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个人主义因“毛泽东”而衰落

火烧 2022-09-11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如何从个人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导致个人主义在中国逐渐衰落。结合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分析毛泽东思想转变及其对个人主义的冲击。

  个人主义因“毛泽东”而衰落

  个人主义在中国,经过它的高光时刻之后,遇到了马克思主义,就算是遇到了克星。从它的巅峰深刻,逐渐的跌落下来。其原因,固然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个事实却无法改变。

  “五四运动”期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K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凝聚起来的知识分子队伍,受到了巨大冲击。有的继续坚持个人主义,有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队伍开始分化。其中,毛泽东走向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至死不渝。

  毛泽东与个人主义、个性主义,少有人谈及。恐怕还不是为尊者讳的原因。对于个人主义,连毛泽东自己都不讳言。那是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段思想历程。

  如果说鲁迅、胡适的个人主义,他们毕竟都是文化人中的典型代表人物。而毛泽东,却是一个从个人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政治人物。特别是,他的成功得到国际公认,同样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

  青年毛泽东自小也是个“个性”十足的人,起码各种介绍毛泽东的著作都这样说。他的“个性”的形成,却不是因为他信仰了个人主义、个性主义的缘故。

  同年长他12岁的鲁迅一样,也与比他大两岁的胡适一样,出生于大清朝。这就注定了他们走过一段共同的路。自幼都读的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受的是传统教育。当毛泽东在读小学的时候,胡适已于1910年去美国留学了,而28岁的鲁迅,已经从留学地日本回到祖国当老师了。

  鲁迅在日本通过“自学”,找到了个人主义。而胡适在美国,师从杜威,受到的就是“民主教育”。毛泽东是在读师范,当学生的时候,从《伦理学原理》中遇到的个人主义,是与个人主义的“偶遇”。他没有与个人主义擦肩而过,而是关注了它,接受了它。这时,已经是1917年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已经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是积极的拥护者和参与者。

  那时的胡适,已经是名满天下,曾经是毛泽东最为敬佩的人之一。而胡适,由于在北京大学与毛泽东曾经有所交集,毛泽东曾经旁听过他的课,胡适常以毛泽东是他的学生视之。对于当时的毛泽东,胡适也的确给与某种程度的支持,如对《湘江评论》。这,反映了他们在当时理念一致。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新中国建国前夕,胡适看不清中国的大势,劝毛泽东放弃武装斗争,当一个国民政府里的“反对派”。这时的胡适,显得有些自不量力,不知道自己的意见在毛泽东这个“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他恐怕想不到,被拒绝。如果想到了,起码还算是了解毛泽东这个“学生”。尽管如此,共产党胜利在望,仍然争取胡适留在大陆,结果失败了。胡适到美国享受“自由”去了。

  从毛泽东与胡适的关系看,有始无终,结果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写道:“吾於伦理学有二主张,一曰个人主义,一切之生活动作所以成全个人,一切道德所以成全个人”,“个人有无上的价值,百般的价值依个人而存,使无个人(或个体)则无宇宙,故谓个人的价值大於宇宙之价值可也。故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毛泽东早期文选》)

  《伦理学原理》,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作为选作课让学生阅读。毛泽东在书上写了1.2万余字的批语。时间是在1917年。

  《伦理学原理》,把思考、探索中的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接受了个人主义,想以个人主义改造中国,并进行了一些社会尝试和社会实践。

  那代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个人主义,因为个人主义在当时,不仅反对“专制主义”,也对资本主义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持批判态度。青年鲁迅在他的《文化偏至论》中就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就是“借众以陵寡,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青年鲁迅的这种认识,应该是反映的是个人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思想界形势急转直下,发生急剧变化。一批著名的个人主义者迅速转向马克思主义。其中就包括毛泽东。他经历了个人主义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毛泽东等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见证和促进了个人主义在中国衰落过程。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证中亲自填写的就是1920年。

  1945年,已经成为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被束缚之个性如不得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这常常被不少的“个性主义”者拿来,作为“个性主义”合法、合理存在的根据。

  这里,毛泽东提到了“个性”。

  毛泽东所说的“个性”是在提倡“个性主义”吗?应该不是。这里说的“个性”与“主义”无关。如果不是这样,毛泽东就用不着再讲什么社会主义了,把社会主义归结“个人主义”、“个性主义”,并把它们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就是了。他所谓的“个性”,是在社会主义思想框架内,是在社会主义指导发挥个人积极性的问题。出发点与落脚点与个人主义的所谓“个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大相径庭。 其实,像毛泽东这样的具有大学问、大智慧的领袖,何尝不知道,每个人,不问阶级、阶层,职业、文化,都具有不同的“个性”或者说“特性”?

