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沈思玮:石油危机专题

火烧 2005-09-11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分析石油危机再度来临的原因,包括欧佩克限产、美元贬值风险及石油计价困境。探讨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脆弱性对石油计价的制约。

沈思玮:石油危机再度来临 
 

--------------------------------------------------------------------------------

上海证券报 (2004-02-19)

http://paper.cnstock.com/ssnews/2004-2-19/siban/t20040219_521130.htm


欧佩克近日宣布,自4月1日起将其10个成员国的石油最高日产量削减到2450万桶。国际油价立即对此作出了剧烈反应,三月份原油期货价格一度飙升3%。新一轮石油危机会否就此到来?笔者对此持悲观态度。

首先,这次欧佩克限产的直接原因是2001年以来美元暴跌,使得当前34美元每桶的高油价以欧元计价仍然处于原先的22至28美元的目标区间。为了回避美元的再次贬值,欧佩克正积极着手以欧元计价原油。但由于欧元区经济的疲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原油以欧元计价的理由仍然不充足。而发展中国家金融的脆弱性使得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可以在国际货币中担当重要角色,从而原油面临无法计价的困境。

其次,美元仍面临巨大风险。去年末美国债务规模约3.5万亿美元,其中,世界各国拥有的美元储备有2万多亿美元,而石油美元拥有的美元资产占一半以上。我们简略地认为美国的巨额外债实际上以两种形式被持有:一种是各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另一种是民间的石油美元收入,主要投资美国股票市场。在战后的50多年里,美国经济总体是稳定发展的,但2001年以来这种情况发生逆转,这是由于美元在维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过程中,必然会累积美元泡沫、经济泡沫、金融泡沫。泡沫破灭使美元面临极大风险。

最后,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从1973年11月的4.31美元每桶跳升到12月的10.11美元,刺激产油国大量举债生产。1979年两伊战争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一举跳升到1980年37美元每桶的高点,带来了全球性的高通胀。西方国家以高利率抑制高通胀使得美元短期利率在1980至1983年间维持在12%至14%,引发了第一次拉美债务危机。也使得一些产油国希望借助石油出口收入来推动工业化的梦想破灭。欧佩克国家逐渐意识到,发展经济以致工业化并不单纯由资本推动,与其将石油开采出来换成不断贬值的美元以及不断缩水的美元资产,不如长期储存于地下。

石油是现代经济中无可替代的不可再生资源,不同经济状况的的产油国会采取不同的石油战略,如俄罗斯为了推动工业化进程,非洲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均不断加大原油开采。而由于国际货币的不稳定,欧佩克削减石油产量可能会是一个长期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国际油价稳步上升将是一种趋势。这也许就是第三次石油危机的新特征吧。 

沈思玮:油价为何狂飙? 
 

--------------------------------------------------------------------------------


上海证券报(2004-04-01)

http://paper.cnstock.com/ssnews/2004-4-1/siban/t20040401_540864.htm


油价近期再次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伴随着国际油价的一涨再涨,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发出《关于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决定适当提高汽油价格。而在国际市场上,自2002年1月的新一轮升势开始,美国原油价格已从平均不足20美元/桶上涨到2004年2月平均34.74美元/桶,3月19日NYMEX4月期轻质油期价更在盘中创出38.5美元/桶的新高。

固然,油价的持续上涨与欧佩克这一世界最主要石油输出口可能于今日起开始实施的减产有关,但笔者认为这并非全部原因,油价走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美元汇率、国际投资等等。正因为如此,透过分析这些方面的原因,也许可以预见一下未来油价的发展趋势。

欧佩克限产

今年2月欧佩克10国部长会议决定自4月1日起,将成员国石油日产量从2700万桶降低到2450万桶,当日原油价格暴涨。欧佩克解释此次削减原油产量是因为国际原油产量供过于求。

在欧佩克看来,当前的高油价是投机炒作的结果而非需求旺盛的结果,为了免蹈1998年原油价格大跌的覆辙,削减原油产量是顺理成章的。而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欧佩克减产是对美国占领伊拉克表示不满。2002年美国对伊开战以来,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意在石油。

欧佩克限产的另一重要考虑是,石油出口换取美元,而美元贬值,从而储备美元不如储备石油。欧佩克减产可能带来连锁反应。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对2003年石油出口占总出口的53%表示不满。因此,欧佩克限产可能会被其他产油国所效仿。全球石油供给可能会雪上加霜。

