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战略:让潜在挑战国被邻国制衡
文章分析美国从‘参与者’转向‘平衡手’的全球战略,强调通过邻国制衡潜在挑战国,尤其在东亚地区强化美日同盟以牵制中国,体现美国全球布局的调整与意图。
一个重大的变化正在被忽视,即美国领导全球的战略侧重点正在经历从“参与者”到“平衡手”的悄然转变
在美国看来,中日两国在有限范围内的交恶将有利于东亚的均衡,符合其“平衡手”式的领导全球战略
“平衡手”战略可以使美国超然于地区争端之外。美国只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干预,恢复地区平衡即可
在任何一个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美国绝不会放弃其“参与者”的领导全球战略,比如反恐战争、国际制度的重大调整等
想让每一个潜在挑战国都生活在邻国的制衡中
对美国总统布什刚结束的东亚之行,舆论大多停留在中美关系的层面进行分析,却忽视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美国领导全球的战略侧重点正在经历从“参与者”到“平衡手”的悄然转变。
从美国近几年在全球的战略新部署看,这种转变已非常明显。在欧洲,通过北约东扩和重新调整军事部署,美国欲以所谓的“新欧洲”平衡“老欧洲”;对俄罗斯,美国试图通过支持外高加索和中亚国家的亲美势力,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在中东,除了继续依靠传统盟友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国家,美国将通过扶植伊拉克新政权制衡伊朗;在南亚,美国在拉拢印度,其用意不仅在于维持南亚次大陆印巴之间的均势,还在于一箭双雕地牵制中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国开始逐渐疏远澳大利亚和韩国,因为它们都曾表示不会在可能的台海冲突中支持美军行动。与此同时,美国强化了与日本的军事同盟,把日本打造成美国在太平洋西岸的代理人,以制衡中国,维持地区均势。更耐人寻味的是,布什此次东亚之行有意抬高蒙古地位,更是加大了在东亚地区制衡中国的比重,使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归根结底,美国正在全球大搞“平衡术”,试图让每一个潜在的挑战国都生活在邻国的制衡中。
试图打造平衡的新布局
先前美国充当“参与者”的领导全球战略,实际上主要是指冷战结束以后的“轴心-轮辐”战略。所谓“轴心-轮辐”,即在世界政治中,美国是惟一的“轴心”,其它各国都是围绕“轴心”运转、但彼此缺乏有效沟通的“轮辐”。这样,任何“轮幅”要想解决与其它“轮辐”的关系,必须经过作为“轴心”的美国的参与。
历史上,“轴心-轮辐”式的领导全球战略曾帮助罗马帝国维持了在西方世界300多年的有效治理。喜欢以罗马帝国再现自诩的美国,自然对这种战略布局情有独钟。比如,在东亚,日本、韩国同为美国的军事同盟国,但日韩之间非但不是盟国,关系甚至紧张。日韩之间任何重大问题(如关于独岛的领土争议)的解决都得需要美国的插手。
“轴心-轮辐”战略需要三大基础,一是“轴心国”与“轮辐国”间的巨大实力差距;二是两者之间的向心力,即“轮辐国”愿意跟随“轴心国”;三是“轴心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全球事务的参与能力。
但是,近几年来,世界政治格局正在悄然变化。随着欧洲、印度、俄罗斯、中国等经济的增长,美国实力相对衰退,冷战结束初期形成的实力差距已大大缩小。同时,美国过多地介入全球事务,既使其丧失了霸权的合法性,也使其在领导全球事务时顾此失彼,更使许多国家不愿意让美国过多地介入或干涉其地区事务。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试图在诸多地区事务上超越“轴心-轮辐”式领导全球的战略,打造一种平衡的新布局。此次亚洲之行,布什在中日之间大搞平衡就是“平衡手”战略的集中体现。美国通过强化美日军事同盟的方式,将日本紧紧地拉住。这样,美国一方面可以控制日本的军事化进程,抑制其成为挑战美国的力量,进而打破现存的东亚地区均势;另一方面,也可借日本遏制中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对中日历史问题的隔阂,既采取了提醒日本、防止事态扩大的方式,又摆出置身事外的态度。归根结底,美国认为,中日在有限范围内的交恶将有利于东亚的均衡,符合其“平衡手”式的领导全球战略。
要成为一个快乐的旁观者,而非不幸的参与者
从“参与者”到“平衡手”,美国调整领导全球的战略布局实际上体现了其战略理念和战略原则的某种转型。美国许多著名学者为这种战略转变提供了解释。最主要的代表是芝加哥大学的米尔斯海默教授和哈佛大学的沃尔特教授。
