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本体论及辩证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建立了劳动本体论,受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研究影响,首次从经济学方面研究工人劳动问题,工资、资本、地租问题。1843年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 马克思意识到传统本体论缺陷,提出哲学要与现实结合。”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马恩选集》第二版第一卷14-15页)
劳动分为对象化、产生物质结果的劳动,例如工业化生产活动,而另一种是劳动是非物质生产结果劳动,例如家庭的打扫,清洗等。通常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对象化和物化劳动。
一.《手稿》与《形态》的思想联系 《提纲》相关的阐述 劳动本体论与辩证法
马克思:“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手稿》2014版单行本52页),
意识是意识到的存在。人的存在首先是维持肉体生存,而人的维持方式是劳动。在劳动中直视自己的物质力量输出,直视自己的创造,在自己的创造对象物上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劳动中复现自己的思维与意识。意识则是头脑中复现的生活存在。脱离了人的现实生活,人存在的基础=维持肉体生存的劳动生产,是传统本体论的弊端。由此产生出无视人存在的思维=客体唯物论,抽象的自我意识=主体唯心论。马克思哲学即不从客体=物质自然出发,也不从抽象的主体=自我意识出发,他从建立的新哲学本体=劳动出发来阐述人的生存本质,阐述自己的世界观、历史观,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原理和观点。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形态》马恩选集1995版第一卷72页 )
我把上段黑体字作为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简洁表述。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他们的必然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解析人的本质,思维的反映和发展。物质生产劳动成为社会实践的基础,此生活过程提供了人们需要的物质,维持了人的被动物质,使得人能够生存,然后才能思考,意识到更多的对象。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性的,但实践与劳动存在差异。社会实践包括精神活动,反映了人的肉体力量和思维的外化,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外现,这是与劳动一致的方面。差异在于劳动外的社会实践不产生人类生活的必须物,与人类必须物生产关联不紧密,比如文娱活动;甚至出现反人类劳动成果的实践,例如窃取劳动成果。劳动异化属于劳动范畴,但其是劳动本质的背离的社会实践:资产所有者利用占有的社会权力压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力,劳动者把劳动作为生活手段,劳动的本质和手段颠倒。
实践即可解释劳动,解释由此而来的正义与自由,也可解释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产生的非正义、压迫剥削。而正义与否以劳动的自由发展本质来衡量,解释与赞同是两个概念。马克思用实践的思路解析资本主义社会,以劳动的正义、自由为准则对劳动异化进行批判,其目的是改造现实,回归劳动本质。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点存在差异,批判与认同不是同一个概念。把实践与劳动等价齐观混淆了二元对立、分裂、差距,混淆二者的本质,把背反的东西说成是同一。
人的肉体作为被动物质,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受自然规律统摄,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完全的自由。而社会文明是人类主观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结果,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结果,是可以改变的。文明是人性能动的结果多于物性,人性主动的改变结果也必然被人性来改变。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社会约束是当今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被动物质具备了条件。马克思主义不是虚无主义,不是要彻底脱离自然界的约束,他的宗旨在于实现人的社会自由=劳动的自由本质。
《手稿》47页到60页讨论的是劳动异化,从劳动对象化,外化到劳动的本质与变异,与《形态》分析的内容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形态》没有用类生活,类本质的“ 类”概念。意识与思维是劳动的产物,在两部著作中的表述是一致的。马克思对劳动的对象化下了明确的定义:“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手稿》47页)