美元贬值,需求升温

众所周知,目前国际原油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对于欧元、英镑、澳元、日元等国际货币的下跌,必然导致原油对于美元价格的上涨。那么未来美元的走势如何呢?笔者认为,美元虽然短期难免震荡,长期仍然会进一步贬值。这是由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决定的。

"9.11"事件之后,为了从股市泡沫破灭以及国际恐怖事件双重打击下摆脱出来,美国2002年以来实施了连续的降息。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国股市出现了强劲的反弹,经济实现了4.2%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导致了巨额的贸易逆差。

目前美元利率维持低位、财政赤字维持高位、贸易逆差维持高位、石油价格维持高位,这些因素都为美元再次暴跌埋下伏笔。可以预见美元将会再次暴跌,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将会进一步上涨。

除了美元贬值之外,全球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增长也是造成油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当前世界经济进行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迟缓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强劲,导致诸多产业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而推动这些国家对石油等自然资源需求稳步上升。

实际上,全球对于石油等自然资源需求增长的速度要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因为,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程中实现了全球制成品价格的持续下降。所以,以货币来衡量的GDP的增长要大大低于按实物来衡量的GDP增长。此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程度的提升都加剧了全球原油紧缺的状况。

国际投资短期化

当前国际股市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对长期投资而言缺乏足够吸引力,由于美元不稳定,国际投资呈现短期化特征。国际游资借助美元弱势掀起原材料涨价浪潮,导致石油、黄金、铜、铝、钢铁全面上涨。

国际投资短期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体系、金融体系存在巨大的差异,短期内这种差异难以弥合。而发达国家借助于对于国际经济秩序的解释权,迫使发展中国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可能引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动荡。拉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都是比较好的例证。

国际投资的短期化,一方面带来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也会借助一国货币与国际货币的汇率波动产生大幅波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原油总需求在不断扩大,但石油的供给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原油的价格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国际政治问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石油资源在未来五十年内将会开发完毕。笔者以为原油价格将长期上涨,但不会涨得太快,短期内会存在较大波动
 


 

沈思玮:2004石油危机的开始 
 

--------------------------------------------------------------------------------

上海证券报(2004-12-21)