  把个性与个性主义混为一谈,是某些个性主义者的一种宣传手法。

  问题不在于应该不应该,或者说要不要解放个性,而在于怎样解放个性解放、实现个性。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个性“解放”,是一个共产党领袖的“个性解放”,他没有把“个性解放”归结为“个性主义”。这与个性主义的“个性解放”不可同日而语。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二》)

  马克思这一关于“个人才能”的论述与个人主义者毫无共同之处。

  早在红军时期,从《古田会议》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就可以反映出,毛泽东就对个人主义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

  1937年9月7日。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无可争议的领袖的毛泽东,曾经针对在延安抗大学习的部分学员中存在的组织纪律散漫现象,写了《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并发表在抗大内部校刊《思想战线》上。文章所论述的问题在全党具有普遍性。因此,文章发表后很快在党内得到广泛传播。

  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反对自由主义》被确定为延安整风运动中党员、干部学习的文件之一,并载于1942年4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

  《反对自由主义》以朴实的语言,从普遍存在的现象中,抽象出了自由主义。

  毛泽东这里提到的“自由主义”虽然与西方的所谓自由主义思潮有所不同,还属于革命内部的“错误思想”。但是,在思想根源上,毛泽东认为:“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这无疑是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

  他还指出:“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

  从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于属于个人主义的东西的深恶痛绝。因为“它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因此敌人是欢迎我们内部保存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的性质如此,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

  毛泽东把反对自由主义作为“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对于提高纪律性,锤炼党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反对自由主义》成为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经典中的经典。

  也诚如马克思等说的那样:“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

  中国的,外国的也是一样,个性主义者也应该明白,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都不是靠单个个人的支撑。即使是富可敌国的任何一个个人,也决不可能支撑一种社会制度。他们先是创立自己的“行业组织”,再就是搞“政治组织”,之后就是相互勾结,利用“资本”的优势和特定,控制社会。劳动阶级在他们面前,在资本面前,是弱者、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若不组织起来,就永远是弱者。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看到了,每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都看到了。毛泽东,看的很清楚。因此,他才到基层中去,到农民中去,去做组织他们的工作,领导他们去斗争,终于带领他们迈入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终生信奉“为人民服务”,并以之为共产党人的宗旨。而无论是什么名号的个人主义,无一不是信奉“自我”、“为我”,这或许就脱离了共产党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反对个人主义的根本原因。

  中国革命的进程中,革命队伍中出现的各种“机会主义”,特别是不知道悔改的那些人,一定是假马克思主义。

  但是,个性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好象没有看到。以为靠自己的努力,自己个人的力量就可争到个人的自由,就可以使得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分得一杯羹。因此,那里有利益往那里钻。投机,成为他们的品格。

  由于他们本来就与那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的目的的确是达到了,过着滋润的小日子。与其说他们是所谓的“个人主义”,不如说他们已经堕落为“利己主义”。对于更多的人,那实在是一种空想、幻想。他们的主义,听着好听,看似高尚,其实是好听、好看不中用的东西。有些人无论个人怎么努力,到头来,仍然不得温饱,难以养家糊口。

  在书斋里高谈阔论,解解闷儿,撒撒怨气还可以。一旦把他应用于社会实践,碰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方面,应该说鲁迅的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当鲁迅的“个性主义”在社会实践中被碰的粉碎之后,他没有转向频频向他招手的国民党,而恰恰是国民党,让他的“信仰”碰的粉碎,而他的转向共产党、共产主义,是那样的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这不能不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必然性。

  而胡适,一直受到处于主导社会的国民党的重用,与鲁迅的经历不同、爱憎不同、走的道路不同,这都在情理之中。而毛泽东,却无可争议的成为革命的带头人、引路人。

  曾几何时,在毛泽东身后,“党内”“有些同志对毛主席说了许多极端的话,有的人甚至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黄克诚在1980年11月27日在中纪委召开的会议上的讲话:《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这种现象,严重的损害了毛泽东的声誉,严重的损害了党的威信,严重的伤害了毛泽东忠实的拥护者的感情。特别是严重的扰乱了人们的思想。

  诋毁毛主席,就是为“非毛化”制造舆论。“非毛化”符合什么人的利益,显然易见,不必争论。

  诋毁毛主席,就是为了把毛泽东思想驱逐出他建立的舆论阵地。舆论阵地,不会留下“真空地带”。在“多元化”的幌子下,“五花八门”的思想,纷纷出笼,包括个人主义在内的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趁机夺取并占领了某些舆论阵地。有人则借机“修正毛泽东思想”,继续打毛泽东思想的旗号。

  毛泽东思想,诚如黄老所说:“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千百万共产党员和亿万革命群众用血汗凝成的宝贵财富,我们都感到她对于我们更亲切,更行之有效”。“如果有人硬要说任何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毕竟,毛泽东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历史也选择了毛泽东。这就注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动摇了,就动摇了立党、立军、立国之根基,后患无穷。尽管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已经近半个世纪,人们仍然怀念他、歌颂他。这很公平、很公正。这是历史的“公平、公正”。那些不和谐的声音,犹如乌云遮不住太阳。群众中自发的“毛泽东热”的出现,是对于“非毛化”现象的逆反。它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已经势不可挡。这是历史之大势,历史之潮流,浩浩汤汤,势不可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时至今日,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抗衡、遏制个人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不可替代的思想武器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事实告诉人们,削弱他、抛弃他,只能助长个人主义的泛滥与猖獗,革命队伍的涣散。其严重后果已经有目共睹。迄今为止,在中国,毛泽东是最大“公约数”。舍毛泽东思想,还没有替代品。

  历史造就了、尤其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选择。所谓历史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的选择。他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作用。他去世后的历史表明,他虽死犹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只要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影响就存在。他思想的生命力、他思想的延续、精神的载体,就在于人民。他生前没有辜负人民,人民焉能辜负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