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低碳承诺:累计排放低于欧美 若算人均我们更低
【核心提示: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30日在即将召开气候大会的法国宣布了中国的减排承诺。中国2030年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一些国家习惯于用近几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攻击中国,但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相比于二氧化碳的“瞬时排放量”,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邹骥表示,按照中国此次提出的控制目标,到2030年时,中国从17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如果中国累计排放量为1,美国约是1.4,欧洲约是1.2”。他强调,上述比较的是整个国家的排放量,“如果算人均我们更低”……】
原标题:解读中国2030低碳承诺:累计排放低于欧美 或需40万亿资金
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周锐)国际气候谈判桌上,无论是“点赞”还是“指责”,“雄心”都是各国最常用到的词汇。
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30日在即将召开气候大会的法国宣布了中国的减排承诺。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份承诺完全可以当得起“雄心”二字。
中国当日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文件描述了本国2030年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一些国家习惯于用近几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攻击中国,但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相比于二氧化碳的“瞬时排放量”,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邹骥表示,按照中国此次提出的控制目标,到2030年时,中国从17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如果中国累计排放量为1,美国约是1.4,欧洲约是1.2”。他强调,上述比较的是整个国家的排放量,“如果算人均我们更低”。
而事实上,单一的累计排放量比较也会掩盖一些重要事实。气候变化的研究者们都熟知一条曲线:随着人均GDP提高,该国的人均排放量会出现一个先上升然后达到峰值继而回落的走势。
相比于已经度过峰值的发达国家,中国仍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这是曲线上碳排放的高峰期。不过邹骥强调,中国正努力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避免重走欧美老路。
他分析说,欧美的碳排放达到峰值时,其人均GDP已上升到两万到两万五千美元之间。而按照中国此番提出的目标,当碳排放到达峰值时,中国人均GDP可能还没有到达一万五千美元,“这意味着中国需要用最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人民的安全、富裕、尊严和幸福”。
除了累计排放量和发展趋势的横向比较,一个国家减排力度的纵向对比,也是辨识“雄心”的重要维度。
欧美目前均已提交自己的贡献计划,邹骥表示,和过去的减排力度相比,美国新计划略有加速,但也没有中国这么明显。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也对中新社记者强调了中国减排力度的升级。他表示,在哥本哈根,中国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时单位GDP二氧化碳降低40%到45%。该目标的实现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要兑现2030年目标,意味着每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的速度需要更快,这意味着中国将付出更大努力。
作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中国此番明确提出要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
何建坤表示,根据粗略测算,仅仅是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到2030年的资金需求就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如果加上节能、森林碳汇等其他措施,总的资金需求大概在40万亿左右。
不过,何建坤强调,中国此番做出的低碳承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也有着积极意义。邹骥也指出,中国的承诺既考虑了国际因素也考虑了国内需要。
他强调,对于中国来说,这份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并不容易,属于踮着脚勉强可以够到。但既然做了承诺,中国就会言必行行必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完)
延伸阅读:新不平等条约:中国将投6.6万亿美元来完成减排标准?
2015-06-25 · 来源:乌有之乡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被内外资本攫取,中国人民却要承受环境严重污染的代价、承担“碳排放”急剧增加的责任。
据路透社报道,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的首席谈判代表周二表示,中国将花费6.6万亿美元(41万亿人民币)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标准。
隶属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谢振华表示,中国将于六月底提出“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标。谢振华正在华盛顿出席为期三天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坛。他与美国方面的气候谈判代表托德·斯特恩( Todd Stern),环保局主管吉娜·麦卡锡(Gina McCarthy)以及能源秘书欧内斯特·莫尼斯(Ernest Moniz)展开了会谈。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谢振华表示,为达到减排目标,中国必须重新改造其煤炭依赖型的能源结构,并发展新能源。
他在美国国务院新闻通气会上对记者说,“为达到目标,我们需要开展国际合作与研发,来降低相关技术的成本,以实现科技创新。”
发展权是基本人权,中国不应屈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鼓捣的“碳交易”和“碳排放配额制”,说白了就是每个国家制定2020年相对2005年的减排目标,达不到就交钱买别国的碳余额。
一般来讲,发达国家1吨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是100美元以上,而在发展中国家成本才20美元左右。貌似对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有利,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由于话语权小,往往要承诺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减排百分比目标。