马克思揭示黑格尔的意识:“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说来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行动。因此,只要意识知道某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成为意识的对象了。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手稿》106页)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中,奴隶的意识变为自我意识、尊严意识,劳动成为中介,劳动过程成为意识的自我循环,知识与自我意识成为过程的结果。黑格尔辩证法里没有物化为对象的概念,忽略了个感性活动的存在,抹杀了劳动的物化,对象化。思维意识再现到客体对象上,只能通过劳动。知识的对象,属于客体对象观=客观,此客观无法把主观对客体的想象、刻画复制在客体上。这种刻画,复制主观的功能只能通过劳动来实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混杂了劳动的主观效果,但是他却把这样的效果只当成认知的力量。笔者说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法是短路的、混杂的辩证法就在于其客观里含有主观、含有主观能动性、含有劳动效果,真理和荒谬混杂在一起。
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里完成了批判、解剖,但许多后人没有注意剖析过程,对黑格尔哲学采取全然否定的态度,倒垃圾连同珍珠一同抛弃,要不就是认为其辩证法是完全革命的,完全正确。哲学是步步循环前进,没有跳跃,错误思维是正确思维的阶梯,建立新思维必须以旧哲学为基础。不像科学一样,发现错误不协调就会推翻旧理论建立新假说,重现全部论证。哲学与科学的研究方式各有特征,可借鉴但不能互换,否则造成人与物的颠倒,物性代替人性、人的本质,客体唯物论变成社会唯心论=思维上的直观。
客观是静止认识论里的对象物意识,主观是劳动过程中对客体的刻画、预想意识。这是二者的区别,作为意识他们有同一性。而脱离了劳动过程,与马克思的劳动辩证过程无关的主观则是臆想,也不能被劳动过程矫正。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个生产交往过程改变的思维,包含矫正主观思维与客观意识的作用。马克思在《手稿》里把主观的刻画描述为按“美的规律”去制造对象,主客观的界限很明确。黑格尔没有劳动的物化,对象化,无视没有感性活动,只有意识到思维然后升华为精神的循环,他的客观认识里混杂主观幻想,把认识上的客体与人类创造的对象物混淆了。他的精神能创造对象物,在于把人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变成单一的意识、思维、精神。
黑格尔创造了上帝外的第二造物主,实际上是把人的本质精神化,神秘化,把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混淆为精神的自我循环。这是一些人把其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灵论混淆的客观原因,但本质上黑格尔是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他只注意思维的活动,忽视人的感性活动,从抽象的人出发,而不是像马克思那样从实际活动的人、现实生活过程出发。马克思与黑格尔一致的地方,都把人作为哲学的主体。区别在于黑格尔把思维、意识、精神作为本体,而马克思把社会存在的基础,把劳动=劳动者物质生产创造活动作为本体。这是主体哲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常人们把“客观”当成真理,把“主观”当成唯心主义。这种误解在于脱离了认识的主体关系,把人对客体的认识当成了客体的本质存在。这是两个不同质的存在,一个是思维一个是实体存在。我们看见一座山,头脑有反应和抽象。但山上的一块石头却不能塞入头脑里,否则生命终止。意识与物质自然有同一的关系,是说我们可以认识,而不是说这个同一是同质的。而要认识自然客体的本质,需要对其劳动创造,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才能深化认识。劳动实践是证实我们的客体观=客观,是否认识到了客体的本质,也检验了主观对客体的改造刻画是否合理。说实践是沟通主观到客观的行动,只说了实践对主观刻画是否合理的问题,没有说到我们的客体观是否正确,抵达客体的本质。这种说法是把客体观的思维意识当成了客体的实际存在,把不同质的存在混淆了。
“观”无论是主体的,还是客体的,本质上是同质的,都是意识,或者是思维的抽象。客观通常来说是以对象物的运动为坐标,但这种认识离不开社会认知的遗传,否则人们做不到认知。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认知,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能力的基础是社会遗传。这是康德述说的内容。而思维抵达客体的同一认知,然后变成绝对概念,是黑格尔述说的内容。马克思的思维即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而是从劳动中“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再加以区别主观与客观,脱离了本体论的抽象思辨。
