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吹捧马寅初看精英们的无知和无耻
作为中国知识精英本来有可能为新中国做更多贡献的一个证据,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被吹上了天,甚至产生了一个说法,说是“批错一人、误增三亿。”
马寅初在三四十年代曾经两次发表过人口论,那是确实是主要因袭马尔萨斯论调的,1950年代发表的《新人口论》是同一论题的第三次写作了,总算是有些进步,开始说理了,不过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归结起来只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说人口增长过快的话,将使得国民财富大部分要用于消费并导致积累率下降,无法快速发展经济;二是一个政策主张“人口要控制”。因为我们今天是在几十年后来谈论马寅初的理论,所以就有了“放马后炮”的优势,我们可以用几十年的经济数据来验证那个据称是“英明无比”的理论预见。他这个新人口论的核心论点和论据,都是集中在中国人口增长与积累比例的关系会如何如何上,这个我们刚刚好已经有了铁的事实依据进行验证。他另外的政策主张倒是符合现实的,不过在如何操作上则完全没有叙述和展开,这样的简单化的命令式的东西,无非是一个廉价的表态而已,称不上是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也谈不上有什么实际价值。今天中国主流知识精英对马寅初的廉价吹捧,非常不幸的在反面反映的是中国主流知识精英,完全没有反省和自觉改错的能力,也没有对照事实去求取进步的能力和起码意愿。
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的资料汇总计算,从1952-1977年25年间,中国的积累率平均水平是30.44%;而从1978-2002年中国的积累率高达39.17%,与同期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积累率都是不低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积累率更是将近高出一倍。很显然中国与那些低人口增长率的发达国家比,中国的积累率并不低,中国的人口快速增长并没有按照马寅初预设的那样降低,恰恰相反,中国还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从我们的马后炮证据看来,马寅初的论点和论据是严重错误的,作为一个著名经济学教授,是应该对此感到惭愧和脸红的,不仅不能吹,最好是自己把这样的错误东西藏起来。在别人发现了又到处乱讲的时候,马寅初生前应该采取明智的态度,是应该出来公开向公众道歉,这才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应有的正确治学态度,而不是一声不吭去安然享受这种“倘来之誉”。
而对于那个“控制人口”的政策主张,主要不是出于认识上的问题,而是因为执行上有困难才没有全面强制推行的。一些知识精英为了突出他们的榜样是何等的英明,把苏联曾经执行过的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借调”到中国来,以衬托他们的“台柱子”是如何的英明伟大。不过事实终归是事实,颠倒黑白总是没有那么容易。除此之外,知识精英们的偶像制造努力还包括捏造毛泽东反对进行计划生育的谎言,以说明他们的台柱子是在严重的政治压力下直言为国的。而毛泽东那个时期关于计划生育的言论,其实不难找到。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是如何使用谎言来制造他们的偶像的,如何通过诽谤别人来抬高自己的。
中国的知识精英们为什么要如此吹捧马寅初?说来也难怪,精英们总得为自己的优势地位找些证据,他们为什么有权要求“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他们总是要找点依据。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好吹的,只好把死人复活来给自己脸上涂脂抹粉,复活死者不是出于对死者有什么真正的崇敬和爱戴,而是为了抬高他们自己。他们也知道自己确实对国家和民族没有什么说得出来的贡献,所以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编造一点点谎言,也算得上是“知耻近乎勇”了――为了掩盖自己得无耻而厚着脸皮编造谎言。
附录:毛泽东关于计划生育的言论和采取的措施
1、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状况的逐步改善,人口增长迅速,到1955年全国人口已超过6亿。这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的重视,中共中央1955年1月批准了卫生部《关于节育问题的报告》,并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出了《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
2、1956年,毛泽东主持制订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区,宣传和推广计划生育,提倡有计划的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生活负担,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的就业机会。这一认识在党的八大有关决议中得体现,“生育方面加以适当控制”的人口政策第一次被纳入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3、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人口问题时说:“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去推广,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广。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要公开作教育,无非也是来个大鸣大放、大辩论。人类在生育上头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计划生育也有希望做好。这件事也要经过大辩论,要几年试点,几年推广,几年普及。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71页、495页)
