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工业学大庆运动前前后后
历史回顾:工业学大庆运动前前后后
根据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理论,广大勘探职工终于在东北松辽地区发现了大油田。自1960年5月开始,从全国三十多个石油厂矿、院校抽调了四万多人,集中了7万吨器材和设备,在大庆地区进行了油田勘探和开发。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拿下了一个大油田。到1963年底,已探明地质储量26亿7000万吨,累计生产原油1000多万吨,当年生产原油600多万吨;国家投资7.1亿元全部收回,还为国家积累了资金3.5亿元。在这场石油会战中,锻炼培养了一支有一定技术素养、干劲大、有组织、有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大庆是我国自行勘察开发出的一个特大型石油工业企业。大庆的成就和经验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1963年12月间,直接领导大庆油田会战的余秋里、康世恩,在中央机关干部和北京市干部大会上报告了会战的基本经验。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中央在通知中指出,大庆油田的开发,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典型。他们系统地学习和运用解放军政治工作经验,把政治思想、革命干劲和科学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工作做活了,把事情做活了。它的一些经验,不仅在工业部门中适用,在交通、财贸、文教各部门,在党、政、军、群众团体的各级机关中也都适用,或者作参考。通知发出后.全国工交战线开始了学习大庆经验的运动。
1964年末,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大庆经验,指出:大庆是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是大学解放军,具体运用解放军政治工作经验的典范,大庆自始至终地坚持了集中领导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高度革命精神同严格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技术革命和勤俭建国的原则,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多快好省的要求。从1964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两年多里,全国范围的学大庆运动基本上是正常的,我国工交战线上的广大职工以大庆为榜样,加强政治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科学态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广大工交企业的生产得到很大发展,职工精神面貌一新。“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大庆运动受到很大冲击。
1973年,毛泽东又一次赞扬了大庆广大干部和工人群众,指出“大庆搞得好”。1975年,周恩来在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提出了要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大庆的广大职工顶住林彪、“四人训的压力坚持生产,坚持科学的态度,坚持必要的规章制度,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到1976年,原油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6.7倍,平均每年递增达20.4%。但是,在当时的整个国家的政治形势下,在坚持学大庆的同时也出现了偏差,这主要表现为把大庆的经验越来越多地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联系起来,为了树立典型而无限拔高,把一些经验过分模式化、绝对化,造成了不良影响。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当时的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工业学大庆的问题,并且形成了又一个工业学大庆的高潮。1977年4月20日至5月13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大庆开幕,在北京闭幕,这次会议共有7000多人参加。会议指出要狠抓企业整顿,强调只有搞好整顿工作,才能谈得上建设大庆式企业。要求1977年先把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点企业的领导班子整顿好。会议还提出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掀起增产节约的高潮,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本企业的历史最好水平,在两三年内达到本行业的目前国内先进水平。这次会议把学不学大庆提到了走不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高度,要求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把全国1/3的企业建成大庆企业,并将在1977年计划建成大庆式企业的数字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区。在会上,华国锋在没有掌握可靠的地质资源的情况下,贸然地提出:“石油光有一个大庆不行,要有十来个大庆”。这次会议,在布置学大庆运动中除有一些错误方法外,还在理论上对大庆经验作了不恰当的概括。
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全面、彻底地总结了工业学大庆的经验教训工作。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在通知中首先指出,广大大庆职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为武装,在60年代初,面对国外的封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在70年代,他们顶住压力,坚持生产;在粉碎“四人帮”后,千方百计,实现了稳产高产。大庆石油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实践,大庆油田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历史,大庆广大干部和群众创造的一套中国自己建设和管理现代化企业的经验,表明大庆不愧为中国工交战线的先进典型,大庆职工不愧为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通知也指出,过去在长期“左”的思想影响下,把大庆的一切经验几乎都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联系起来,去总结、去拔高,总结一次,拔高一次,直至把有些经验绝对化、模式化,在宣传和推广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主要责任在当时的党中央,在有关的上级领导。必须肯定大庆的许多宝贵经验,从60年代开始的工业学大庆运动,对于我国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受各个时期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学大庆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带来消极影响,但大庆精神是新中国建设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大庆是新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进企业典型。
(《环球视野》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三卷3229~3230页,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