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大世界?----大学生戏剧节闭幕式上的民工演出
文章讲述大学生戏剧节闭幕式上民工文艺团的演出,展现城市底层劳动者的真实生活与情感,探讨小剧场与大世界之间的距离及社会现实的反差。
小剧场,大世界?
----大学生戏剧节闭幕式上的民工演出
山鬼
一
人们常说小剧场大世界。其实细想一下,现在的戏剧,多是有限的演员以他们有限的生活体验,粉墨登场面对有限的观众。戏剧作品多是一群衣食无忧的人,或感物伤怀,或抒发自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焦虑的产物。小剧场和大世界之间的距离,实在不可以道里计。
2005年一个暑气未消的夜晚,大世界真的把小舞台的帷幕拉开了一条缝隙。这一年大学生戏剧节的闭幕式上,主办者邀请了在北京的两个民工文艺团上台表演。
上台表演的,是电焊工、修车师傅、保安、保姆,是都市中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有板有眼地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或急或缓地唱自己的苦闷自己的理想。他们没有表演技巧,不懂舞台呈现,只是以无比的真诚和真实打动着台下的观众。
他们鞋上还粘着泥,脸上带着永远洗不去的尘土色,站在舞台的灯光下,站在光鲜的观众面前,慌得像受惊的兔子。在掌声响起的那一刻,他们顾不上谢幕,只是掉头离开,仿佛要快一点逃离这过于明亮的灯光,逃离这不属于他们的舞台。
这个舞台不属于他们。尽管中央电视台那位漂亮的女主持人显然已经刻意地穿上最朴素的衣服,尽管她选择了低缓随意的语气串词报幕,但那些手足无措的劳动者,仍显得和这舞台、和主持人职业化的优雅,格格不入。
这当然不是主持人的错,我对她充满敬意。只是现实中的差距已是如此之大,让两端相遇,就像把黑白放在一起。反差只能是最必然的事。
对这种反差,多数表演者只是局促,也有人直言不讳:我今晚在这里感到特别压抑……我不知道台下坐着的有多少是我真正的听众。
听了这话,我如坐针毡。我被他们的歌打动,但不是他们真正的听众,恐怕也永远无法成为他们真正的听众。他们在歌里唱的不是我的生活,他们的歌永远不是唱给我以及与我同类的人。
二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上帝之城》,讲的是巴西里约热内卢城郊贫民窟的生活。那部电影最令人惊心的,是繁华与贫穷的两相隔绝。对于身处繁华都市人,贫民窟是不存在的,没有人看见,更没有人提及。
那天晚上在北兵马司的剧场里,我感受到了身边那个看不见的城市,那种看不见的生活,远远地。同时,我也感受到都市和都市建设者之间的距离。
我不是没有同情心的人,我不是不关心民工。但是对我来说,民工只是存在于媒体中的一个群体。我听说过很多他们的苦难,因此能凭着这些故事想到他们对生活的一些期望,那些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都会有的期望。但是,在那晚之前,我一点也不了解他们的梦想,那晚,我也只能解了一点点,从他们的歌声中,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并不真正了解他们,就像不谙世事的孩童不能真正了解父母的辛劳。
像我这样的都市人,还有多少?
三
那晚上台的,还有一群特殊的孩子——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尝过世态炎凉,因此在台上比他们的父辈少了一份自卑,多了一份自在。他们大声地唱,灿烂地笑。看着他们,我欣慰,产生了一种希望,也产生了一种担忧。
这个晚上小舞台向大世界裂开的这道微隙,是会渐渐成长扩大,还是飞快地消失,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这个晚上上台的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能否依然保持这样的自信?他们能否真正地融入父母用双手建设的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我真的不知道。
----大学生戏剧节闭幕式上的民工演出
山鬼
一
人们常说小剧场大世界。其实细想一下,现在的戏剧,多是有限的演员以他们有限的生活体验,粉墨登场面对有限的观众。戏剧作品多是一群衣食无忧的人,或感物伤怀,或抒发自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焦虑的产物。小剧场和大世界之间的距离,实在不可以道里计。
2005年一个暑气未消的夜晚,大世界真的把小舞台的帷幕拉开了一条缝隙。这一年大学生戏剧节的闭幕式上,主办者邀请了在北京的两个民工文艺团上台表演。
上台表演的,是电焊工、修车师傅、保安、保姆,是都市中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有板有眼地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或急或缓地唱自己的苦闷自己的理想。他们没有表演技巧,不懂舞台呈现,只是以无比的真诚和真实打动着台下的观众。
他们鞋上还粘着泥,脸上带着永远洗不去的尘土色,站在舞台的灯光下,站在光鲜的观众面前,慌得像受惊的兔子。在掌声响起的那一刻,他们顾不上谢幕,只是掉头离开,仿佛要快一点逃离这过于明亮的灯光,逃离这不属于他们的舞台。
这个舞台不属于他们。尽管中央电视台那位漂亮的女主持人显然已经刻意地穿上最朴素的衣服,尽管她选择了低缓随意的语气串词报幕,但那些手足无措的劳动者,仍显得和这舞台、和主持人职业化的优雅,格格不入。
这当然不是主持人的错,我对她充满敬意。只是现实中的差距已是如此之大,让两端相遇,就像把黑白放在一起。反差只能是最必然的事。
对这种反差,多数表演者只是局促,也有人直言不讳:我今晚在这里感到特别压抑……我不知道台下坐着的有多少是我真正的听众。
听了这话,我如坐针毡。我被他们的歌打动,但不是他们真正的听众,恐怕也永远无法成为他们真正的听众。他们在歌里唱的不是我的生活,他们的歌永远不是唱给我以及与我同类的人。
二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上帝之城》,讲的是巴西里约热内卢城郊贫民窟的生活。那部电影最令人惊心的,是繁华与贫穷的两相隔绝。对于身处繁华都市人,贫民窟是不存在的,没有人看见,更没有人提及。
那天晚上在北兵马司的剧场里,我感受到了身边那个看不见的城市,那种看不见的生活,远远地。同时,我也感受到都市和都市建设者之间的距离。
我不是没有同情心的人,我不是不关心民工。但是对我来说,民工只是存在于媒体中的一个群体。我听说过很多他们的苦难,因此能凭着这些故事想到他们对生活的一些期望,那些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都会有的期望。但是,在那晚之前,我一点也不了解他们的梦想,那晚,我也只能解了一点点,从他们的歌声中,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并不真正了解他们,就像不谙世事的孩童不能真正了解父母的辛劳。
像我这样的都市人,还有多少?
三
那晚上台的,还有一群特殊的孩子——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尝过世态炎凉,因此在台上比他们的父辈少了一份自卑,多了一份自在。他们大声地唱,灿烂地笑。看着他们,我欣慰,产生了一种希望,也产生了一种担忧。
这个晚上小舞台向大世界裂开的这道微隙,是会渐渐成长扩大,还是飞快地消失,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这个晚上上台的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能否依然保持这样的自信?他们能否真正地融入父母用双手建设的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我真的不知道。
很赞哦! (1041)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