例如,欧盟承诺到2020年要比1990下降20%。美国承诺2020年比1990年减排17%的目标。而日本原来承诺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减排25%,但因为福岛核电站事故,日本在2014年2月华沙气候谈判大会上提出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反而还增加3.8%的排放。而与此同时,NRDC竟然提议中国把2020年的减排目标提到上限,就是比2005年减排45%。【参见:华沙气候谈判大会的遗产是什么http://nrdc.blog.caixin.com/archives/68304】
对此,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曾经指出,碳排放实质为发展权,是基本人权。从历史累积减排放和人均减排放讲,中国并不算高。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显示,从1850年至2005年155年间,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11222亿吨,发达国家排放了806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72%。美国人均历史累积排放达1105.4吨,欧盟542吨,世界人均173吨,中国71吨。从现有情况看,2009年美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23.5吨,欧盟10.3吨,中国5.5吨。【参见经济参考报文章http://www.gesep.com/News/Show_14_250266.html】
然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低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已处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口浪尖上。1970年到2007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长7倍多;2007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58.9亿吨、比2005年增1.2%,而中国59 .6亿吨、比2005年增17.8%,2008年中国排放超过60亿吨,居全球之首。
而且中国能源消费在短期内还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煤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以每年2.9%的速度缓慢增长,至2030年我国的碳排放水平将达到117亿吨。因此,中国要实现减碳目标存在不小的压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低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谁掌握了低碳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发展竞争的主动权。”
目前自有技术条件下的碳排放承诺是为发达资本主义送去6.6万亿美元大蛋糕
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大部分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发布《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该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意味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引进70%的核心技术。【参见南方日报报道:中国70%低碳核心技术需进口http://finance.ifeng.com/money/roll/20100609/2294280.shtml】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更是指出,“中国要全面赶上美欧至少得要二三十年时间!”尽管目前中国正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但以目前中国现有的技术条件,承诺的减排目标只能是从发达国家引进核心技术。这里涉及到大量的技术转让费用以及设备进口费用,6.6万亿美元的大蛋糕相当大一块都得交给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帮助他们在目前经济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脱困”。
中国近年来碳排放的急剧增加肇始于错误的发展路线
尽管所谓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发达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受害的首当其冲的仍然是中国人。然而,真正要做到节能减排,首要的是要弄清楚“碳排放”急剧增加的原因。
中国的碳排放增加主要集中于最近十几年,上面引用的统计数据指出“1970年到2007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长7倍多;2007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58.9亿吨、比2005年增1.2%,而中国59 .6亿吨、比2005年增17.8%,2008年中国排放超过60亿吨,居全球之首。”我们分析一下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可以看出,煤炭一直在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一直占据70%的比重,而其他国家一般都是在30%以下,而近十几年,在原油进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煤炭消耗的增加也是一直居高不下。燃煤需求直接指向了钢铁业和火力发电,最终由指向了近十几年迅猛发展的中国房地产业。
我国一次能源结构
2012 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比
城市化和房地产业泡沫式增长是造成雾霾和“碳排放”的“罪魁祸首”
华夏网李清的文章《一个低智、伪善、可疑的柴氏纪录片http://www.hxw.org.cn/html/article/info6636.html》指出,房地产业才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
【全国10个重度污染城市,河北占了7个,北京完全处在河北的包围之中。住在北京的民众经常有一句调侃的话,“南风一驾到,雾霾就来到”。对此,环保专家表示,在北京城的南边,有两个重要的传输通道,一条在西南,一条在东南。北京周边工厂排放的物质从这两条通道进京后,最先影响到南部地区,然后加上本市的污染排放,如果没有北风吹散,就会被三面环山的地形困住,形成污染。
……
2013年12月初,关大博教授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可持续发展科学项目 Giorgio Ruffolo 学者刘竹博士联合撰写的报告《雾霾真相——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解析及减排策略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发布。这被认为是国内外第一份公开发布的全面分析京津冀地区PM2.5来源,评估了2022年该地区空气质量达标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的研究报告。
关大博在英国接受《新民周刊》记者专访时指出,【从报告来看,在整个京津冀地区里,河北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最大。如果河北省不能快速有效地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那么整个区域的空气污染治理都将会被擎肘。从行业来看,京津冀PM2.5 排放最大的污染源是燃煤发电,占一次 PM2.5 颗粒物的9%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 69% 和 47%。第二大污染源是包括钢铁、水泥、制砖等在内的工业生产过程,共占一次 PM2.5 颗粒物的49%,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 12% 和 17%。第三大污染源是居民和商业部门(主要为功率在 50MW 以下的小型锅炉),共占一次 PM2.5 颗粒物的 3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排量的 14% 和 6%,挥发性有机物总排放量的 25%。】
