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左大培全力推荐的《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第一部全面比较中日国力的扛鼎大作
2005年度中国最具震撼力的经济雄文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隆重出版!
这本书,
可能颠覆你;
可能激怒你;
可能……
基本资料
书 名:《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作 者:钟庆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
预订:左大培全力推荐的《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即将出版发行。左大培曾为钟庆的《刷盘子读书》一书作序《无法积累人力资本的国家将永远是一个穷国》并全力向读者推荐,文章的开篇讲了这样一段话:“在我看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或者不知道这本书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就根本没有资格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对外经济政策说三道四。”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读此书未必是要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说三道四。但至少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了解那些“能对或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对外经济政策说三道四”的真学者、伪专家的参照点。
预订电话:010-62760856
邮件地址:[email protected]
========================================================
值此中日关系敏感,民族情绪高涨之际,同道新文公司推出《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一书,有助于国民更加冷静和理智地看待中日两国在现代工业化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反思自我的差距。
本书作者钟庆长年旅居日本,通过其留日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从自然科学规律的角度,严肃批驳以吴敬琏、樊纲、张维迎、林毅夫、茅于轼、张曙光为代表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及其指导中国改革实践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其对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害处。本书提出,一个国家技术力是本族安身立命之本,日本产经联历史上誓死保卫技术力的信念值得国人借鉴。
全书比较了中日近百年历史上的重要转折关头的经济路径,并以西班牙、英国、美国、法国的工业化历程,以及对东亚神话、拉美现象、俄罗斯改革的剖析,揭示国际社会中西方发达国家重工业体系对其他国家进行弱肉强食的本质。
作者以张扬、恣肆的思想,凌厉、另类的文字,纵横捭阖,使人在冷静的深思中爆发出激昂的爱国热情,堪称“第一部全面比较中日国力的扛鼎大作,2005年度中国最具震撼力的经济雄文”。封面设计简洁有力,以大面积“中国红”冲击视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全面反思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全景式著作。作者以海外留学生最常见的两种行为——刷盘子和读书,来比喻一个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两种模式:前者指出卖简单劳动、以GDP速度为目标的模式;后者指出卖知识和技术、以技术力提高为目标的模式。要想求得国家的强大,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专心致志发展技术力,而不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
本书在详细剖析了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心脏”——重工业体系——的形成规律和进化规律,并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与世界诸国,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史进行观察与研究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这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
作者提出,科学精神、长远眼光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动力。科学精神是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发现规律,不断修正前进的航向;长远眼光是要使民族的每个成员从心底认识到知识和技术才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民族精神则是集合民族全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拼搏奋斗。
《目 录》
前言 我的家和我们的国
序言 无法积累人力资本的国家将永远是一个穷国/左大培
第1章 高速成长的光和影
“MADE IN CHINA”已经令全世界感到威胁,并成就了一些中国企业的巨人,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但这些巨人无“芯”,无脊梁。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利润主要留在海外。
持续26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世界经济的危机多发区,是中外许多学者都在论证探讨的一个问题。
第一节 光
第二节 影
第三节 中国企业的风光
第四节 中国企业的尴尬
第五节 如何跨越危机多发区?
第2章 刷盘子读书Ⅰ
清贫是可贵的美德,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技术自立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科技支撑体系,工业独立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的民族工业,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靠自强。
第一节 刷盘子,还是读书?
第二节 中日两国的战后再出发
第三节 “以市场换技术”之痛
第四节 中国改革开放回顾
第五节 技术立国与日本产经联
第3章 刷盘子读书Ⅱ
如果做大国的“二奶”或“狗腿子”,则不需要什么知识技术,纯粹取决于主子的需要和可能。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没有做“二奶”的可能,只能靠自己。
先进民族的标准就一个:有没有经济永动机——产经联。
第一节 什么是产经联?
第二节 斯大林时代和蒋介石政府的产经联
第三节 产经联——民族经济的永动机
第四节 个人积极性在产经联面前是渺小的
第五节 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无法形成产经联
第4章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批判
从高喊“科学”口号的五四运动到今天,近一个世纪,“科学精神”实际上还没有在中国得到普及。“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的基石,但在中国,尤其是主流经济学界,或者是信仰主流经济学的人,几乎百分之百地把“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给阉割了。
第一节 “小学文化程度”的主流经济学家
第二节 阉割“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
第三节 生搬理论硬削现实
第四节 百年“清流”嘴一张
第五节 中日两国学者们的“神”
第六节 中国“文士”与日本“武士”
第七节 问世间钱为何物?
