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强:中国能源安全状况
文章分析中国能源安全现状,指出石油进口依赖度上升及国际能源博弈带来的挑战,强调能源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中国能源安全状况
杨中强
在中国“将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几十年后的今天,过去一向不太被人重视的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迅速从国内空间层次跨入到国际空间层次,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日益敏感且令人关注的问题。既然中国冷眼静观石油危机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么,就应该居危思安,做到有备无患。因而早立策、早准备、及时规划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就具有超前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能源安全基本态势
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同时,再次遭遇能源瓶颈的阻击。可以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基本不存在能源安全问题。然而,这种情况到了1993年发生了根本改变。是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已略低于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200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从1914万吨扩大到19000万吨;能源进口已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2000年的14331万吨,增长992.6%。同时,能源缺口持续扩大,从1990年的 256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0年的 15147万吨标准煤。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
追根溯源,中国能源缺口迅速扩大的原因在于清洁能源需求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能源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以及藏于深海中的可燃冰等其他烃类能源相对较少,非烃类能源(水电等)所占比重也没有煤多。基于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的国际背景,在中国能源构成中,煤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的7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56%左右,石油由28%左右上升到43%以上。正是由于此,中国能源需求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清洁高效能源品种,尤其是石油上。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由于石油消费几乎是逐年攀高,而石油生产却没有什么变化,仍在原位徘徊,于是,供需缺口逐年拉大,进口依赖度也在逐步提高。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高达9112万吨,加上成品油以及液化石油气(LPG)的净进口量,总的石油进口量已超过1亿吨。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了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东部油田已进入中晚期,出水比出油还多,自然递减严重,采掘难度增加,成本上升;虽然中外地质学家认为我国海洋石油资源丰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足以改变中国石油战略的大型油田。自1982年以来,我国累计投资62.5亿美元,仅获得40亿吨储量石油,其中近期可供开采的还不到50%,有点杯水车薪之味道;西部开发虽已启动,但投资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形成规模至少需10年时间),即使发现了大油田,恐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中国国内能源浪费的严重,也无疑增加了石油供需的不足,强化了对外石油的依赖度。据估计,中国90%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中国现有海外影响和外交控制力不变的情况下,在我国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增大的同时,石油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大。
二、世界石油资源大势使中国石油安全外部形势恶化
在当今世界,几乎没有哪一种自然资源能像石油那样,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于是,人们将20世纪誉为“石油世纪”。不过,在石油给世界经济插上翅膀,并使人类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当年“罗马俱乐部”关于世界石油资源即将枯竭的预言似乎犹在耳边回响!我们知道,20世纪的世界石油资源是以每年大约1.5亿桶的产量开始,而以每年大约260亿桶的产量结束的。但这种令人欣慰的形势能持续多久呢?
据美国《油气杂志》估计,截止2003年底,全球仍有石油剩余探明储量1733.99亿吨,以当年的石油产量计算,还可开采42年。据此,根据肯·哈伯特(King Hubert)的钟形曲线理论,我们可以大致推出,世界石油产量到2015——2020年前后将达到顶峰,此后便走“下坡路”。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预测,到2020年世界石油产量将达到58.55亿吨/年。然而与此同时,世界石油需求仍将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58.7亿吨/年。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20年内世界石油供求仍基本保持平衡。不过,此后随着石油消费的增长快于石油生产的增长,世界石油市场将渐趋紧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石油储量有被政治化的危险,含有较大的水分。根据托莱多(Toledo)大学的石油地质学家哈特菲尔德(Hatfield)的研究,过去 10多年来所报道的大部分石油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修改过的估计。1988—1989年,在11个OPEC国家中有 6个国家——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阿联酋、沙特和科威特的石油产量突然大幅度地由42%上升到197%,增加了 2870亿桶,几乎占1987—1990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增长的总和。客观地讲,在没有重大新发现和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其石油储量仅在一年间增加了2870亿桶——超过了美国曾经发现的所有石油资源的40%——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石油储量越高,其石油出口配额亦会相应提高,石油收入自然也会随之增加。面对这个“挡不住的诱惑”,1997年有59个国家声称,它们的石油储量与1996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由于石油储量是随着油田的老化和耗竭而自然减少,以及随着新油田的发现而增加的,因而年复一年的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石油储量亦令人怀疑。如果以上怀疑成立的话,那么上述预测的世界石油产量到达顶峰的时间就还要提前,现代文明面临石油供应紧张的期限也将可能大大缩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肯尼思·德费耶就持此种观点。他在新著《来自哈伯特的顶峰理论的观点》中认为,全球石油产量在2004—2008年就可能达到顶峰。