当马克思说,作为科研者,所用的材料是社会提供的,使用的语言文字都是社会给予的。他的社会传承学说是社会观、历史观的重要基础。社会存在也离不开这个基础,不能只做物质遗传,生产方式存在的理解。本质的认识问题,还在于受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影响,把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在静止的认识论中绝对化、真理化。这种影响一直存在,把实践作为认识中介,还没有脱离黑格尔的思维模式。在马克思看来,认知是理论、哲学思辨的界限, 革命=改变现实的行动才是哲学的关键。批判的武器无法代替武器的批判,哲学的批判无法代替劳动者对现实的革命与改变。马克思的认识论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认知,不是静止的对客体的认识,关键在于认知后的行动,认识劳动辩证法后实施劳动辩证法。
马克思自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把哲学主体锚定为“人”,价值评估主体是无产阶级劳动者。《1844年手稿》确立劳动为自己哲学的本体。1845年《费尔巴哈提纲》展现了该阶段的部分研究成果。《提纲》第一条的对象、现实、感性是《手稿》对劳动的规定描述。展示了批判理论与革命实践的关系。第三条是划分与唯物论的界限,进一步描述劳动辩证法改变环境的现实。经人引用闻名于世的第二条恰恰没有这样的主体与本体规定,寻章摘句被人误解为对实践的普遍规定。如果继续阅读此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对实践唯物主义者的革命、改变现实的规定,我们就知道,马克思在提纲里说的实践是特殊的革命实践,不是普遍意义的一般社会行为,也不是异化劳动的实践。
意识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社会意识处于蒙昧,曲折的状态时,其意识导引的行为与实践,意识到的价值评估标准不是真理的标准,不具有检验真理的手段与尺度。真理认识即与物质生产生活水平相关,也与意识程度相关,这是历史偶然性揭示的规律。先秦商鞅与秦孝公君臣合作的生产关系变革,相关的意识革命:否定天命;说明在具备了相应的物质生产基础后,节点上的社会意识是改变的重要因素。秦孝公与商鞅对生产关系与社会意识的革命是嬴政扫六合归一统的基础,是拉开其余诸侯国距离的关键。没有相应的社会意识水平,实践不会是真理的再现,反而是人类发展真理的倒退,或者是反人类行为,比如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主导的社会实践。对于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无产阶级劳动者来说,在当代的环境下,人类创造物的发展已经提供了基础,意识的觉醒尤为重要;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存在、存在的本质关系尤为重要。泛滥的抽象实践真理说,在没有价值评估主体规定,社会意识=理论体系规定,与谬论距离不大。
结论:马克思哲学是唯物生产,从劳动创造来解释人的生存,物质与思维的发展与矫正;人的本质由人的必然生产活动来反映,人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性是由人的被动物质需要和主观能动性两方面组成,受历史发展状况制约;体现在人类的物质与精神传承两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各个社会形态中,人的存在状况、依赖形式各不相同,人性不是固定的。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样的发展与改变才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辩证法。唯物生产劳动辩证法 即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二.劳动的对象化,物化,外化,异化
马克思对劳动的对象化下了明确的定义:“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手稿》47页)从劳动中做出此解析,避免了黑格尔对劳动只做思维抽象,忽略物质成果的缺陷。劳动反映了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成果,人的本质在劳动对象物中得以全面的展示。马克思在解析工人劳动过程中,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正确概念,也吸收了黑格尔哲学劳动辩证法正确的东西。
由对象说明:无产者没有劳动对象物 ,劳动无法进行。这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源泉说的批判。这里意味着,对资本私有制的批判,对于资产阶级获得政权后,占有自然资源和社会遗传的物质的批判。在资本私有制度下,劳动自由与正义,劳动致富论成为虚伪的意识,欺骗劳动者的假道德。自由是资本家凭借资本分配资源和劳动力的妥协,是无产劳动者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条件。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突破,时间上起始于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而全面突破是在解析无产者劳动上,借助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完成的。没有社会政治、经济的考察,哲学的无限研究只能是抽象的思辨,跟不上时代,成为书斋里少数人的自慰。在马克思的思维里,自此后哲学与经济学不是两个部分,而是关联的一体。在经济学研究中借助了科学的方式,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不是独立的三个部分,而是以劳动为本体、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