4、1962年,国务院成立了毛泽东在1957年曾设想的机构——计划生育办公室。1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通知》,明确指出: “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计划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从完全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状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既定政策。”这个通知还要求做好宣传工作和技术工作。
5、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过后,补偿性生育造成人口激增,这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关注,1964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1965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1965年1月,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说,国家对计划生育给一定投资,出些钱保护生产力是合算的。
6、1973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各地区各基层单位也陆续开始建立计划生育机构,国务院提出了“四五”期间人口增长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人口增长计划。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周恩来提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增长都计划不好,还搞什么国家计划?”(参见1982年6月2日《人民日报》)
7、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避孕药具一律免费并送货上门的要求,提出“晚、稀、少”的宣传口号,并针对不同地方不同情况作了具体部署。
8、1974年底,已届耄耋之年的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作了“人口非控制不可”的批示,再次强调了人口控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努力下,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到1977年净增人口从1971年的1950多万减少到1100万,6年中少增加了3100多万人,自然增长率下降了11.3%。70年代人口平均增长率比50年代和60年代减少了3.1个千分点,揭开了我国人口工作新的一页(参见《党和国家领导人谈计划生育[50-70年代]》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
---------------------------------------
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有学术不严谨的地方
作者:数学
我原来一直也听说马寅初先生写了新人口论,还有报纸上广为宣传的“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可是一直没有看到过这个新人口论的文章,这次感谢杨联康先生贴出来这篇文章,总算看到了。可是看到以后的感觉,认为马寅初先生的学术态度属于不严谨。
按我的想法,如果要写一篇东西论述人口太多的危害,我会从地球的资源有限这个角度进行论述,提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从学术角度而言,即使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但证明的方法是成问题的,是不对的,则也很难让别人相信这个结论。
比方说,数学上有一个勾股定理,说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边平方和。那么,如果我在考试中出一道题要求学生证明勾股定理,则学生就必须按严格的形式逻辑来证明。如果他做不到,而是逻辑不通地强行认为勾股定理就是正确,我这儿是一分不给的。
下面我就引马寅初先生文中的一段他用来作为重要论据的话,来分析他的证明思路是很糟糕的。因此,同样是要搞计划生育,共产党未见得非要按照一个糟糕的思路来进行计划生育。马寅初在文中说:
=====================================================
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仓库最近正式投入生产。这座仓库高达三十五公尺,有二十四个圆仓和十二个星形粮仓,能够储放七万吨粮食。粮食的一端,有一个六十公尺高的工作塔,粮食用火车运来后,卸车、运送、滤尘、筛选、计量、测温等都是用工作塔里机械操作,自动电铲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把一车厢粮食卸完。粮仓里设有电阻温度计,化验工人在地下工作室里就能通过自动测温仪表箱准确地测量每个粮仓里的温度。发现仓里温度高,把电钮打开,在六天内就能把七万吨粮食全部进行一次通风。如果用人工翻晒这些粮食,需要三百个劳动力连续晒一年半才能晒完。这座机械化仓库是为石家庄食品制造工业储藏原料建设的,对保证产品质量有很大作用(根据一九五七年五月十日大公报)。关于粮仓问题我曾与粮食部的负责人谈过,知道粮食集中在政府手中者今年约有一千亿斤左右(包括农业税和征购之数),此外尚须加上二百亿斤从上年留下来的,约共一千二百亿斤。一亿斤等于五万吨,共等于六千万吨。若这个数量的粮食,皆用机械化仓库来储藏,共需建筑八百五十七座,每座建设费约在三百万元左右,共需二十五亿五千万元。但实际上每座粮仓的利用率不过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因为年岁有丰歉之别,丰收时,收集的粮食可以堆满仓库,但歉收时,或只能利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因此我们要建设可以容纳一亿吨粮食的仓库一千四百二十八座,共需投资四十二亿八千万元,试问资金在哪里?有了资金,钢铁、水泥、木材在哪里?
