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切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聊聊“虎妈”的话题 马望野
哈罗,切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也聊聊“虎妈”的话题
马望野
===========================
耶鲁大学法学院女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一本育儿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译《虎妈战歌》、又译《我在美国做妈妈》),意外地在世界上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占据了全球不少媒体的篇幅,吸引了东西方无数的眼球,并因而获得了“虎妈”之称。不过这位身为华裔的作者,其大作在不少炎黄子孙中间并没有获得首肯,大家也很不认同她严逼子女成材的教育是什么“中国方式”;在她从小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美利坚合众国,连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都调侃说:“哈佛哪两个退学学生改变了世界?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但如果他们的母亲是虎妈,她一定不会高兴。”所以,蔡美儿后来就不能不想方设法对读者加以辩解了。
那是在书籍出版后的2010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以《中国母亲为何更出色》为题,摘录了以下的内容:
“虎妈从不允许女儿涉足的十件事
在外面过夜
参加玩伴聚会
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
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这种商业运作的强烈的推介,虽然让“虎妈”一下火爆起来并转眼变身成为热门人物,却也让她得到了一顶谁也不愿意得到的“法西斯母亲”的帽子。于是她在出席哈佛书店讲座和读者见面的时候,就颇为委婉地拐着弯表白:“其实它是我的一个个人回忆录,而不是什么育儿经,在我的女儿们成长的过程中,我其实有很多的调整和妥协,我想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记录下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会写这本书。”
这件事变成这种样子,对蔡美儿来说,好象也有点无可奈何。也许并非她自己的本心本意吧,蔡美儿的确被卷进了“巧实力”的运作中去了。已经有人指出,“虎妈的话题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其中为人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美国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也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差别。”(曾繁旭、马李灵珊:《虎妈真相》,《人物周刊》2011/03/07第7期 )既然如此,美国《时代》周刊的的判断,看来就不无其理由了。它说:“虽然蔡美儿赞颂了‘中国方式’的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她所讲述的还是美国故事,这是有关一名移民奋斗者一心要在梦想仍有可能实现的地方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故事。”于是,不管蔡美儿是有心还是无意,她这本书读来就不能不叫人联想到,只要努力,在美国就可以实现个人的美梦取得成功。至于只要努力,在中国可以不可以实现个人的美梦取得成功呢?答案那还需要另外再说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匆忙的阅读印象,不一定就是作者要表达出的初衷。但是,她被“巧实力”运作的始作俑者弯弯绕到了有损祖先和故国的境地,确实是有点可悲可惜。既然不一定是人家主观上的问题,这里暂且就不多去议论了。因为目前还有更需要辩正的问题在呐!
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中国的教育思想,是否就是“虎妈”所理解所传播的那样?如此是不是就把从来不了解中国教育的读者以至围观的人,都引向了一个认识的误区?窃以为,答案大概是必须要给予明确回应的。
中国的教育思想,山高水长,博大精深,非一眼就可以望其项背,一步就可以登堂入室,继而识其深浅,尽其奥妙的。在这里,我不想去讲述被历朝历代供奉礼拜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二的主张,也不打算去张扬被千秋万代儿孙视作典范的孟(轲)母、岳(飞)母的言行,还不再重复谁也抹煞不了的毛泽东主席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标。高谈阔论、条分缕析中国教育思想,那是在下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下面,只想抄录我国两位当代教育家的逸事遗文,供蔡美儿教授以至更多的朋友们参考和思索——
[其一]
+++++++++++++++++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于1939年创办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育才学校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在育才学校,有一次陶行知偶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了。陶行知让他进了办公室,没有批评他,却掏出一块糖果给王友,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而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听到这里感动得哭了,他流着眼泪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这时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为了奖励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王友接过糖果站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陶行知说:“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马健强:《追寻近代教育大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其二]
++++++++++++++++
陈垣的《上课须知》
+++++++++++++++++
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陈垣老校长百年诞辰的时候,(启功)夫子用心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中,夫子说陈老师教了九条“上课须知” 。文字不长,而且平易恳切,请允许我抄在下面:
1,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3,以鼓励夸奖学生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 ,又怎么下场?你还年青,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5,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陈老师还多次讲过,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6,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7,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8,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9,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哈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者看小说,你讲的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有不会写的或写错了的字,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极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到兴趣,不怕来问了。
(李可耕:《服膺漆老夫子》新星出版社)
哎,读了上述文字,难道您就感觉不出来,祖国历来的名副其实的称得起之为人师表者,是如何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么?棍棒之下难出孝子,教鞭之下也不容易出好学生啊!谆谆善诱,孜孜不倦,多么和谐融洽的一幅教学相长图,一曲师生共进歌!何必恶言相对,恶脸相向?难道在课堂,在家庭,日子就不能在欢快祥和中度过?何况你面对和培育的还是你的亲生骨肉呢。。。。。。
千万千万别把中国的教育思想看扁了说歪了啊!您不懂,您再学;您想出头,您得有真知卓见!您别想当然,您别乱代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在下好言相劝:切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二五而不知十**!更不要让人有隙可乘,掉进了心怀不轨的“巧实力”的胡搅蛮缠所抄作起来的龌龊旋涡里!那可肯定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
(2011/03/09)
马氏子附言:
前文提到“代表”二字,这里借机会说两句与“虎妈”根本无关的题外话。俺们有的人,就是爱越俎代庖,性好僭越,总想一代表这,二代表那。。。。。。。其实,他谁也不能代表,也代表不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一句流传很广人们都耳熟能详的话:“她不代表我,她只代表她自己。”大家都还记得吧?没有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儿。否则,不过留下一段笑话,一个糗名而已。。。。。。恕我饶舌了。
(注*)[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道事物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个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不全面。《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史记·高祖本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三人(张梁、萧何、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汉·杨雄《长杨赋》:“若客,所谓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而不识其内者也。”汉·桓宽《盐铁论·和亲》:“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宋·曾巩《元丰类稿·南蛮》:“今溪洞往往为东南之忧,而议者不谋威略,一欲怀之以利,是见其一未见其二也。”宋·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比来大夫好轻议旧法,皆未习事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亦作“得其一,不得其二”、“见其一,未见其二”、“ 知其一,未知其二”、“知其一,未睹其二”、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止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识其一,不知其二”。
(《中华成语辞海》[修订版]刘万国、侯文富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注**)
[知二五而不知十] 知道两个五是多少,却不知道十是什么意思。形容看问题片面,孤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南朝·萧统《文选·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亦作“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中华成语辞海》[修订版]刘万国、侯文富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