把马克思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为的二元割裂。在马克思哲学里只有一条宗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形态》马恩选集1995版第一卷72页 )劳动本体及劳动辩证法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把马克思哲学大卸八块,然后再堆砌在一起,是机械唯物主义、教条的方式。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初步建立了哲学理论联系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以物化到对象的劳动来阐述人的物质与思维存在,由对象化劳动反映人的本质。
物化到对象的劳动是劳动本体论里最基本的现象和概念,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把马克思哲学与其他哲学区分开。
“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为总体框架,把辩证唯物主义即“宇宙观”作为理论基础,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马克思“借哲学的唯物论之应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认识,以达到唯物论之彻底的发展”。
这样一来,马克思的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的视角被遮蔽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被抽象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及其划时代贡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抛弃了。实际上,这种哲学体系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在这种“抽象的唯物主义”基础上,要建构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和本真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只能是在神话中才有可能抵达的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杨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上述评价一针见血。本人与杨教授的是劳动本体与实践本体的差异。实践是马克思从劳动本体出发, 演绎出的社会活动论,是解释现实的原则,马克思的批判与革命理论出自与劳动反映的存在本质研究。马克思指出:“···。在实践的,现实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它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它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14年版单行本p56)这段话清楚的表明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不是实践,而是劳动。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点,是从劳动解释人的社会存在,以此为基础构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劳动即是解决人的思维与物质存在的对立,也是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即不是把人化为物,也不是把人化为精神、思维。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性学说是造成割裂马克思哲学的原因,脱离马克思哲学的根本。
与人无关的存在对于人来说是“无”。马克思把物质自然先于人类存在当做自己哲学的前提,这是与旧唯物论的共同点。马克思在人的活动中,把这个前提条件作为人的无机界,是人的被动物质来源和构成,也是意识思维的对象范畴。没有对象的存在,就没有意识来源,思维是空的。物质自然存在如果不进入人类的视野范畴,人们意识不到这种存在,对人来说则是“无”。“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中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手稿》82页)这个观点即是与唯物论的联系也是与唯物论的区别。
马克思的外化是阐述劳动中,人的本质外放的过程,体现了人的思维精神外放与身体力量的外放。这是与劳动物化为对象连接的概念,否则就变成了黑格尔客观认识论:凡是主体认识到的客体对象,都是人的本质的再现,一切客体都是人的思维再造。马克思的认识论从属于劳动过程,是劳动辩证法的一个部分,是劳动的产物。只有主体与客体的意识对象关系,没有劳动实践只能认识客体的表象,离真理还远;而真理是为人类生存服务,为了人类发展的本质服务;这样的认识是主体的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是思维与生存活动的对立统一,并不是一个纯客体观的问题。把人类存在的真理视作客观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三.劳动本体论的意义