假定每座仓库需用三百个劳动力(旧式仓库的一个保管员只管五十万斤),共需用四十二万八千四百人,尚且要花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晒完。而现在每座只需十五个技工在六天内就能把七万吨粮食进行一次通风。就是只要原来人数的二十分之一就可完成任务了。其余二十分之十九的人是多余的。因为这十五个技工的工作效率高,所以他们的平均工资是八十元,因为工资高,所以购买力大,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可以提高,社会主义的目的可以达到。但我们要注意的,是那二十分之十九的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呢?在目前六亿四千万人口的压力之下,要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已觉得很吃力,若每年还要生出一千三百万人来,这个问题就日益严重,不知要严重到什么程度。
=====================================================
我觉得马寅初先生的这个逻辑性实在是有问题。他首先计算出我国需量粮库八百五十七座。如果这些仓库是旧式的呢,每个仓库就需要三百个劳动力,而如果用现代化的呢,每个仓库就只需要十五个技工。那么,建设现代化仓库的好处就是,每个仓库可以省下二百八十五个工人,省下来的工人干什么呢?照马寅初先生的观点,就是让他们的物质和文化水平能够提高。那意思就是有十五个技工出来对其余的二百八十五个人说,这个仓库我们管好了,你们都去提高物质文化水平好了。
问题是,这和人口的多少有何逻辑关系?和计划生育有何关系?拿着马寅初先生的逻辑,可以用在任何国家,可以用在日本,可以用在美国。可以用在大国,也可以用在小国。不管哪个国家,我都可以计算一下要多少粮库,原来的旧粮库需要多少人,建了新粮库又需要多少人,可以省下多少人。我可以不用粮库作例子,而可以用任何东西,如铁路,如汽车,或者电影院,来做例子,但这与人口的多少何干?
如果说,人口非常少的小国就非常容易解决现代化粮库的问题,那么想象将中国分为几百个小国,是不是就更容易实现现代化了呢?可是逻辑上是不通的。日本在二战以后从未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而它的经济也在高速增长,怎么它的粮库就够用呢?
马寅初将全国多少亿人口的一些需求加起来,当然算什么都是天文数字,即使是穿的衣服,穿的鞋,都是天文数字。于是他质问道,资金从何而来?
资金问题肯定是现代化过程的一个关键。但是中国的现化化的资金可以分为两种办法弄到。第一种办法就是在国际上认一个干爹,这个干爹不是苏联,就是美国,然后要求它们提供资金来帮助中国现代化,这样中国人民就都是苏联或者美国的干儿子。那么,马老的论据倒是合理的,因为干儿子一多,干爹就养不起。可是如果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积累出一个现代化,马老的论据就不充分了,因为,人口多当然导致需求多,但人口同时还是劳动力,相应的积累也会多,推导不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否则的话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如果人口少管用,将中国分成几百块管理,每一块的人口都少,是不是现化化的速度就会高呢?
马寅初当时可是北大校长,也算我国第一高等学府的校长了,可是写的东西怎么这么不严谨?教出来的学生能行?要不我怎么看北大学生总是神神经经地要爬希夏邦马峰呢。
我又不禁想起毛泽东的观点,说是你们知识分子其实一点知识都没有,工人农民的知识都比你们的多。
我觉得毛泽东的学术观点就相当严谨,我也尝试过找毛泽东的碴,但是确实很难找得出。毛泽东的著作逻辑性是好的。别看鲁迅是写杂文的作家,我也确实很难找出多少鲁迅的毛病。可是这个马寅初。我想当初刘少奇劝马老别讲了,本来也是“为尊者讳”之意,即“你别给我丢人显眼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