http://paper.cnstock.com/ssnews/2004-12-21/sanban/t20041221_709177.htm


毫无疑问,2004年是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年,笔者曾于2月19日、4月1日在《上海证券报》撰文对石油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但对冲基金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炒作仍然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呈现单边上扬的态势,以NYMEX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为例,从2月6日最低的32.48美元/桶,上涨到10月22日最高55.50美元。截至12月16日,NYMEX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最大振幅达到22.75美元/桶,均值为41.33美元。如果以欧元计价,最大振幅为18.47欧元,均值为33.42欧元。步入11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先抑后扬,截至12月17日NYMEX轻质原油期价为46.28美元,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最大跌幅为14.5美元。
  动荡的2004
  一月:受全球原油供给可能不足而需求上升的影响,NYMEX轻质原油期价于1月20日创出36.23美元十个月新高,随后受俄罗斯2003年原油开采量达4.21亿吨的消息影响,1月30日,NYMEX原油期价收于33.15美元。
  二月、三月:受欧佩克将于4月1日限产影响,NYMEX原油期价一路走高到3月19日的38.08美元,创出13年来新高。
  四月、五月:4月1日,NYMEX原油期价收于34.28美元,5月伊拉克石油管道被毁,5月14日NYMEX原油期价收盘达到41.38美元,创出21年新高。
  六月:欧佩克10国5月份原油产量增长2.6%,超出限额达12%。受尼日利亚的石油罢工取消,欧佩克增产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滑,NYMEX原油期价6月29日收于36.58美元,创出2个月来的低点。
  七月、八月:在欧佩克原油无量可增,国际原油需求不断上升的预期下,NYMEX原油期价8月20日创出了47.86美元的新高。8月25日,受伊拉克提高原油出口,俄罗斯将增加原油产量及出口的影响,国际油价应声回落,8月31日,NYMEX原油期价下跌到42.12美元。
  九月:受美国原油库存下降影响,以及对飓风"伊万"导致原油产量下降的忧虑,国际油持续上涨,9月30日,NYMEX原油期价收于49.65美元。
  十月:受尼日利亚罢工、美国原油产量创50年新低影响,10月22日,NYMEX原油期价收于55.17美元,创出历史最高价。
  十一月、十二月:受对冲基金撤出影响,国际油价大跌,同时美国原油库存大幅回升,而欧佩克原油产量已增至日均2850万桶,较年初增加了250万桶。12月10日,在欧佩克重提限产以稳定原油价格的情况下,NYMEX原油期价收于40.72美元。随后受美国原油库存下降,以及因特网上本·拉登的一盘录音带呼吁攻击海湾地区和伊拉克石油设施的影响,12月17日,NYMEX原油期价收于46.28美元。
  欧佩克vs. 美国
  从以上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的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受到欧佩克减产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国际油价主要受美国不断下降的原油产量、不断提高的原油需求,以及总是不足的原油库存影响。而所谓飓风"伊万"、尼日利亚罢工、伊拉克供油中断等事件都不可能对国际油价造成持久的影响。
  欧佩克代表了供给方对于原油价格的话语权,虽然欧佩克对于原油价格的目标区间在22-28美元之间,但在原油价格在30美元以上,欧佩克仍然宣布限产,说明了在美元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欧佩克早已调高了原油价格的目标区间。当前欧佩克调整后的目标区间名义上在33-38美元之间,实际的目标可能更高。
  美国则是代表了需求方对于原油价格的话语权,令人费解的是,在美元大幅贬值的背景下,美国的需求就是一个劲地增长。相反地,美国原油生产却毫无原因地持续下降。耐人寻味的是,国际能源机构(IEA)却说统计基础漏洞造成了油价的波动。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下半年是美国在推高国际油价。在对冲基金大幅炒高原油价格之时,美国并未对对冲基金进行任何限制。这是一种放任,还是一种默契?
  新高仍在酝酿
  经过2004年的原油价格暴涨,世界原油需求仍然维持了每日250万桶的增长,原油需求的刚性特征显现无疑,但供给的增长受到价格的影响会更大。今年下半年以来石油供给显著大于需求,但原油价格仍然大幅增长,显然是人为操纵的结果。
  当前国际原油供给超过需求100万桶因此,根据欧佩克的预测,2005年原油仍有每日150万桶的需求增长。因此,明年上半年,原油价格将承接当前的下跌走势。由于原油产量的调整会带来很大成本,当前由高油价带来的供给增加不会很快消除。因此,年初油价一定会重回33-38美元的价格区间,以试探欧佩克维持油价的决心。
  如果美国仍然不愿谋求与欧佩克合作稳定国际原油价格,试图自行其是地占据伊拉克等产油国家,全球的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将是长期的。在这一前提下,2005年下半年,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仍会创出新高。预计,2005年NYMEX原油期价以欧元表示的价格区间在28-38欧元之间,以美元计价的价格在36-56美元之间。
 


沈思玮:四大因素推高油价 
 

--------------------------------------------------------------------------------

上海证券报(2005-03-23)
http://paper.cnstock.com/ssnews/2005-3-23/siban/t20050323_760942.htm


未来仍将不断创新高,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2月份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近期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合约连创新高,并一举冲破57美元大关,使寄望油价回落的善良人们的希望再度落空。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油价经过2004年大幅上涨以后,目前仍然屡创新高呢?

不断膨胀的需求

2000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以后,美联储试图通过连续的降息来稳定股市。在低利率的刺激下,股市大幅反弹,美国国内需求大幅度膨胀,导致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攀高,美元随之大幅贬值。

在美元大幅贬值及美元持续低利率情况下,其他国家试图稳定货币,不得不随之降息,从而使得世界各国货币的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过热与房地产泡沫。2004年全球经济增速创出了5%的新高,大多数国家房地产与五年前相比上涨了50%。同时对原油的需求也持续高涨。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估计,2004年全球日均需求上升了250万桶,2005年将上升181万桶。

言行不一的欧佩克

欧佩克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原油供给方,占据着全球40%的市场份额,其一举一动势必左右着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更为严峻的是,目前欧佩克以外的其他国家原油生产大多过了盛产期,这将进一步凸显欧佩克在原油供给中的地位。