目前,中国石油缺口主要是依靠进口来满足的,在世界石油供过于求时,甚至在供需基本平衡时,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口还可能有保证。但随着世界石油大势的日趋短缺,中国石油安全的外部形势将趋恶化,今天中国采取的大量依赖进口来满足石油需求的模式是否可行就值得商榷了。
三、国际石油博弈挑战中国石油安全
在世界石油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石油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截止2003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733.99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就占到57.4%,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也集中在中东,依次为沙特(355.34亿吨,占世界的比例为20.49%)、伊朗(172.33亿吨,9.94%)、伊拉克(157.53亿吨,9.1%)、阿联酋(133.97 亿吨,7.7%)和科威特(132.19 亿吨,7.62%入 其后排名顺序则为委内瑞拉、俄罗斯、墨西哥、利比亚和美国。中国以25亿吨的剩余探明储量居第 11位。进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产量增长趋缓,由1990年的31.64亿吨增长到2002年32.71亿吨。目前,世界石油产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是沙特、美国、俄罗斯、伊朗和墨西哥。
不过,从石油需求方面来看,世界的主要消费区却集中在北美、亚洲和欧洲,它们分别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30.2%、26.9%和21.8%。自1980年代以来,北美石油消费直线上升,开始替代欧洲成为世界石油消费中心。而中国所处的亚洲石油消费则更是以5.4%的高速增长,大大高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消费量由先前的只有欧洲 1/3、北美 1/2左右上升到今天大致与二者基本相当。如果此趋势得以维持,则世界石油消费中心又将从北美转移到亚洲。
客观地讲,石油的这种分布与消费格局的不均匀性及它的不可再生性在世界石油日趋短缺的大势下,必然导致“为‘油’消得人憔悴”的石油消费大国形成对外石油依存度的相向性、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以及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等,由此自然会引发大国在中东、中亚这样的富油区展开石油博弈。美国和平与世界安全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尔就称,波斯湾、里海盆地和南中国海为“存在麻烦的地区”。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
——大国角逐中东,对中国的中东石油供应构成挑战。目前,美国通过两次海湾战争已基本掌握了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权;日本也积极加强同海湾国家的关系,其能源外交搞得有声有色;俄罗斯这个“石油新贵”也正力图重返中东,其同伊朗的关系十分引人注目……由于中国石油的进口地主要来自中东,中国与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分享中东石油的竞争将趋激烈。有的国际舆论甚至认为,“从长期看,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可能取代美国与中东的关系,成为影响世界能源前景的决定因素”。于是,他们对中国的石油“繁荣”充满忧虑,仿佛中国的石油饥渴一夜之间就会“抢食”它们的“石油大餐”。再加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很可能导致他们与中国的“热战”,使中国在中东和石油供应的各个层面上受到威胁。
——大国“游”向里海,是对中国石油安全的一大挑战。包括里海在内的中亚石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期看可缓解世界石油市场对中东的依赖,从长期看则可延长石油资源的使用寿命并给人类时间以寻求新的可替代资源。正因为如此,世界各石油消费大国争相“游”入里海,逐鹿中亚。由于中亚与中国毗邻,增加了中国借助该地区油气资源的地缘优势,所以在中国在将中东纳入视野的同时,也应作好中亚石油大文章。不过,我们应看到,我们没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雄厚财力,也没有俄罗斯的“先据地利”之势,在中亚石油竞争中处于弱势。在此情况下,中国在中亚实施的海外石油项目、谋求实现由中亚横贯“油气大走廊”的宏伟设想势必因居心叵测的“好事者”在此的“驻足”而面临更大的风险。
——大国博弈远东,是中国石油安全的又一挑战。加强中俄能源合作是中国提高能源安全系数、规避风险的一大举措。然而,由于美日等插手,中俄能源合作波澜起伏。经过长达9年的准备和谈判,俄自然资源部突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宣布否决“安大石油管线”项目,耐人寻味。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追求“国家利益最大”, 俄罗斯是手握资源乐得左右逢源;日本是怀抱金钱投其所好,以换取资源。但是,从深层次上看,是石油政治博弈使然,在其背后隐藏的是对中国能源需求巨大增长的“担心”
——南中国海地区也是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一大挑战。南中国海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估计有350亿吨左右。况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中国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咽喉要道。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文莱和菲律宾等在属于中国的经济专属区强行开发,进行“圈地”运动,如越南开发白虎、大熊、青龙油田等。日本也在“钓鱼岛”垂涎已久,并谋求占领中国的大陆架。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客观上造成了海洋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据报道,1999年周边国家已在此钻井1000多口,开采石油4043万吨,中国海洋权益大量流失。
(摘自2004年第6卷第5期《国际论坛》)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