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易经》未济卦的诠释

火烧 2010-03-1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深入解析易经未济卦的哲理与卦象,探讨其在主客关系中的不可分割性,强调一分为二与阴阳观的辩证关系,结合《彖》《象》传内容,揭示未济卦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悖之两清:未济卦之诠释  

   

(下坎上离)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释诠]未济卦:悖之两分,各有通达。但是,就像小狐狸渡到河岸时,尾巴还是要被沾湿一样,主客之间实际上是无法判然两清的。  

[把握]“一分为二”,还是一元两分、三分、多分论,或是多元论?抉择的标准不是简单易懂,或“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而是自然基元本身的组织架构及其动力源泉的根本生成。就是说,只有进行静、动两态分析,才可以全面把握事物。一元不分是混沌,人们无法辨析事物;一元多分同样也失去了一个一致的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甚至违反了自然的简谐性,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一分为二”虽然简单明确,但由于量化之体的割断性,因而失去了自发生成的原汁原味。阴阳观虽然是以两种属性进行分析,但其结构不离能动和属性不同于体的区分,与“一分为二”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尤为关键的是在阴阳观中,真正的基元属性还有一个道范畴,阴、阳、道三者统一才是阴阳观的核心实质。同样,因为道与阴、阳属性的不可量值“通约”性,也不可以称阴阳观为“一元三分论”。也就是说“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不是不可以使用,但必须明确那只是在器物状态下的方便说法,而非原则归趋。必须明确的是,使用中要注意人为的割裂性、形而下性及结构的静态性不符合事物的本然状态,因此,不利于经世致用、济物利民。这也正是未济卦的本义所在。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释诠]《彖传》说:“在背离两分的情况下,也能通畅地达到一定的目的”,因为器物本身也有一个特殊不变的性质。“小狐狸即使渡到河边”,也没有摆脱它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尾巴沾湿,是必然结果”,说明规律是不能抗拒的。虽然它不想这样,但其与水的主客关系决定了这件事的必然发生。  

[把握]注意阴阳关系中主体的“变换不变性”,以及墨菲定律所言的“只要有可能,事情就会必然发生”的逻辑决定性。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释诠]《大象传》说:一如把火放在水上,必然两相悖逆。所以,科学家十分谨慎地以形来分辨物体,又按照事物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以趋利避害。  

[把握]所谓因物顺情,就是根据事物自身的性质、特点,发挥其益,规避其害。而其前提是研究清楚事物本身。  

   

初六,濡其尾,吝。  

[释诠]初爻:沾湿尾巴,不需要遗憾,也无须大惊小怪,这是必然的逻辑结论。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释诠]《小象传》说:“尾巴被沾湿”,狐狸与水就无法截然分判了。  

[把握]俗语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的就是必然性。但是,狐狸上岸后,就有了“狐与岸”的关系作用,就不再有“濡其尾”的必然性了。就是说,上岸前和上岸后相互作用的主体都是两清的,有着不同的必然性。一方面是主客作用的主体改变;另一方面是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了不同的作用对象。  

   

九二,曳其轮,贞吉。  

[释诠]二爻:轮子本身是旋转的,但其轨迹却是线性的。找出主客体之间的线性作用关系表达,“式-能”不离的自然状态就能得到完整的认识了。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之也。  

[释诠]《小象传》说:主客相互作用的轨迹就是“中”,就是规律,就是道。站在“中”的立场分析事物,才能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分清事物的功能、性质。  

[把握]此爻辞清楚明确地指出了“中”的本质,用的实质,即中庸之道,就是站在自然规律的立场上对待事物。而更为令人警醒地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中庸之道”不但不是“和稀泥”,而恰恰是比单纯的静、动分析更为完整的动静一体变化分析。这个一体不仅是对人们所和之泥的功用分析,而且是对草、土、水性质组分恰当比例组合的科学分析,是道学的产物,不是唯物论的感觉论、或唯心论的臆断说。这样也就避免了“心”、“物”、“道”的“唯”之一端的偏执和拘泥。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释诠]三爻:光有躯体,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活人,那么从人格的角度上对待就会发现其危害。但若从物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是大道所不能割舍的一部分了。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释诠]《小象传》说:“有缺失,就不能以完整的意义对待”,因为只是以空间性的位置来分析是不全面的,还必须同时考虑时间性的因素。  

[把握]思-身;时-空。这正是阴阳观的“变换不变性”。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释诠]四爻:有正确的思想为指导和推动,生命意识就会战胜腐朽堕落观念,从而“虽九死而其犹未悔”,要为人类的文明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一个大国一旦获得了正确的治国理念,“三年”即可初见成效,“五年”就能形成良好风尚。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释诠]《小象传》说:“思想正确就不会做出后悔的事儿”,因为其志向正是实践的必然结果。  

[把握]“震用”,就是生命意识;“鬼方”,就是腐朽观念。战胜腐朽观念的真正法宝是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释诠]五爻:思想完整就无所悔恨。公职人员的道德品质是通过公正行为和成功的事业显现出来的。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释诠]《小象传》说:“公职人员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一言一行和一点一滴做好事焕发出光彩的。  

[把握]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正是对公职人员最朴实、最真切的高标准要求。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释诠]上爻:为了人们享受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没有错误。但是,若不计一切,一心只为自身享受做打算,那么就偏离了人间正道。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释诠]《小象传》说:“不顾一切,只为寻欢作乐”,就会因失去控制而贪得无厌。  

[把握]《学易记》载李简曰:“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一矢中的,揭示了《易经》的灵魂。  

   

[总论]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曰:“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阙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此诗充分反映出“悖反”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但是,西方哲学的理念思维,却决定了其逻辑推理“悖反”和“割断”的单向性谬误。大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间箭头是光芒四射的,而非只有一个方向。  

就是说,“与时偕行”是正确的,但“与时俱进”就陷入了意志论的亢奋陷阱了。  

可重复的才是路,才是道。在这样的意义上卡尔·波普尔的证伪论才能找到落脚之处:证伪的不是规律,而是人的无限狂妄的错误理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