败案的审理特别是“检察总长”、主审法官还是特侦组的职务行为,或是对大陆相关政策的制订、修改和废止,无一不是摆在个人利益之下。如果说,近日不堪女儿被限制出境而无法赴美报到注册,让同为被告的吴淑珍指责陈水扁“只顾自己当烈士,不顾家人死活”确有其事的话,那么,马英九同样脱不了“只想自己当好人成大业,不顾国民党和台湾长远利益”的干系。
马英九对大陆的认识,显然和相当多的台湾省人一样轻佻而肤浅。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通篇没有搭理所谓“正体字”的茬,一句“两岸同文同种,繁体字在大陆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的回答,让只要是稍有理智的人都不难看出,对台湾社会炮制“繁简对立”的不屑和嘲弄,对马英九信誓旦旦“正体字”的不屑和嘲弄。台湾当局和某些政治、文化人物不但夸大了大陆对繁体字的陌生,而且夸大了台湾人对简体字的陌生,夸大两者的矛盾只不过是为两者不可调和制造“民意”。姑且不说大陆许多人在日常书写中常常繁简并用,尤其是在签名的时候,姑且不说大陆不少公司名、学校名甚至墓碑名依旧保留着繁体字,姑且不说大陆不少文化、考古、博物、艺术等研究机构还大量编译、传承和使用繁体字,在早已回归的港澳,繁体字不依然还在大行其道么?即便在台湾,从面临被当局查禁危险而地下传播,到今天公开销售的简体字书籍,不同样有人光顾么?在大陆做生意、学习的百万台商、台生,他们难道就真的对简体字睁眼一抹黑,看若天书吗?
某些人拿出诸如用简体字查不到图书馆馆藏的繁体字文献的“例子”来大做文章,其实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从技术上,这样的情况极其容易解决——就连如今Windows操作系统里面,都有繁简转换的编辑功能,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执意夸大繁简汉字的非此即彼、不可调和呢?看来,繁简文字不过是颗棋子,为台独和永远不统、为“你是你我是我、你我不相干”的“朋友关系”找理由造声势,才是操弄“繁简之争”、谋求暗渡陈仓的最终目的。
而马英九及其政党和行政班子,是没有渡过陈仓的可能的。姑且不说两岸合编词典的进展如何,也不说两岸的文化论坛成效如何,文字的推广使用和被社会接受,本身就是需要长期的、需要被实践检验的过程。在大陆,文革时期四人帮白字先生们搞的乱简化、破坏性简化,并没有被全社会广泛接受,文革结束后,即被彻底废止,可见,大陆在汉字简化上,是有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是慎重的、更是延续历史传承的。此外,表面上看,大陆赞成使用简体字和繁体字的网上调查45%和40%的支持率相差无几,但仔细分析,使用简体字最庞大最广泛的大陆普通群众,恰恰是不常上网、更不常热衷于参加此类调查的群体,而支持恢复繁体字的那40%则至少是某种以文化精英和文化怀旧姿态经常出没于相关论题的人,换句话说,对简体字45%的支持率其实被大大弱化了,而繁体字能否在大陆复辟,没有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普通群众的真心支持,只能以失败告终,而普通群众欢迎的,恰恰是利于识别、便于书写的简体字,而不是象牙塔内风花雪月、顾影自怜的风雅小资。
在这里,还是奉劝那些把“繁体字”当枪使的政治团体和政治人物,以及那些被别人当枪使的文化小资和新时代张勋们:丢掉幻想、正视现实,调整心态、与时俱进。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