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农奴戟:北京叭儿狗不能变成德国牧羊犬!

火烧 2006-08-0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批评西历情人节比七夕节高贵的言论,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呼吁维护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反对西化倾向。
北京叭儿狗不能变成德国牧羊犬!
 
评论:“西历情人节”比“农历七夕节”高贵得多吗? 
 
   西化大潮荡涤下,早已被人遗忘的传统“七夕”节又静悄悄地到了。
   近来,看到一位匿名为中国古代汉奸“张邦昌”者之宏论。“文如其名”,他高谈阔论说“西历情人节”比“农历七夕节”高贵得多,真正有教养的人过的是西历情人节,而不会去过农历七夕节的.....云云”[原文附后]
  
    如此露骨地、恬不知耻地贬中媚外,如果不是他的“张邦昌”大名,我真怀疑他到底是黄皮肤、黑眼睛还是白皮肤黄眼睛。
   姑且不去考据他的种属吧,那么西历情人节”比“农历七夕节”高贵得多吗?
 
   世界没有高贵或者卑贱的地域、种族、国家、阶层之区别,各地同样存在着具体的高贵典雅或者卑鄙庸俗的人。到处都有高贵,到处都有卑鄙。不同的民俗也是一样。不同的存在就是合理。
   半个多世纪前,希特勒倒是曾经鼓吹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可是他的理论连同他本人、他的纳粹德国早已经成为历史的渣滓。 
   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同样荒谬! 
 
   如今的中国,象民国时期洋鸦片猖獗一样,洋节在一部分青年中的确盛行。
   看吧,每当西历情人节之夜,少年、青年、“老青年”们倾巢而出,(无论有情人、无情人的、是真情人、还是假情人的),去狂欢那走了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情人节时,我麻木的神经丝毫感受不到其高贵典雅,倒是脑海里浮现小时候江南“七夕节”夜晚的情景----天上一勾弯月,院子里,暗香浮动、虫声唧唧。在高大的、扶疏的梧桐树下,乘凉的竹床上摆满了菱角、梧桐子、桑葚等天然食品,一家人围在一起,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听他们教育女孩如何心灵手巧-----至今我敏感的心灵里仍旧感受到那种质朴的、美丽、名副其实的典雅。
 
   据说,七夕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极其悠久的传统节日。她充满浓郁神话色彩和独特的地方习俗。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多么典雅而质朴的七夕节!

   我绝对不贬低名副其实的西方的情人节或其他什么文化习俗;同样,我也绝对不鄙视本民族真正的传统节日。物种、人种的不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属性。他们根据生存的需要与“美的规律”塑造自己,同时也改造自然和社会。这正如狗吃肉,猫吃鱼,牛吃草,蚯蚓吃泥巴一样----各有所需,强求不得!比如,我养的一条纯种北京叭儿狗,就是因为宠惯了,强迫它吃进口狗食,结果饿死了。由此可见:北京的叭儿狗,无论如何是不能变成德国的牧羊犬的---虽然某些“叭儿狗们”无比渴望这种变化!

   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人文、社会乃至地理物候诸因素影响的长期 沉淀而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外在表现形式。各民族的文化可以交流融会,但绝对不可能互相取代,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区分。一个民族的文化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她就越发具有世界意义----民俗也是这样!

   其实,毛泽东同志早就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度概括了批判继承中外、古今文化的辨证关系,指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正确方向。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被某些有知识的“精英”们有意识的颠倒黑白,以至于误导了并产生了大批盲目崇外的、无意识的“张帮昌们”。这些“精英”们,打着开放的旗帜,不遗余力地贩卖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政治上的实用主义的同时,以“反思”为名,极力诋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自卑心理在部分青年中滋生。相比较而言,“张帮昌们”有如“僧是愚氓犹可训”,而应该特别警惕的,是那些“妖为鬼蜮必成灾”的先生们!

                                              2006年7月25日


 

 
=======================================================
[附原文]
 
西历情人节”比“农历七夕节”高贵得多,真正有教养的人过的是西历情人节,而不会去过农历七夕节的。
先来看看西历情人节——
【关键词】  鲜花、美酒、情书、果糖、浓情巧克力、礼物、亲吻、舞蹈、婚礼···
一切都是显得多么的高贵典雅,和谐有致,其中不少已成为当今主流社会的交际礼仪,这体现了欧洲才是真正的人文大地,礼仪之邦,人类文明的渊源地。

再来看看农历七夕节——
【关键词】  农田、茅房、老牛、野浴、偷窥、桑蚕、织布、针线、草绳、宰牛、大萝框、生小孩···
实在是土得掉渣,一言概之,这就是个乡下人的节日。这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延绵不绝的小农思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民众生活,生儿育女繁殖后代就是终生的奋斗目标,没有社会概念,没有人文气息,有的只是原始的欲望在体内涌动,文明长期停滞。
从两个节日的对比就可看出,我们所谓的“五千年文明”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只有西方文明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自我完善,产生一次次飞跃与突破,最终建立起从自然到人文一整套教育、科研、推广体系,林林总总涵盖了社会的每一领域,任何一领域都比中国研究得深入透彻,实施得到位。在这种博大精深面前,我们的传统文化简直就是小儿科。 
 
 
 作者:张邦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