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维持霸主地位最有效的战略就是“平衡手”战略(多称为“离岸平衡”战略)。19世纪,“平衡手”战略帮助英国成为完全的海洋主宰,将欧洲大陆各国置于彼此牵制的境地,并使大不列颠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全球影响力。20世纪,美国的崛起同样得益于“平衡手”战略。不论一战,还是二战,美国都只有在非参战不可,不参战便无以维持欧亚均势的情况下,才进入战争。跟米氏一样,在布什第二任期之初,沃尔特专门撰文建议布什政府,天然的地缘优势使美国有条件成为超然的全球霸权。通过扮演全球“平衡手”的角色,美国可以借助地区盟友的力量阻止地区霸权的崛起,让地区大国相互担忧、彼此制衡,而不是在对抗美国上找到共同点。在东亚,他也建议,美国应维持甚至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中国进行制衡。
在这些学者看来,“平衡手”战略可以免除先前美国无法“事必躬亲”的尴尬,无须将世界各个地区置于自身的直接控制之下。相反,通过提升地区“亲美”势力,以平衡潜在威胁国的实力。这样,美国就可以超然于地区争端之外,只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干预,恢复地区平衡即可。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推崇“平衡手”战略,比如《美国新保守派》杂志最新一期就撰文说:“(平衡手战略)可以使美国成为一个快乐的旁观者,而非不幸的参与者。”从当前美国正在进行的全球战略部署看,很大程度上正是印证了米尔斯海默等学者们的构想。
称霸世界的根本战略目标没有改变
不论美国全球战略如何演绎,其称霸世界的根本战略目标都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连米尔斯海默自己也承认,不论一战、二战、还是冷战,不论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美国充当全球“平衡手”的目的不是为了世界和平或某个地区安全,而是为了遏制任何新兴力量挑战美国。
从美国的战略本质上看,趋向于“平衡手”的调整只是意味着当前美国领导全球战略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在任何一个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美国绝不会放弃其“参与者”的领导地位,比如反恐战争、国际制度的重大调整等。换句话说,美国当前“平衡手”的战略选择,只是源于美国当前实力的相对颓势。一方面,美国深陷反恐陷阱和伊拉克战场,无暇直接参与更多的地缘政治事务;另一方面,新兴大国的相互竞争使美国的“平衡手”战略有了可乘之机。有的地区大国为了获得地区主导地位,借助于美国力量,企图遏制与其竞争的国家。日本当前紧跟美国的外交战略就是典型。事实上,这正中美国“平衡术”的下怀,无怪乎当前美国舆论对日美同盟评价甚高,认为这是近期美国外交的一大成功。因此,对于和平发展的中国来说,美国从“参与者”到“平衡手”的领导全球战略的侧重点的转变,将是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在美国看来,中日两国在有限范围内的交恶将有利于东亚的均衡,符合其“平衡手”式的领导全球战略
“平衡手”战略可以使美国超然于地区争端之外。美国只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干预,恢复地区平衡即可
在任何一个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美国绝不会放弃其“参与者”的领导全球战略,比如反恐战争、国际制度的重大调整等
想让每一个潜在挑战国都生活在邻国的制衡中
对美国总统布什刚结束的东亚之行,舆论大多停留在中美关系的层面进行分析,却忽视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美国领导全球的战略侧重点正在经历从“参与者”到“平衡手”的悄然转变。
从美国近几年在全球的战略新部署看,这种转变已非常明显。在欧洲,通过北约东扩和重新调整军事部署,美国欲以所谓的“新欧洲”平衡“老欧洲”;对俄罗斯,美国试图通过支持外高加索和中亚国家的亲美势力,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在中东,除了继续依靠传统盟友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国家,美国将通过扶植伊拉克新政权制衡伊朗;在南亚,美国在拉拢印度,其用意不仅在于维持南亚次大陆印巴之间的均势,还在于一箭双雕地牵制中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国开始逐渐疏远澳大利亚和韩国,因为它们都曾表示不会在可能的台海冲突中支持美军行动。与此同时,美国强化了与日本的军事同盟,把日本打造成美国在太平洋西岸的代理人,以制衡中国,维持地区均势。更耐人寻味的是,布什此次东亚之行有意抬高蒙古地位,更是加大了在东亚地区制衡中国的比重,使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归根结底,美国正在全球大搞“平衡术”,试图让每一个潜在的挑战国都生活在邻国的制衡中。
试图打造平衡的新布局
先前美国充当“参与者”的领导全球战略,实际上主要是指冷战结束以后的“轴心-轮辐”战略。所谓“轴心-轮辐”,即在世界政治中,美国是惟一的“轴心”,其它各国都是围绕“轴心”运转、但彼此缺乏有效沟通的“轮辐”。这样,任何“轮幅”要想解决与其它“轮辐”的关系,必须经过作为“轴心”的美国的参与。