人的两重存在本质由人的基本必须活动来体现,劳动物化于对象是个过程,不是单由成果=劳动产品来说明。物质生产及交往是人的活动,不是物的活动,商品是用人推动的,由劳动者被动和资产者主动诱导推动的。商品不是物质自然的无目的运动物。马克思解释其世界观,剖析资本社会,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都是从劳动出发,劳动是马克思学说的基点。劳动是人与自然物的对立统一,人的思维与肉体力量的统一外化过程。马克思哲学上的感性活动,最开始是指劳动=物质生产而言。即使用实践来说明这个过程,依然无法绕过劳动,还得从劳动叙述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被动与主动的联系。从马克思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历史观到社会观,只有用劳动活动才能获得统一解释。
人是哲学思辨的主体,人的存在、存在本质是永远的哲学主题。如何解释却有不同的思路。客体唯物论可笑的地方,在于思维抽象的过程中,把人抽象掉了。思维者把自身抽象掉了,却在哪里絮絮叨叨的说非存在者的思维,不但可笑而且荒谬。费尔巴哈尽管采取了思维直观的方式,但他把人的存在、思维意识的存在、自由的生命活动作为人的特征,说人有别于动物,与物质自然有别。这是他比客体唯物论进步的地方,他的缺陷是没有抓住人的本质活动 。主体唯心论对的地方是把人尊崇起来,把人看成是有别于物质自然物的存在。其出发点却是自我意识,人的抽象思维,似乎人的存在可以脱离物质对象。在精神层面与唯灵论有相似的地方,但唯心哲学没有脱离主体,不是以人之外的神灵解释人的存在。一些哲学爱好者搞不清唯心论与唯灵论的区别,甚至一些哲学专业人士都没搞清二者的关系。真正揭示人的存在本质是马克思,他从劳动本体出发,解释人的存在本质由对象性劳动展现。人的自然与社会两重性,物质与精神两重性,被动性与主动性都由劳动活动来说明。马克思与唯心论的哲学主体是一致的,都是“人”,但二者的哲学本体不一致。作为肉体的自然性、物质性,马克思与客体唯物论见解一致。但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人化自然界里才是人的真实世界,与人无涉的物质自然存在,对人是没有物质意义也无思维对象内容。没有人与他们作为对象,其存在是无意义的存在,是“无”。
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主要从本体论上区别。劳动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的标志,由此马克思展开对资本私有社会、经济学的主体与客体批判。1850年前,马克思的批判任务是从主客体两方面进行,此后主要从客体方面,人的劳动创造创造对象=商品运行来说明人的活动。马克思不是从抽象劳动开始,而是从特殊劳动,劳动形成的对象物之使用性开始到劳动的形成的交换价值。是从特殊到一般,然后再到商品的特殊物=资本。从人类纵向历史看,资本社会的特殊劳动=产品的使用性是人类活动的普遍性,一般性;而资本社会的一般性,商品生产和资本运动却是人类活动的特殊性;资本社会颠倒了人类活动的关系,是人类异化活动的极致。
从主体或者客体方面是无法区分马克思哲学的,论述的着眼点不涉及马克思哲学根本问题。从1844年开始,马克思从主体到客体变换着展开对资本社会的批判,1848年2月与恩格斯合著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主体批判的经典代表之作。《资本论》是马克思运用客体结合科学的方式之经典论著。但到马克思去世时,他没有改变的哲学本体是劳动,而且是发展的。没有发展变化是终结,是哲学意义上的“成熟”,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一种哲学,只要创建人存在,就有发展和变化。成熟论只是一种截止的、片面的,机械的教条观点,期望着完全正确,永世可用的圣经的突兀出现。成熟论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发展脉络研究,对后人汲取的有益思维是没什么用处的。马克思主义成熟了,变成其墓志铭:“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哲学家们在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我们从成熟的结论,还得返回不成熟的理论,从劳动开始研究,解释人的存在、存在本质,人的哲学奥秘。哲学就像科学一样,没有捷径可走,飞跃都是从打基础开始。
哲学还得从基本概念开始,一般与特殊,感性与理性,存在与本质,现实与抽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这些二元对立入手,寻求统一。劳动本体与传统本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本体论把上述二元对立采取归属的方式,把一元归属到对立的另一元上,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采取了这样的归属方式。他们是传统本体论树上结下的并蒂果实,虽然结论对立但思维方式是一样的。而马克思解释这些二元对立不是采取归属的方式,而是从人的必须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来看待、解释,通过劳动解释二元的对立。如果我们用习惯上的对立统一观点来分析问题,人是解决二元对立的主体,方式是统一于劳动创造。这个方式就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有关物运动的问题属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研究,是人类与自然对立的狭隘研究领域,与自然科学相关,是一个有待研究和确认的问题。人类不到生理全部成熟=死亡阶段,是不会有最终结论的;人类也不能狂妄的认为已经完全的把握了自然、掌握了客观规律,更不能拿这样的规律来规定人类的运动。这种狂妄是唯物论的重大缺陷,苏联1936年后受到了这种机械哲学的影响,人与物颠倒。
