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在新中国前夕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摘要:七十年前,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头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挥了典范作用,并向世人讲清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发挥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宣传普及作用,同时表达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发挥了进一步明确共产党人历史责任的作用。通过回望已经走过的路,总结党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宝贵经验,提出继续前进的思想主张和政策举措,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不断走向伟大的一个重要法宝。
每到重要的历史节点,为了更好地前进,开创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总要回望已经走过的路,总结党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宝贵经验,提出继续前进的思想主张和政策举措。这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不断走向伟大的一个重要法宝。
70年前的1949年6月30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长篇论文——《论人民民主专政》,该文深入系统地阐发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人民政权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的立意,一是回看和总结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8年,二是规划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这篇文章问世后,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引发政界、学界的深入思考和持续研究,成为世人研究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文献。
1949年6月,中华民族即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巨变,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即将终结,新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即将诞生。同时,中国共产党迎来28岁生日,“就像一个人一样”,“已经走过二十八年了”,“已经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十几岁的年青小伙子”,而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了。正是在这个成熟的政党带领人民走向新社会的历史关口,毛泽东沉着冷静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思考我们党走向什么样的政治舞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为什么在新中国前夕要写一篇结论性论文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写这样一篇重头文章,是基于总结经验、继续前进的大思路考虑,目的是要向党内外、国内外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一些根本经验和继续前进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件事,毛泽东非常看重。1949年6月24日,处在百忙中的毛泽东,给秘书胡乔木交待了几个重要文稿的起草任务:“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似不宜用新华社社论形式,而用你的名字为宜),拟一单纪念七七的口号……此两件请于六月最近两天拟好,以便于六月二十八日发出,六月二十九日各地见报……”毛泽东体谅胡乔木的辛苦,因此他在给胡乔木的信中特别交待:“以上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请你好好排列时间,并注意偷空睡足觉。你起草后,我给你帮忙修改,你可节省若干精力。”本想让胡乔木来承担这个任务,但胡乔木刚刚被任命为新华通讯社社长,同样处在百忙中,“论文”的初稿按时起草出来了,却没有达到毛泽东的要求。后来胡乔木回忆了这件事的过程,“稿子写出以后,结果没有用。毛主席自己写了纪念七一的文章,这就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胡乔木还说:新华社的主要稿件,“有的最后送毛主席审阅和修改。最重要的由毛主席亲自撰写”。《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论文,就属“最重要”之列。胡乔木写出的稿子不能用,剩下就是两天左右时限,毛泽东只好自己动笔。在我们现在可查阅到的档案中,留下了毛泽东起草的整整31页手稿,以及他反复修改的过程稿。在毛泽东修改定稿的首页上,专门注明了“新华社”“急件”等字样。该文于6月30日由新华社全文播发,赶在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日这一天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头还配发了“庆祝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诞辰!”“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
之所以要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总结我们党所走过的道路,一是要找到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二是要从中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经验和结论涉及党的根本。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多次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取得的各种“经验”,既有归根结底的、总体层面的经验,也有内外政策的、具体层面的经验。梳理毛泽东在文中总结和提到的经验,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提到“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毛泽东从内外政策角度总结了我们党28年的基本经验。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根本上变换了中国的面目。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这就是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二)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毛泽东明确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的探索,得出的有关对内对外两方面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指明了我们党在内政外交方面制定系列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也就点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基石。
二是提到归根结底“集中到一点”的经验。毛泽东反复强调说:“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是对上一条经验的又一次集中的、精炼的概括。讲的就是总结我们党28年历程的根本主题和主要结论。
三是提到选择政治制度和道路的经验。毛泽东从孙中山探索40年和中国共产党探索28年的各自经验角度,指明了我们所选择的这样一条道路:“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这里讲的“一边倒”,并不仅仅是个外交方针,更重要的是讲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种道路的选择,是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得到的共同经验。
四是提到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取得“基本胜利”的经验。毛泽东回答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为什么“不可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到胜利”,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为什么“取得了基本胜利”?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有“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那就是有区别于其他阶级和政党的一个党、一个军队、一个统一战线,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二十八年,就大不相同。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毛泽东点明,这个胜利的关键,还在于由谁来领导,“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毛泽东点明的这条经验,既是国际共运的实践经验,更是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一方面任何国家的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达到胜利;另一方面,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多次领导过革命,也都失败了。这些,“就是明证”。
五是提到处理好独立自主和国际援助关系的经验。毛泽东是从反驳一些错误想法、错误提法的角度,讲到我们得出的一些经验的。比如,他反驳了“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的错误想法,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这件事,中国人民的经验是太多了。孙中山临终时讲的那句必须联合国际革命力量的话,早已反映了这一种经验。”又比如,他进一步从“有了经验”角度,反驳了当时有人提出的“我们需要英美政府的援助”的提法,断然指出:“在现时,这也是幼稚的想法”,因为“孙先生有了经验了,他吃过亏,上过当。我们要记得他的话,不要再上当”。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处理独立自主和国际援助的关系,不仅从自身探索中得出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也汲取了孙中山“吃过亏,上过当”的经验教训。