第5章 现代工业体系的秘密
可以把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想像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由钢铁(冶金)、化学、机械、电子(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部门组成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根干。与之对应,由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用于人才再生产的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体系则是现代工业国家的脊梁。
这两项相加,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经济评价标准——技术力。
第一节 工业经济的评价标准——技术力,而非GDP
第二节 基干产业——现代工业体系的根
第三节 基干产业的两大特征——循序渐进和超级繁殖能力
第四节 “人”在工业社会的两种选择——提高技术或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
第五节 落后的根源——缺乏完整的基干产业
第六节 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GDP区别
第6章 战火中诞生的发达国家
历史证明这是一个规律: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固定的信条,对任何经济规律的无条件信奉都会带来灾难。
第一节 西班牙帝国的兴衰
第二节 自由贸易的神话——英国的崛起
第三节 战火中诞生——美国霸权的形成
第四节 突破日趋艰难——德国的工业化历程
第五节 工业化的五个关键要素
第7章 后发国家的道路
在一个地球上同时建立多个大工业体系而不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工业体系是对人类智力和地球资源的巨大浪费。但由于现存的西方大工业体系被资本主义的结构所限制,无法充分扩大为全体人类服务,建立独立的大工业体系是第三世界国家无奈但必然的选择。
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阻断其他大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还是可能的。
第一节 重工业体系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位
第二节 西方工业化历程为何不可再现?
第三节 三条道路
第四节 四大挑战
第8章 中日追赶路径比较
旧中国长期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信奉“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出卖资源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以及生产设备几乎都被消耗殆尽,作为民族安身立命之本的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片空白。
而同一历史时期,日本人坚定不移的信念是“重工沉没日本沉没”。
第一节 技术追赶的两类路径
第二节 19世纪的日本:从比较优势转向技术立国
第三节 二战后的日本重工业复兴
第四节 近代中国: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第五节 1949年的中国
第六节 毛泽东时代:强敌环伺下的重工业之路
第七节 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
第八节 突进消费社会
第9章 东亚神话与水际制造业
东南亚诸国采用的是“水际制造业”即外资依存、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但是,西方资本不是慈善家,外资总是要还的,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和出口增长率低下,外资流入会发生逆转,国内资本为了规避风险,也一并出逃,经济的崩溃就如雪崩一般,所有的投资者不约而同地挤兑外汇,撤出投资,几十年积累的“财富”一瞬间蒸发干净。
这就是“东亚神话”的全过程。
第一节 东南亚诸国的水际制造业
第二节 水际制造业的虚弱体质
第三节 “东亚神话”破灭的内在规律
第四节 消费品背后的深层工业实质
第五节 文化革命和工业革命
第六节 候补竞争者——印度
第七节 新时期日本所谓的“共荣圈”
第10章 日本的体制与工业化
发达工业国家基本上被描绘为沐浴在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天堂,两者的相互结合创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美好生活。这个描述准确吗?其实不然,日本就是一个把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当装饰品的发达国家,但它并非是发达国家中的特例。
第一节 政企不分的经济体制
第二节 财团控制下的政治体制
第三节 产经联与日本平民的生活
第四节 日本经济改革的自我反思
第五节 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只是装饰品
第11章 追根溯源
19世纪下半叶,中日几乎同时感受到了西方的强大威胁,但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两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两国的差异如何解释?
中国和日本不同的历史道路不是由某个领导人决定的。不同的文化制度传统,不同的自然、人口条件,导致了站在历史歧路的中国文士和日本武士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 日本政军经一体化的封建社会和中国中央集权的自由经济
第二节 日本封建社会的身份管制
第三节 寄生于领主的巨商
第四节 晚清文官数量和明治武士数量的对比
第五节 “中体西用”与“和魂西体”的差别在哪里?
第六节 中日两国的转折点——甲午战争
第七节 日本十年军扩与中国“百日维新”
第八节 没有变革对象的旧中国
第九节 中国的新生
第12章 打破历史的宿命
科学精神、长远眼光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动力。科学精神是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在现场中找出问题,发现规律,不断修正前进的航向;长远眼光是要使民族的每个成员从心底认识到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民族精神则是集合民族全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共同拼搏奋斗。
第一节 打破历史宿命的可能
第二节 武士的刀与经济学家的理论
第三节 用长远眼光才能看到科技的力量
第四节 与民族精神共生
第五节 从过去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