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的创新主体岂能被边缘化[之四]

火烧 2009-03-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探讨中国创新主体面临的挑战,强调创新基金对退休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技术转移情况。

中国的创新主体岂能被边缘化  

[之四]  

中国的退休老专业技术人员,呼唤“创新基金”的雨露,创新国家,创新城市更需要,为退休老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创新平台,尽管基金规模过小。但这些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创新基金”约高达45亿之多,但实际效果上,并没有达到建立之初所设定的,每年投入10个亿至13个亿的规模。这个数量对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来说,实在是太小,现在的“创新基金”,似乎是以撒胡椒面方式撒下去的,而不能够有重点的投入,所以最后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   

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为此修改了“合资企业法”,允许外方控股并出任董事长。在中美市场准入谈判中,中国政府承诺将大幅度降低关税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激发了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潮,西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速度明显加快,1992至199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增长了3倍多。   

在这一时期,中方坚持在合资企业中的控股地位,力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日资在西方国家的对华投资中比重最大,投资的领域最广,但日资企业限制技术转让的意图十分明显;而美资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转让相对积极。  

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1997年10月以来,外商直接对华投资开始下滑,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开放程度已经较高,外资对低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出现下降趋势。  

1999年外商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1994至1995年的20%的高水平,下降至10%的低点,此后几年一直如此。截至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是,工业占59.6%,房地产公用事业占24.4%,农、林、牧、渔业仅占1.8%,交通运输及科研、技术服务业合计仅为2.8%。  

在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中,加工工业又占较大比重;这类企业大多是港台的中小资本,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大量使用国内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其中不少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从事原料药、化工和塑胶制品的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但这类中小型加工企业,主要是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少争夺国内市场。  

日本和欧美的跨国公司,则主要瞄准中国的国内市场,它们大量投资机电、日用化工、轻纺等高利润的传统行业,产品销售额在国内市场上的比重增长迅猛。电子及通讯设备类的外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事实证明,1992年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其实并未获得成功。外商大企业力图通过大规模投资,取得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依靠巨额资金和技术投入形成竞争优势,对中国本国工业筑起了难以克服的产业进入障碍。  

目前,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数目迅速上升,独资和控股经营,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在一些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领域,外商独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投资项目的数量增加较多。  

从2001年开始,外资企业加快了向中国转移制造业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中方参与生产的只是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低、适合大规模组装的部份,这种移植的制造业,完全受制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的基础十分脆弱,很难孕育出现代化的中国产业。   

在中国以合资方式引进的技术中,属于硬件技术的成套设备进口占了绝大部份,技术许可和技术咨询服务等软件技术,引进的合同数量和金额很小,所占比例不超过20%,反映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依赖心理,这样掌握着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就很容易将合资企业,改造成它们的最终产品装配线。  

由于引资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政府和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在引资中就表现为重表面而轻实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严重不足。  

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只占技术引进资金的三分之一,而日本、韩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三倍于技术引进的资金。  

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来说,引进外资的目标日益模糊,甚至引资本身成了目的,从而造成为开放而开放、为引资而引资的被动局面。  

中国不少企业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即便是在员工素质、信息等基础条件最好的上海也不例外。外资方采取的一系列技术保护措施,与上述国内因素相互作用,在遏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完成了对中国的技术控制。  

因此“技术换市场”,仅仅是幻想而已。最终的自主“技术创新”,还更应依靠自已的离退休“老科技人员”。  

据统计,中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这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了第120位之后。而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这就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这种重量、轻质、资金分配不讲实效的浮躁风、是科技泡沫形成的主因,大多数科学家看得很清楚,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的科技界,是以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造成的。而这种体系的致命缺陷是,违背了科技成果的创造而产生的科学规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两件了不起的事就很不容易了”。“科技创新”重在质量,不能盲目追求论文数量。攀比数量统计的做法,不仅使科技人员,忽视对重大科学技术目标的追求,还容易引发学风的浮躁。  

全国政协常委张涛说:“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冯培恩说:“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为获奖和晋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转化,甚至还催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  

中国错误的评价机制,使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家巨额的“创新基金”与科研经费、科技人员的大量精力和宝贵年华,却制造出一大堆无用的垃圾。  

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