而统计数据表明,钢铁业在河北省也是用电大户,占工业用电的40%以上。(据2014年7月18日的《燕赵都市报》报道,河北省2014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612.2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1219.9亿千瓦时,全部发电绝大部分用于工业用电。)2014年前四个月,河北省钢铁业用电量为318.4亿千瓦时,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为92.9亿千瓦时,石化行业用电量91.3亿千瓦时,建材行业用电量52.6亿千瓦时。(数据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国粗钢产量为8.2亿吨,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2014年年末预测全年全国钢材需求量为7.1亿吨,其中建筑业需求量近4亿吨,超过50%以上。仅由是可见,钢铁业、水泥、制砖等房地产业相关配套工业才是河北省雾霾产生的罪魁祸首。在柴静的纪录片里,她也提到中国钢产量世界第一、河北钢产量中国第一,可是她并没有指出如此巨大的钢铁需求量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
巨大的钢铁产能需求,决定了河北乃至全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首先,炼钢过程必须用煤;其次,中国北方水利资源匮乏,钢铁业所需要的电力来源主要来自煤炭火力发电。2012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高达3.02亿吨标准煤(当量),其中煤炭消费2.71亿吨(北京是2000多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9.6%,远高于70%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在2000年,河北省煤炭消费量仅为1.2亿吨。而房地产业发展刺激煤炭需求量的增加几乎是全国现象,从2000年至2011年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地区煤炭消费量由5.05亿吨增加到14.4亿吨,增长了近300%,占全国同期增加煤炭消费量的55%,主要是因为火电发电量增长了301%、钢铁增长了617%、水泥增长了263%等,无不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
必须终止市场化的发展路线
李清进一步指出:
【自中国房改之后,房地产业已经充分市场化,房地产业的爆炸式增长和摊大饼式的特大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正是资本逐利的结果,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钢铁、建材、水泥等产业的发展。城市越建越大,居住地与工作地距离不断拉大,机动车的需求自然也就越来越大,尾气排放自然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市场配置资源,而政府代表人民利益对经济干预、调控、计划不够的结果。如果政府“违背市场规律”打压房价,钢铁、建材、水泥就会出现大面积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
与房地产业带动钢铁、建材、水泥以及华北雾霾同时“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全国多地出现的“鬼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5年1月10日在京发布的《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地区整体住房空置率为22.4%,较2011年提高1.8个百分点。房屋过剩并非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住房需求,全国大中城市不知还蜗居着多少蚁族,真正原因正是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房地产市场多年来一直量价齐升,但是房地产商品所有权却一直向少数富豪阶层集中,广大普通民众仍然买不起。富人、富豪拥有十几套楼房,像房地产商和国企蛀虫任志强、任志刚兄弟那样,拥有金尚嘉园整个楼盘的,不在少数。毫不客气地讲,市场经济下房地产业这十几年的爆炸式泡沫式增长,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雾霾形成元凶。要想真正治理雾霾,那么就先得把市场经济下房地产业这匹脱缰野马制住。】
李清最后简要指出另一个发展的真相:【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全球化将低附加值、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深受其害,真正要反思的恰恰是彻底的市场化和无节制开放的路线。】中国无节制的开放路线,导致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一度高达70%。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2006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近十年过去,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有增无减。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作为汽车制造业的大国,70%利润却被外资拿走。(参见:http://auto.ifeng.com/news/domesticindustry/20111115/713498.shtml)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相当一部分被跨国资本攫取,而中国人民却要承受环境严重污染的代价、承担“碳排放”急剧增加的责任。
发展权的困惑
步入2015年,中国煤炭消耗和钢铁产能都在下降,然而主要推动原因却并不是所谓的“节能减排”措施(事实上“节能减排”措施即便在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是作用有限,否则发达国家也不用为减排目标相互扯皮了),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这里既有房地产业的萧条,又有对外出口的减少。随之带来的便是就业压力的增加和收入增长的放缓。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下,GDP增速的下降,就必然意味着贫困人口的增加。按照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始终是一小撮的资本家不劳而获,而广大劳动人民劳而不获,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大。要使劳动人民那一点点可怜的工资跑过通货膨胀,经济总量就必须不断增加。然而错误发展路线之下,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增长就意味着“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增长。显然,单纯地争取“发展权”,并不能真正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权”,也与“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目标相背离,根本的出路还是要彻底打破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和分配方式。这是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的问题,而中国人民则是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