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福利供暖给人生打折
取消福利供暖给人生打折
何必
在冬季有关供暖的问题一直都是个焦点。目前除了商品房住户要自己交纳供暖费外,大部分住户都在享受福利供暖。近日前建设部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建设部等八部委发布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停止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福利供热制度。根据八部委意见要求,要逐步推进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福利用热制度,改为由采暖用户直接向供热企业交纳采暖费,实行用热商品化;同时将采暖费补贴由“暗补”变“明补”。(2005年12月19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
这两天,北京的人们还没有从公交月票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彻底作古的劲头中醒过梦来,等待着12月20日所谓的公交票制和价格听证会上可想而知的月票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所必然遭到的死刑判决,不成想,那边还没唱罢这边就匆匆忙忙迫不及待粉墨登场,这福利供暖也被当成了靶子,由建设部、劳社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八部委联合要赶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福利水平却在日益下降,这不仅是全世界少见的景象,特别是号称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所谓优越性到现在距离中国人越来越遥远得连其尾气都享受不得了。
实际上,今年,建设部副部长仇宝兴在公开场合就谈到,福利供暖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必须要加以改革。这种恶狠狠的语调,很明白无误地宣告了现行社会制度与福利供暖的势不两立不共戴天。
上周,北京有关取消公交纸板月票改为IC卡的新闻不绝于耳,笔者写过几段文字,认为这又是政府作为最大的利益集团掠夺国民财富的典型案例,并援引了网上一篇《掠夺式经济使中国中产阶层迅速消失》的文章。
笔者的稿子被列位看到后,不少人大呼痛快,而且为新闻界制作选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谈及中国是否存在“中产阶级”时,有了可以借鉴的路径。
“中产阶级”是什么?按照中国社科院的新近研究成果,所谓的中产阶级在人口比例中不过区区4%的水平,远远不足以构造一个能够维持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庞大力量。
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综合处长程学斌在谈及“中产阶级”这个人群设定时直言不讳坦承,“这个标准必须要考虑到20年的发展速度,十六大讲话中明确提出来,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要达到相当的比例。”在有效样本中,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家庭241746户,占到全部比例的91.7%,5万到6万元为8471户,6万到7万元为4747户,7万到8万元为2540户,如果把标准下限定为8万元,“那20年的发展也许远远不到这个比例。”为此,中国社科院在进行此类标准设定时,就别有用心地将收入放到了6万元到50万元这个匪夷所思的区间当中,毕露无疑的是,所谓中产阶级人群的设定,完全不是科学的结论,只是成为政策的走狗。
而说到“中产阶级”的界定,就不得不涉及收入水平。可这个收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妨再从网上看一篇分析。
现在1000元 =30 年前多少元?
[ 水木清华园 ] 于 2005-05-03 10:30:08 上贴 作者 : 水生云长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 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6元,上涨了7倍还多。牛羊肉的价格至少达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涨幅大概也有7倍多。水产品,以鱼类为例,由原来的平均0.20元一斤上涨到现在的平均5元一斤,上涨幅度大于25倍,如果把海参、海胆、鲍鱼、对虾、螃蟹等高档水产品加以参考,它们的价格增长至少在75倍以上。综合考虑,加权平均,食品价格增长18到2 倍应该是很客观的了。
其次谈谈穿,现在一套象样的衣服怎么说也得300到500元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内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衣裳的价格相对于那个时代上涨了18倍好象也不算过分。当然了,你可能会告诉我,地摊上的衣服很便宜,一条牛仔裤15元就足够了。我若反问:你穿的衣服都是从地摊上买的吗??你怎样回答呢?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平均消费水平。
依次类推,下面这个题目就是住的问题。30年前的住房几乎没有花钱去买的,大家基本都是租住,租金很便宜,有单位的还有住房补贴,平均每个月租金也就3到5元。现在呢?500元一个月,你能租住到多大平方的房子呢??有人要说了,我住房不用花钱,房子被我买下了。我的问题是,你买房花了多少钱??所以说,房租价格几乎整整上涨了100倍以上!!还有水费、电费、煤气费、暖气费,这些东西的价格上涨50倍都不止。
再下面的题目是行,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有人开私家轿车,当然,也有人爱坐出租车。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30年前的车票5分钱,现在的车票是1元,整整上涨了20倍。
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们来谈谈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们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工人看病都是单位报销,不用花钱,农民有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钱。从不花钱到花钱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即使你只花了1分钱,和不用花钱比较的话倍率也算是无穷大了。那么,我们假定一个人没有单位,他看病是花钱的,进一次医院需要多少钱呢??30年以前,感冒这种普通疾病块八毛的就解决问题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块吧,现在呢?少说20到30元,如果输液了,100元根本不够。如果病大,就更麻烦了。记得小时侯得胆道蛔虫住了一个多月的院,也就花费几十元钱,现在你住一个月的院试试,少说也得几千元。医疗费用上涨了80倍不多吧??