历史上,“轴心-轮辐”式的领导全球战略曾帮助罗马帝国维持了在西方世界300多年的有效治理。喜欢以罗马帝国再现自诩的美国,自然对这种战略布局情有独钟。比如,在东亚,日本、韩国同为美国的军事同盟国,但日韩之间非但不是盟国,关系甚至紧张。日韩之间任何重大问题(如关于独岛的领土争议)的解决都得需要美国的插手。
“轴心-轮辐”战略需要三大基础,一是“轴心国”与“轮辐国”间的巨大实力差距;二是两者之间的向心力,即“轮辐国”愿意跟随“轴心国”;三是“轴心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全球事务的参与能力。
但是,近几年来,世界政治格局正在悄然变化。随着欧洲、印度、俄罗斯、中国等经济的增长,美国实力相对衰退,冷战结束初期形成的实力差距已大大缩小。同时,美国过多地介入全球事务,既使其丧失了霸权的合法性,也使其在领导全球事务时顾此失彼,更使许多国家不愿意让美国过多地介入或干涉其地区事务。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试图在诸多地区事务上超越“轴心-轮辐”式领导全球的战略,打造一种平衡的新布局。此次亚洲之行,布什在中日之间大搞平衡就是“平衡手”战略的集中体现。美国通过强化美日军事同盟的方式,将日本紧紧地拉住。这样,美国一方面可以控制日本的军事化进程,抑制其成为挑战美国的力量,进而打破现存的东亚地区均势;另一方面,也可借日本遏制中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对中日历史问题的隔阂,既采取了提醒日本、防止事态扩大的方式,又摆出置身事外的态度。归根结底,美国认为,中日在有限范围内的交恶将有利于东亚的均衡,符合其“平衡手”式的领导全球战略。
要成为一个快乐的旁观者,而非不幸的参与者
从“参与者”到“平衡手”,美国调整领导全球的战略布局实际上体现了其战略理念和战略原则的某种转型。美国许多著名学者为这种战略转变提供了解释。最主要的代表是芝加哥大学的米尔斯海默教授和哈佛大学的沃尔特教授。
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维持霸主地位最有效的战略就是“平衡手”战略(多称为“离岸平衡”战略)。19世纪,“平衡手”战略帮助英国成为完全的海洋主宰,将欧洲大陆各国置于彼此牵制的境地,并使大不列颠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全球影响力。20世纪,美国的崛起同样得益于“平衡手”战略。不论一战,还是二战,美国都只有在非参战不可,不参战便无以维持欧亚均势的情况下,才进入战争。跟米氏一样,在布什第二任期之初,沃尔特专门撰文建议布什政府,天然的地缘优势使美国有条件成为超然的全球霸权。通过扮演全球“平衡手”的角色,美国可以借助地区盟友的力量阻止地区霸权的崛起,让地区大国相互担忧、彼此制衡,而不是在对抗美国上找到共同点。在东亚,他也建议,美国应维持甚至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中国进行制衡。
在这些学者看来,“平衡手”战略可以免除先前美国无法“事必躬亲”的尴尬,无须将世界各个地区置于自身的直接控制之下。相反,通过提升地区“亲美”势力,以平衡潜在威胁国的实力。这样,美国就可以超然于地区争端之外,只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干预,恢复地区平衡即可。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推崇“平衡手”战略,比如《美国新保守派》杂志最新一期就撰文说:“(平衡手战略)可以使美国成为一个快乐的旁观者,而非不幸的参与者。”从当前美国正在进行的全球战略部署看,很大程度上正是印证了米尔斯海默等学者们的构想。
称霸世界的根本战略目标没有改变
不论美国全球战略如何演绎,其称霸世界的根本战略目标都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连米尔斯海默自己也承认,不论一战、二战、还是冷战,不论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美国充当全球“平衡手”的目的不是为了世界和平或某个地区安全,而是为了遏制任何新兴力量挑战美国。
从美国的战略本质上看,趋向于“平衡手”的调整只是意味着当前美国领导全球战略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在任何一个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美国绝不会放弃其“参与者”的领导地位,比如反恐战争、国际制度的重大调整等。换句话说,美国当前“平衡手”的战略选择,只是源于美国当前实力的相对颓势。一方面,美国深陷反恐陷阱和伊拉克战场,无暇直接参与更多的地缘政治事务;另一方面,新兴大国的相互竞争使美国的“平衡手”战略有了可乘之机。有的地区大国为了获得地区主导地位,借助于美国力量,企图遏制与其竞争的国家。日本当前紧跟美国的外交战略就是典型。事实上,这正中美国“平衡术”的下怀,无怪乎当前美国舆论对日美同盟评价甚高,认为这是近期美国外交的一大成功。因此,对于和平发展的中国来说,美国从“参与者”到“平衡手”的领导全球战略的侧重点的转变,将是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