六是专门提到了教育农民的经验。毛泽东历来关注中国农民问题,他始终认为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群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特别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早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中他就指出,农民的力量“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但问题是,这些农民绝大多数未受到过文化教育,我们党应该“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把农民组织起来,并开展文化运动,通过发展农民运动,农民的文化程度才“迅速地提高”。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再次以苏联经验为例,从农村经济结构角度讲了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他还特别强调:“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总结我们党历经28年探索得到的经验,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结论。这些结论,恰恰是紧紧围绕一些关键性问题展开的。比如,毛泽东阐述了一个关键性结论,即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结论,他是通过“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个角度表达出来的。又比如,毛泽东阐述了另一个关键性结论,“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结论,他是通过以孙中山为例表达出来的:“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再比如,毛泽东还阐述了一个关键性的结论,即必须建立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民主。这个结论,是毛泽东总结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直接得出的一个根本性结论:“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更是中国共产党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后所经历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在中国不可能走资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只能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并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才能真正达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自由幸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由此可见,在新中国前夕,毛泽东通过回顾总结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就是要告诉人们,我们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我们今后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往哪个方向继续前进。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原本的切入点就是“纪念七一”,所以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原拟的主标题就是《二十八年》,定稿前改了主标题,副标题定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从构思这篇文章起,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切入,这是确定的。但是,如何回看和总结已经走过的28年,站在怎样的基点上展望和走向未来?毛泽东在文章开头,就提醒世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人了”,我们“是共产主义者”,看问题“有正确的宇宙观”,“懂得事物的生存和发展规律”,“懂得辩证法”,“看得远些”。这就清楚地表明,毛泽东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人们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表达共产党人的一种战略思维。毛泽东还要清晰地告诉人们,我们这个党要往哪里去。他在文章的结尾处,坚定而自信地说:“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
二、毛泽东总结中共28年历史思考了哪些重大问题
站在社会历史的巨变面前迎接新中国,毛泽东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思考了哪些重大问题呢?我们从《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有关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的坚定性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一个大国大党,要把握正确的世界观(宇宙观),懂得历史的辩证法,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起理论自信。因此,理论上的坚定性,是毛泽东写作这篇论文首先要强调的问题。
毛泽东开篇强调,我们“是共产主义者”,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即正确的历史观。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懂得一些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一是得益于二十八年的革命实践,二是得益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他说:“我们党走过二十八年了,大家知道,不是和平地走过的,而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走过的,我们要和国内外党内外的敌人作战。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在文中反复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建立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这个党,以及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等方面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提醒人们,观察人类社会发展,就是要掌握这样的历史观、这样的辩证法,就要牢牢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具有这种理论上的坚定性,否则“就不是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多次提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提到了共产党人坚持这一真理的坚定性。
(二)有关中国人民所走道路的坚定性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时候,必须坚定地回答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也就是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因此,道路的坚定性,是毛泽东写作这篇总结性论文所要表达的一个主要结论。
毛泽东坦言,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通过俄国人介绍的,中国人所走的革命道路,也与俄国人相似。毛泽东认为,“俄国人曾经在几十个年头内,经历艰难困苦,方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正是俄国人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让“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随着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一个崭新的时期”的来临,中国人所要选择的道路,也就有了方向。所以毛泽东坚定地告诉人们:“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也就是说,我们所走的路,既是从俄国人的探索中得到的启发,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艰难困苦自己探索的结果。
方向有了,但这条路怎么走呢?毛泽东清晰地指出,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才有可能取得“基本的胜利”。毛泽东还告诉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中国人民找到了这样一条道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毛泽东形象地比喻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而“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
毛泽东在文中还特别强调,我们要在所选的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中国人民自己要用人民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引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三)有关新中国政权在制度选择上的坚定性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在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时候,必须清楚地回答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因此制度选择上的坚定性,是毛泽东特别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要表达共产党人的制度自信。
毛泽东的回答非常清楚,中国共产党所要建立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就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的制度选择,是在这样的国体下确定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建立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回应那些“外国反动派”所诬称中共所要建立的制度为“你们独裁”时,毛泽东干脆利落地说:“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他坦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人民民主独裁”,“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这一回答,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在制度设计上的高度自信。他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他特别强调了这种制度对反动派“实行专政,实行独裁”,而“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的内容;强调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样的制度,与那些“骂我们实行‘独裁’或‘极权主义’的外国反动派”的制度恰恰相反,“他们实行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的一个阶级的独裁制度,一个阶级的极权主义”。这种在制度选择上坚定性,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深刻把握和创新发展,是毛泽东在制度问题上高度自信的表现。