人类只要存在、发展,对于有限与无限的诸多对立关系,人类就需要一个主体的确定态度,选择一个性价比高的生存态度,这就是人类需要哲学的根本问题。科学与哲学发展到现在,如果把物性当成人的全部本质,那就抹杀了人性,抹杀了人类哲学的反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马克思自1844年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思维,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本体,是从批判这种思维开始的。1845年《费尔巴哈提纲》是为了批判这种哲学起草的,也体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与分割
按苏联教科书体系,把马克思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就马克思思想脉络、继承关系这样的划分有一定的道理和历史渊源。哲学与政治经济学联系紧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哲学如果不涉及这一领域那就是经院哲学,沙龙哲学,只有部分意义而对多数人来说是无聊的思辨。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其思维方式从传统本体论转向劳动本体论,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哲学,是在现实社会、工人劳动解析中产生的,也是对历史上存在的意识形态批判继承中产生。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动物学等等,习惯上的划分不全面。
马克思建立了劳动本体论之后,从主体“人”和客体“物质”方面展开过论述,《资本论》是客体与科学方式,但其把握的本体是劳动、劳动辩证法;不是一般的现象堆砌,而是有研究的方式。从1844年马克思哲学建立,就是哲学与科学,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结合,所以说单就社会主义部分冠以“科学”的名称是偏颇的,而且社会主义部分的很多论述都是推论,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经济学批判产生的,马克思没有经历过此社会阶段,冠以“科学”,似乎有教条之嫌疑。教材体系是分开讲述,这是人为分割,把马克思主义有机联系切割的七零八落,也随之产生许多似是而非的争议。
有人说马克思排斥正义、自由、伦理,这些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没有内在联系。马克思哲学从1843年开始明确转向,代表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建立哲学本体是1844年《手稿》,正义、自由、伦理在这两部著作中有明确的表示。马克思主义对革命者的要求:改变现实,使得世界革命化,回归人类发展本质,使得劳动者精神与物质自由结合,以至解放全人类。《共产党宣言》更是明确了劳动者的要求,明确了劳动主体“人”的伦理。在马克思的主体批判视角里,正义、自由的呼声不断,是从劳动展示人的本质出发,是马克思理论的揭示。科学是客体的视角,哲学却是主体“人”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以劳动为本体,把哲学与科学结合,主体与客体结合。所以用科学,客体、客观来标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却是一种混淆,无法区分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无法区分传统哲学。只有从劳动本体上才可做到这种区分,才可看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为无产劳动者阶级服务,理论联系实际。
五、关于唯物辩证法
我们受1936年后苏联哲学体系影响,把研究物质自然运动的自辩证法当成人类活动的辩证法,把自然科学研究的狭隘领域的特殊当成社会普遍运动的一般,是物与人的颠倒,特殊与一般的颠倒,客体与主体的颠倒。这是把物质自然存在当成本体,与客体的唯物论有一致的视角。在论述辩证法时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本质论有相同的方面。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人与物的混淆,是两种不同质类的运动混淆。黑格尔的方法是本真与荒谬的混淆,不是把头着地的思维方式颠倒过来就是革命的批判主义,解析过程没那么简单和轻松。而现在的教科书体现依然是三规律五规定,八股教条。不是从人的活动,而是以物的运动当成辩证法,这样的辩证法怎能解释社会活动呢?!一到现实分析则是驴唇不对马嘴,猴吃麻花满拧。黑格尔是混淆,而把自然辩证法当成社会辩证法,则是是颠倒物与人的位置。
从根本上说没有脱离传统本体论,没有把人当做一个自然界里特殊的存在,而是把人归纳到物质里,抹杀了人性。思维方式还在彻底的物性,彻底的唯“物”主义里。这样的思维与马克思哲学毫无共同之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劳动者活动、劳动创造的辩证法,是人活动而不是物运动的辩证法。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