教育问题就更大了,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那是实实在在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全年学杂费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学,1分钱都不用缴,吃饭钱都是国家管着,没有读不起书的。现在,小学一年几百元,中学一年几千元,大学一年几万元,读不起书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费用上涨了300倍不算多吧??
综上所述,加权平均下来,3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费用应该增长了25倍到30倍的样子。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那就是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问题。30年前,人民币对美圆是2点几比1,现在呢?是8.7几比1,贬值了差不多三倍,按理说生活费用的增长应该倍乘这个数字,但是考虑到许多不可比因素和一些实际情况,我认为在25倍到30倍的基础上再加10倍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生活费用比较30年以前大约增长了35到40倍的样子。
那么,现在的1000元相当于过去的多少元呢??大约为25到29元的样子。那么,30年以前的全国工人平均工资是多少?粗略估算应该是38元以上吧。38元相当于现在多少元呢??大约是1330元到1520元之间吧。现在全国工人平均工资能拿到1000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文形成显然是在人民币汇率上调之前,因此还保持了以往的汇率比例;而且,从数据引用方面看,很多数据还算是很客气的。比如,官方数据显示,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国民医疗费用平均支出上涨超过了100倍;而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也达到了同样的攀比水平;……
而且,该文有一个巨大的疏漏,就是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计算。最近,个人养老金交付制度的改革,从过去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改为完全由个人交纳。笔者在央视担任节目策划时,曾经做过“老百姓只储蓄不消费,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选题并得以播出,内容直接涉及到,在社会保障制度岌岌可危的局面里,居民储蓄率节节攀升,折射着对于自身生活预期的悲观,大量的个人(或家庭)储蓄实际上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而高储蓄率给整个社会所形成的巨大风险,也是当局分外担心的。
笔者多次引用笔者的朋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徐月宾博士《政府的社会福利角色》一文中的不同观点,来印证社会福利是值得我们愈加重视的领域。他在此文中还谈到,近年来的很多研究显示,福利对人们工作动机或个人责任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相反,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有效的社会保护可以起到减低经济风险和鼓励人们勇于冒险和创新的作用。具体来说,人们在其基本生活和收入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会更倾向于从事风险大但获益丰厚的经济活动;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在印度和坦赞尼亚,贫困和富裕家庭的收入差别中25%是由于对经济活动的选择不同而造成,津巴布韦贫困家庭近40%的经济损失是由于回避风险而造成 。
考虑到这些因素,高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社会安定的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家提供的类似养老、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名义下转嫁给社会越来越抛弃给每个国民及其家庭时,政府利益最大化的倾向非常值得关注,形成了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的趋势和局面。
而且,从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上看,也是对中国政府采取的对内压低劳动力价格(尝试着通看一下农民工的收入现存水平以及变化走势、及其造成的全国范围的民工荒、以及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所形成的国际上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血汗优势吧)形成不公平国际市场竞争、对外压低本国货币价格牟取不平等利益的日趋全球性的整体排华形式的挤兑。
还应该看到,仅仅从人民币汇率方面去判断,并不足以详细说明问题之所在。在国际间衡量彼此物价水平的,一种是汇率,但在中国由政府而不是市场操纵汇率标准的情况下,另一个同样重要而且被用得越来越广泛的指标就浮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购买力平价。如果按照这个指标来测算,被人为低估的人民币币值就会有令人触目惊心的结果。
《环球时报》2005年4月25日报道,4月21日,古巴老百姓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夜晚,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通过电视讲话宣布,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根据规定,从5月1日开始,古巴最低工资将由目前的100比索增加到225比索(1美元兑换24比索),增幅达125%,受益对象多达165万人。这仅仅是一系列增加社会福利政策中的一项。古巴大多数公民不用付任何房租,教育和卫生保健也全部免费。古巴是目前为数不多依然实行配给制的国家之一,“凭本供应”的东西也很便宜,每人每月平均只须花费不到30比索。
古巴号称是社会主义国家,古巴人民也算是体验到了社会主义;与此几乎同时的,委内瑞拉政府也在大幅度提高本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并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查维斯还不像卡斯特罗那样被美国人当作眼中钉,可我们怎么着也不能说,委内瑞拉也是个社会主义制度吧。
这样,有关中国中产阶级的讨论必定是个喋喋不休可总是在概念上绕来绕去的伪命题,最终势必演化为“你的收入到底值多少钱”的思索。
于是,考虑到衣食住行医教等方面政府角色的隐退,以及国内劳动力收入被故意压低、人民币币值被人为低估等因素,“你到底挣到多少钱”这样似是而非的发问,就会演变为“你到底值多少钱”的归宿。
在如此语境下,再看福利供暖的取消,才会真切体会到,如今这人生打折的滋味和确切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