从过去一年来欧佩克的举动来看,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欧佩克先是将油价区间调整为22美元至28美元,在原油价格接近40美元之际,欧佩克却又一再表示要限产保价。而在当前油价创出56美元新高之际,欧佩克在实际产量超过2950万桶的情况下,只是象征性地将法定配额增产50万桶,达到2750万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笔者早已指出,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欧佩克宁愿把石油当成外汇储备来使用,欧佩克已经远远偏离了维持国际原油价格稳定的初衷,高油价成为其首要的利益需要。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名言:"如果存在单一的国家或者组织在某个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则世界其他国家将作为一个整体而付出重大代价",用这句话来概括欧佩克之对于石油是最恰当不过了,同样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美国之对于美元。从这个层面来看,美国要在中东推行民主化是有其合理性的,只是推行的方式不正确。

不负责任的美国

2004年以来,在国际油价迭创新高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几乎连口头干预也没有。一些政府官员甚至表示当前的高油价既不会对美国,也不会对世界经济造成较大影响。而事实上,2004年美国在原油上的逆差与2003年相比扩大了1000亿美元。相反,美国却对最近韩、日要减少美元外汇储备的表示大动干戈。

很明显,高油价的承担者是大量持有美元储备的世界各国,美国只是承担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当前国际原油产业的集中度非常高,石油巨头控制了全球近80%的原油储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美国的石油巨头。原油价格的高涨给这些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当前高油价在很大程度上是高度投机的结果。在美国股市存在巨大泡沫之时,巴菲特们再也找不到值得投资的公司了,联手石油巨头、美国政府和欧佩克推高油价是其必然的选择。对于期货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期货的多头比期货的空头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因为期货的多头可以通过囤积现货来逼仓获利。所以,当前的原油价格可以说是石油巨头与金融巨头联合操纵的结果,而有能力对原油囤积居奇行为进行打击的美国却一直袖手旁观。

伊朗战争的预期

中东地区的不稳定从来就是推动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就是最典型的反映。今年以来伊朗核危机愈演愈烈,对于美国动武的威胁,促成了伊朗与叙利亚的军事联盟,也促成了伊朗重返欧佩克。

与此同时,美国也已经在军事上与日本结盟,希望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伊朗核危机的努力奏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伊朗核危机正在成为推动油价上涨的因素。

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无疑当前的高油价是一个泡沫,但这个泡沫什么时候破灭取决于各方的承受力。只有当世界各国普遍感到高油价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他们才会采取大幅提高利率来抑制过热的经济,高油价的泡沫才会破灭。关键取决于美国,但美国就是不愿大幅升息。另一方面,借用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笔者得出"高油价将导致战争"的结论。当前,美国经济需要一个替罪羊,美国需要一个战争借口。而"高油价"是非常合适的借口。

在伊朗核危机没有解决之前,油价预计将一直维持高位,虽然不断创出新高,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一旦美国去干预油价,油价就会大幅下跌。
 

沈思玮:原油期货成了"庄股" 油价泡沫破灭就在眼前 
 

--------------------------------------------------------------------------------

上海证券报,2005年08月12日
http://paper.cnstock.com/ssnews/2005-8-12/siban/t20050812_860720.htm

  ○当前国际油价的上涨已经不能由任何原因来解释,国际油价已经泡沫化

  ○油价小幅上涨并不断创出新高的态势,说明参与各方已出现较大分歧,价格的推升过程就是成本的积聚过程

  ○如果油价再大幅上涨,受到冲击最大的将会是美国,即使美国的利益集团希望继续推高油价,恐怕也会受到国民的反对

  最近,国际油价每每以小幅上涨创出新高的方式带动有色金属等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不断创出新高,让许多市场人士感到困惑与迷茫,正如清朝一位状元公赵文楷的名句:"事经困后方成悟,计到违时亦自疑。"目前,以NYMEX原油期货为标杆的国际油价已经创出65美元的新高,与1998年12月的11美元相比已经上涨了接近500%。显然,当前国际油价的上涨已经不能由任何原因来解释,国际油价已经泡沫化了。

  油价已成为一个庄股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投机泡沫有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英国的"南海泡沫"、上海的"橡皮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美国的"NASDAQ泡沫"等。对于泡沫形成的机制,理论界往往将其简单地归结为"羊群效应",即市场参与者的从众心理。