(四)有关新中国政权的人民性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人还必须清晰地表达自己执政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因此,毛泽东在论文中讲清楚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建立的是人民的国家,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党,主张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人民立场是其根本的政治立场,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真正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完全彻底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就是这个党“人民性”体现,也是这个党建立政权的根基和出发点。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通篇充满着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明确而深刻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民的问题,也清晰地告诉世人这个政权如何对待反动阶级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
毛泽东还深刻阐释了“人民”概念:“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他特别强调了人民民主的政权对待人民和对待反动派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我们仅仅施仁政于人民内部,而不施于人民外部的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我们在这方面使用的方法,是民主的即说服的方法,而不是强迫的方法”。
文章还反复提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一般平民”长期以来所受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即垄断资产阶级等的专政工具压迫的情形,他指出:“蒋介石背叛孙中山,拿了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专政作为压迫中国平民的工具。这个反革命专政,实行了二十二年,到现在才为我们领导的中国平民所推翻。”毛泽东所表达的这种人民立场,以及人民意识、平民意识,恰恰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宗旨决定的。
三、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毛泽东特别看重“革命转折关头(哪怕是暂时的局部的转变)”的“历史经验”。他还专门提到过,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自信的表现,“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当前的形势和前途都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巩固的信心”。善于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并自信规划未来,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这个党每到重大历史关头的一项重要举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和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性政权的时刻写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这篇雄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挥了基础性和典范性作用
从理论层面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创造性发展,特别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全国执政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实践层面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达到了阶段性目标,有了实践的结晶,将要召开的新政协会议有了指导方针的遵循,即将建立的新中国也有了基本的政治框架和制度基础。毛泽东的这篇极为重要的政治论文,为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后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依据。
(二)这篇雄文,向世人讲清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发挥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宣传普及作用
亲眼看到毛泽东写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胡乔木,后来在回忆毛泽东的时候这样说过:“在政治方面,国体政体是建立新中国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在1949年1月会议上,毛主席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这是基本问题,必须讲清。讲清就有主动权,否则就没有主动权,没有道理好讲。半年以后,毛主席自己动笔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把这个道理讲给全国人民听。”“关于政体问题,毛主席一直坚持《新民主主义论》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主张,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应该采取民主集体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应当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③这些基本问题,涉及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国家安生立命的基础,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上讲清楚,就会出现混乱。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把这些重大而基本的问题讲清楚了。
(三)这篇雄文,表达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发挥了强化共产党人历史责任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处,毛泽东就点明了共产党人有“自己的历史使命”,要实现“人类进步的远景”。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毛泽东进一步告诫全党同志:“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在当年3月份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时,毛泽东就特别提到我们党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因此毛泽东当时就告诫全党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由此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三个多月以后,在与各方面协商建国的过程中,毛泽东再次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党内同志提出了告诫:目前的胜利,“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怎么办?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向未来?毛泽东给这个党又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
一是必须明白我们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毛泽东在文中提到的根本区别是,我们党有严格的纪律,牢固掌握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并采取自我批评的方法,深入联系人民群众。毛泽东也强调,我们党是从困难和挫折中走过来的,困难甚至错误并不可怕。他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二是必须端正态度加强学习,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毛泽东提出了我们党面临的许多未完成的任务:“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三是必须放下架子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摆官僚架子”。毛泽东特别强调了我们党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离社会现实的问题。只有紧紧“联系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我们党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总之,毛泽东的这篇论文,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的历史的重要总结,也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前进的一篇宣言书;既是我们党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我们党理论思考的创造性成果。我们党既善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又善于展望未来、引领方向,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当我们迎来新中国70周年的时候,重温这篇重要文献,体会其中的核心要义,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前进,正如毛泽东所说:“稳步地走到目的地。”
(作者简介:杨明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上一篇
了解Java线程优先级,更要知道对应操作系统的优先级,不然会踩坑
Java 多线程系列第 6 篇。 这篇我们来看看 Java 线程的优先级。 Java 线程优先级 Thread 类中,使用如下属性来代表优先级。 private int priority; 我们可以通过 setPriority(int newPriorit
- 下一篇
一篇文章看懂自然语言处理——word表示技术的变迁(从bool模型到BERT)!
一、背景 自然语言处理就是要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语言,至于到目前为止,计算机是否真的理解的人类的语言,这是一个未知之数,我的理解是目前为止并没有懂得人类语言,只是查表给出一个最大概率的回应而已。那么自...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