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劳动复现了主客观,创造了生存物

火烧 2018-12-28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劳动与实践的哲学关系,分析主观与客观差异,讨论真理检验标准及社会实践意义,涉及阶级利益影响与科研实践问题,强调劳动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谨以此文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和毛泽东诞生125周年。​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意识”的孪生子,实践意味着“把思维中已经存在的东西呈现出来”,是人的思维与肉体力量的外化。劳动是物化于对象的活动,是创造人类生活物的过程,检验人的客观意识与客体存在的差距,检验主观思维刻画是否合理。劳动不但创造生存物,主观里还包含价值判定标准。劳动与实践在主观与客观上都存在差异。

  盗窃也是一项实践活动,考验了偷窃者对目标的观察与行动的能力,是思维与肉体力量的外化。“实践”成功了,只是把劳动成果转移了位置,没有创造使用价值物,与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冲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费尔巴哈提纲》第八条),实践是人的行为统称,含有反人类和毁灭人类的行为,含有与人类存在发展背驰的行为和理念。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下需要法律、道德和伦理?这种观念不但在理论上无法协调还与现实矛盾。

  实践从个体看:“把思维中已经存在的东西呈现出来”。个人实践也是​社会行为。其思维的语言文字工具是社会传承给个人的,其肉体是继承了人类社会上百万年劳动的基因。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实践,个人实践工具都是社会赋予传承的。个人的肉体和意识都是在社会传承中生成,其观念、是非判定都是受社会存在的制约,直到其个人成人后,对社会存在具有反思能力。社会存在的类就是受制约的各个阶级,实践即不能脱离个人的主观,也无法脱离阶级的社会存在和意识范畴,主流社会的软硬意识规定。思维即有对自然与社会客体的认识,也有主观上要改变客体的想象,更包涵着主观的价值判定。实践无法剥离主观意识,真理以实践主体的评估价值为基准,隐含在实践前的思维中 。古典科研还要以物质自然运动作为客观标准,当下阶级利益侵入科研领域,是否存在一致的真理观令人怀疑。而科研领域之外,阶级利益纠葛更广泛和深入,难以寻到一致的真理观。

  对于人类来说,现实的存在是人类上百万年主观愿望通过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结果,​不是以客体运行为准则,否则人类脱离不了动物界。客体观的认识为了人类主观愿望服务,而不是相反。以劳动来说,是在生产对象物的过程中,检验客体观与客体本质的差异,检验主观想象是否合理,目的是成功的制造对象物,满足生活的需要。把实践看做是沟通主观到客观的中介,只有认识论上的意义,不能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真理。对于自然科学实验范畴具有意义,除此之外,抛弃主观认定标准的实践是人类难以承受的。比如把核弹都爆炸了,看看是否能毁灭人类的实践是不被准许的。

  综上所说,1.实践无法脱离主观领域的价值判定。​2.劳动实践不是以客观为标准,主观到客观的中介认识论,而是生存论。结论:实践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与劳动者解放的宗旨不合或背离。

  与物质生产的劳动相比,实践缺乏基础性和原生性。实践是复现思维着的存在,具有实验性质。而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人能活下来这一历史目的。首要的是劳动实践,具备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后,才有对生活的反思和各类其它实践。实践只在物质生产过程与劳动有一致性。科学实验是工业时代来临的产物,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客观即真理都是人类在此阶段的折射意识,科学实验及其控制论是无法代替人类的主观价值判定。苏联1936年后出现的哲学曲折认识,在于把社会发展当成物质自然运行,客观真理及其控制论成为主流意识 ,斯大林的错误是这一哲学的社会体现。概括来说,是人与物的颠倒,把人与物等同。 这种哲学影响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意识形态,彻底的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没有脱离客观即真理的哲学范畴,与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本体论呈现背离趋势。

  实践的内在矛盾,不但在于主体对客体认识差异,还在于主体价值判断对实践的焦虑。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解决其内在矛盾。一个是客观标准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一个是主观立场问题,即理论为那个阶级利益服务问题。这是马克思哲学的主客观统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正确的哲学认识,是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复现。

  哲学上讲人的自在和自为两重性​,实际上自在是讲人的自然性,肉体作为被动物质,生命物质的动物特征以及人处在意识的朦胧阶段;自为是人的社会性,有别于它类的特征,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把自身作为意识对象。作为基础性和原初性的物质生产劳动造就了人的社会性特征。实践的主客观统一只有在劳动学说基础上才能达成,其价值判定是基于社会劳动者,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实践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矛盾差异,是其不能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马克思对资本私有制度的批判源于社会实践与劳动的差异。毛泽东对苏联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批判,一个是对客观规律的批判认识,一个是基于劳动者利益的批判。不单是客观规律批判或是主体批判,而是以劳动为本体的批判。马克思与毛泽东各自居于自己的时代环境,但他们批判的基础是相同的,站在无产劳动者阶级立场上,站在劳动创造的立场上。他们的客观认识为了劳动者解放的目标服务,达到了主客观的协调一致。

  实践本体论只是以实践后的结果论真理,把主客观完全割裂、对立。而马克思哲学却要构建主客观的统一,人类改变自己环境与意识的被动与主动的统一,而不是让被动的肉体和客观认识牵着鼻子走。哲学家用各种理论解释世界,马克思哲学不但要解释世界,关键的是还要改造世界,要用自己的哲学指导无产劳动者大众去改变自己的环境,在实践前确立目标,确定价值判定标准。这样的主观原则是人类抵达自为阶段的标志。

  ​有人提出:“本体只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正因此它才能构成‘第一原因’。既然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必然具有唯一性。所以,从体系建构的角度说,本体论只有作为一个一元论系统,在逻辑上才是完备的。如果是两个或多个,那么它一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二元论和多元论显然是不彻底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而笔者认为,“元”的数量并不是评判哲学体系的深刻性、自洽性的标准

  本体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是传统本体的绝对独断意识,自我封闭。一元论固然彻底,但也更容易陷于独断论;二元论或者多元论虽不彻底,但正是对彻底性的限制为哲学的自我否定和发展预留空间。康德哲学以二元论著称,但其哲学意义远超过绝大多数一元论哲学。一元论观点只是在外部客体的意义上理解对象,忽视了人也以自己为对象,忽视了人和对象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关系。人是作为被动物质和思维能动的统一,是被动体和主动体的统一。因为人和对象的这种辩证关系,以“对象化”为核心范畴的劳动-生存本体论既不是纯粹的二元论,也不是纯粹的一元论,而是二者的统一,既坚持了理论的彻底性,又便于展开矛盾而使哲学沟通现实,在本体开放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绝对的、独断的、超感觉观念发展到极致则是唯灵论。黑格尔希望思维向存在靠拢​妥协,但他依然把思维发展成超感觉的绝对意识,封闭循环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代表了唯物论的顶峰,其绝对的思维直观导致历史唯心论。绝对、彻底、超感觉的本体论和一元论与宗教是一路货,禁锢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反思。 马克思哲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其哲学本体必然具有自己的特征,以传统削足适履的方式伤害马克思哲学的精髓。

  把观念发展成绝对且抽象妨碍了人们的反思,禁锢了人的思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