  其实,泡沫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环境病态。"羊群效应"仅仅只是表象,内在的机理是社会对于价格操纵的不加节制与推波助澜。从社会学原理来看,人群是按照"核心层"与"边缘层"来逐次划分的,居于"核心层"的人群一旦在某个利益上达成一致,其利益就可以借助于各种社会工具强加在社会整体成员之上。那么处于"边缘层"的人群要么尽快加入到利益集团中来,要么被迫接受利益集团的安排。所以,"羊群效应"是被胁迫后的行为,而非主动的自由选择行为。

  目前的国际油价可以说就是这种情况,居于"核心层"的是以跨国金融机构、跨国石油集团为代表的利益集团,通过对冲基金在原油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多面下注,从而拉高油价、推高股价。即使在期货市场上亏损,也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的赢利来弥补。而跨国石油集团则通过安排一定的生产闲置来控制石油产量,对设备不失时机的检修,以及其他误导性的或者虚假信息相配合。最后利益集团通过收买媒体进行误导性的宣传,出台诸如"油价要上涨到100美元"的报告等等。所以,当前国际油价已经成为一个庄股,一个风险极大的庄股。

  高油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泡沫总是要破灭的",虽然这句话很对,但毫无用处甚至是轻佻的。因为,人们往往在泡沫破灭以后才知道它是泡沫,而在泡沫盛行时很少有人能够知道它是泡沫。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泡沫:一、社会是否有足够的承受力;二、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例如,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信息革命的来临,思科、微软等一些公司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市值上升了1000倍。显然,这不能算是泡沫。因为,信息革命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那么世界经济对于原油具有多大的承受力呢?英国经济学家阿什莱·西格尔的研究表明,原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12至18个月后,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将下降0.5%。由于此轮油价上涨始于2001年"9·11事件",与事件前相比当前的油价已上涨40美元以上。这就是说,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与"9·11事件"前相比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将因为油价上涨而降低2%。考虑到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5.1%,说明这一轮全球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元持续到2003年6月的13次降息。随着美元的持续降息,全球房地产泡沫风起云涌,大大拉高了全球GDP的增长。而美元经过连续的升息,当前的利率已上升至3.5%的水平,全球房地产泡沫已经处在逐步破灭之中。由于美元升息、油价高企的时滞影响,预计未来世界经济增长将会大幅度下降。

  那么高油价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吗?就像房产泡沫最终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一样,高油价也势必带来剧烈的通货膨胀。从1979年的石油危机的后果来看,在1980--1981年美国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5%,只是因为本次油价上涨传导到其他领域比较缓慢,当前全球的通货膨胀才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因此,高油价绝不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大涨之时就是暴跌之际

  金融市场的"盛衰循环"告诉我们,油价大涨之时就是暴跌之时。当前油价小幅上涨并不断创出新高的态势,本身就说明了在目前的高价格下,参与各方已经出现较大的分歧,价格的推升过程就是成本的积聚过程。

  美元当前的利率水平势必增加对冲基金的资金成本,对于原材料的炒作已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美元的进一步升息将会对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具有越来越大的抑制作用。美国"本土投资法案"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将大大地被削弱,美元将重新走向下降通道。

  因此,如果国际油价再大幅上涨,物价受到冲击最大的将会是美国,而非其他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美国的利益集团希望继续推高油价,恐怕也会受到国内民众的反对。而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并未见根本改善,美国社会保障的负担也已经难以为继了。所以,国际油价泡沫破灭已在眼前
 

沈思玮:不能承受高油价之“轻” 
 

--------------------------------------------------------------------------------

上海证券报,2005年9月9日
http://paper.cnstock.com/ssnews/2005-9-9/siban/t20050909_882116.htm


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横扫美国主要产油区墨西哥湾,受此影响NYMEX原油期货再次创出70.90美元的新高。9月2日,国际能源组织26国一致同意在30天内释放6000万桶原油储备以干预油价,随后油价一路下跌。截至9月7日,NYMEX原油期货价格回落到65.78美元。区区6000万桶原油,尚不足支撑全球一天的需求,何以对当前油价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未来国际油价又向何处去呢?笔者试释之。

