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局缘何这样难以破解?
就业困局缘何这样难以破解?
据来自《中国新闻网》的最新消息称,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一号提案剑指就业。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关于就业问题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全国各级各地政府几乎连续不断地出台了许多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而成效并不明显。 这说明当前的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压力异常巨大。关键在于,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尚未真正找到。
那么,今天的就业困局,异乎寻常的难以破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回答当然是国际金融危机,这个没错。但是,我们国家是一党执政的高度集权的国家,有着应对、调控、解决任何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功能,那么为何面对就业困局就会感到无奈呢?其中必定存在别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最唯一的原因就是:国民经济的私有化程度太高了,或者说国有、集体所有经济所占比例太小了。
过去我们以为,经济危机和大批工人失业,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谁知他们这种痛苦经历,如今在新兴市场经济的中国,也终于如期而至了。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轰轰烈烈的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以来,下岗失业职工就与日俱增、遍布全国了,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令当事者甚至连政府方面也尝到了苦头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当金融风暴来临之时,突增的就业困境不免还是令百姓和政府有点猝不及防。
当年曾经气势非凡、踌躇满志地从西方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伴随着那震撼人心、闻之色变的“砸三铁”的巨锤声,使带有公有化鲜明特征的国有集体企业没用几年就消失殆尽,并被少数个人取而代之了。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民营、私营及个体工商户经济已占整个国民经济的80%以上。
一说当时改革改制国有集体企业的重要动机,是为不堪重负的政府“甩包袱”,此说法当然不无道理,因为国有集体企业就是工人之家,就是组织,就是靠山,所以企业承担着许多社会职能,当然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去找政府帮忙解困。而真正向政府求援的也不过是那些效益成问题的企业,而真正效益不佳的企业仅为少数,而不是大多数,更不是所有企业。但是改革的政策却几乎没分青红皂白,一竿子打下来的。
那么这样一来,政府的“包袱”就果真甩出去了吗?没有。社会上频发的上访事件,群体事件,以及逐渐上升的刑事治安案件,就是明证。若说政府甩了“包袱”,除非你对百姓的冷暖、饥饿、疾苦、生死无动于衷、不管不顾了。
如今企业倒是一般不再为职工的实际生活困难去找政府了,老板们可以无忧无虑的只顾赚钱了,而直接找政府的却是那些困难重重、苦不堪言的职工自己,有的甚至组织起来,上省进京, 新生矛盾更加突出,复杂,尖锐。
值得一提的是,计划经济时期,有计划,按比例,视规模,把就业人员分配到各企业,有时为了解决待业青年的工作,甚至成立街道工厂,生产小组,以解就业燃眉之急。而谁家的孩子没就业,也是要找单位,找组织的,而单位、组织是一定要负责的,关心的,而不能以种种借口推辞。
那时,政府分配到各企业的用工指标,是指令性的,企业不能拒绝接收。因此,尽管当时的经济不太发达,生产设备、技术比较落后,好在人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精神,以及贫富均衡的普遍状况,因此,在当时那种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的情况下,就业问题并没有十分突出。毛主席甚至还批评学制太长。
现在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市场经济了,WTO了,企业大部分已非公有了,有的民营,有的私营,有的外资,有的股份,反正不是国有就是了(当然,即便有的国有也仅限于享有垄断权力,自定年薪,等等,而不承担太多义务),因此,政府就再也无法对企业“发号施令”了,再也无法用“有形的手”向企业分配招工指标、解决就业了。政府能做的无非就是起草“积极的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找工作不要挑肥拣瘦,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西部去,要自主创业,要培训……当然,甚至命令“企业一次裁员超过20人的要上报”等促就业措施。再就是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当然是否真招人是另一回事,你瞧那些可怜的毕业生,上气不接下气的赶场子似地奔跑于各种招聘会,如无头苍蝇,四处碰壁。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至今还在个位数上,甚至连5%都不到。
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遇上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失业率上升,等等,可以说老病根了,虽然每每大病一场,但是总能叫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为什么?因为他们人口少,底子厚。而中国是在灾难深重、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底子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任由私有化蔓延,必将后患无穷。私有化根本解决不了中国的就业问题;私有化,还可能让人人都能享受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