高油价不可避免地带来严重的利益失衡

以NYMEX原油期货计价,今年最高油价已经超过70美元每桶,而以美国原油现货价格计算,到目前为止的平均油价不过46.47美元,与去年平均37.66美元相比上涨不足10美元。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1980年美国原油现货平均价格达到88.85美元每桶,据此一些经济学家与分析人士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会上涨到150美元每桶,即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国际原油价格应该创出新高。

乍一看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实际上非常荒谬。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日均原油进口超过1200万桶。按照46.47美元每桶计算,仅原油进口美国的贸易逆差为2100亿美元,占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30%;按照70美元每桶计算,美国原油进口的贸易逆差为3200亿美元;按照150美元每桶计算,美国原油进口的贸易逆差为6800亿美元,仅此一项即与美国全年的经常项目逆差持平。相反地,在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经常项目却维持顺差。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格林斯潘一再表示现代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性已经显著下降,原油价格的大幅度飚升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大,但事实是高油价已经成为美国不能承受之“轻”。因此,格林斯潘对于高油价的放纵不可能是出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只能是出于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

所以,当“卡特里娜”来袭,美国政府因为救援不力倍受指责之际,美国终于开始干预油价,以免政府突然崩盘。而美国一旦干预,油价必然暴跌,应验了笔者此前的预测。

高油价不可避免地带来猛烈的金融动荡

七十年代,拉美地区是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地区。1973年,“赎罪日之战”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了100%,在高油价的刺激下,拉美国家大量举债。1980年,“两伊战争”导致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300%,带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发达国家联合大幅升息以抑制通货膨胀,一年期美元利率达到14%。此时,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一方面面临着国际原油需求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面临债务利息大幅度飚升的困境,从而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

最近,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印度尼西亚由于政府油价补贴耗费大量外汇,外汇储备显著下降,导致了印尼盾的大幅度贬值,不由得让人们产生金融危机的联想。经过干预,目前印尼盾开始逐步反弹,可谓有惊无险。与此同时,因为油价大幅度飚升,泰国已经从去年的贸易顺差转为贸易逆差,人们纷纷猜测“亚洲金融危机”会否重来?

早些时候,摩根斯坦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曾撰文指出:随着油价的大幅度飚升,美国经济增长迟缓以及美元的回流,我国可能会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威胁。笔者虽然并不赞成“中国金融危机”的观点,但应该承认其分析有合理之处。

正如上文的分析,高油价首先将会导致“美国金融危机”,在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之下,其他国家陷入危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我国能源主要依赖于煤炭,每年1.2亿吨原油的进口并非很大,受到高油价的影响要远远小于美国。因此,近期我国不会因为高油价而陷入危机,但高油价以及由此带动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对于我国经常项目将会形成巨大压力。一方面,我国以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必然耗费大量资源,而不得不依赖进口,另一方面,由于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市场进入的限制。我国经济面临着双重压力,需要我们认真应对。

高油价不可避免地带来剧烈的通货膨胀

本轮石油危机与前一次石油危机相比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油价上涨比较缓慢;二、还没有出现剧烈的通货膨胀。这两个特征使得很多经济学家轻信了格林斯潘的“高油价不是问题”,也人云亦云起来。

的确,油价从1998年的11美元每桶,上涨到现在的70美元每桶,整个发达国家的年通货膨胀率在2%以下,但发展中国家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基本上每年在6%以上。而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比较低主要是通过把大量产业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来实现的。

由于象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过度竞争,以及国家或多或少地对原材料价格进行管制或补贴,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传导的速度比较慢,延长了通货膨胀到来的时间。显然,对原材料价格长期进行补贴是不太现实的,“印尼盾风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所以,笔者以为,剧烈的通货膨胀随时会一触即发。

中期油价已经见顶

正如欧佩克一再指出的,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一直是供过于求的。目前的高油价很大程度上是游资炒作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卡特里娜”导致美国每天100多万桶原油生产停顿的情况下,国际能源组织每天区区200万桶的储备释放就足以把油价打压下来。

随着原油价格的飚升,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创出新高是必然的,美元已经重回下降通道,美国经济实际上已经陷入危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将不得不选择打压油价。所以,笔者预见在未来2-3年内油价将不太可能触及70美元每桶,年末油价应在50美元附近。但长期而言,全球资源紧缺状况将难以改变,油价没有顶点。

网页:

www.shensiweiswshen.blogchina.com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