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
四 简谈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表述的那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应用他自己所特有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事实及其规律以后所得到的综合结果。因此,要对马克思的那些理论观点予以补充,修改和完善,从而形成彻底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不仅需要分析和研究马克思在写作《哥达纲领批判》以后所新得到的那些历史事实资料,不仅需要分析和研究马克思逝世以后直到今天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在分析和研究这些历史事实时使用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才能够保证所得出的结论是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
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探求客观真理的思维方式。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至今仍然不为人们所熟知。如果我们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即研究没有阶级存在的古代社会形态,有阶级存在的奴隶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产阶级社会形态和当代社会的现状,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系列极其重要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对于制订中国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必不可少。因此,在试图应用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之前,就有必要简要地谈谈它,特别是那些与其他大思想家们之间的最显著的本质的差别。
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是形式和方法的统一体。其形式虽然是通常意义上的形式逻辑的形式,但其方法却是马克思通过黑格尔而创立的他自己所特有的辩证方法。因此,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与他人的理论思维方式虽然有着相同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是在充分吸取他以前的思想家们的精华,同时也摒弃了这些思想家们的糟粕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谈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就不能避开形式逻辑和黑格尔的虽然是唯心的但却是客观的辩证逻辑。因为只有了解形式逻辑,同时也了解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之后才有可能充分了解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是在理论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理论思维则是在思维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时候,总要通过人的头脑。所以,思维即是人脑的一种职能,也是人脑的一种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论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也不论是肤浅的,或者是深刻的,都是思维过程结束时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人们为了探求真理,避免失误便研究和探讨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从而形成了理论思维的方式。
理论思维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从抽象出来的概念出发,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去进行思维,以便从已知的知识中合乎逻辑的推导出新的知识。所以,理论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或者概念思维。由于理论思维具有和形象思维相反的属性,也有人把它叫做抽象思维或抽象理论思维。因此,把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无论是称为逻辑思维方式,或者概念思维方式都是正确的。
理论思维是在人的头颅内进行的,不易被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知,因而是一个十分难以把握的东西。现代科学至今尚没有有效手段揭开它的谜底。但是,一旦人们将他的理论思维的内容和结果用语言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间接地知道他所使用的理论思维方式。不过,这样一来,他的理论思维方式便表现为他的理论分析方式,而他的理论思维能力则表现为他的理论分析能力。例如,《资本论》是马克思用他自己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思维的结果,这个结果就像一个标准尺度,即标示出了马克思的特有的抽象理论分析方式,也标示出了马克思的出色的抽象理论分析能力,从而使马克思“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具有分析能力的思想家。”因此,抽象理论思维方式也可以叫做抽象理论分析方式。
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人们探索真理,从已知达到未知的思维工具。形式逻辑也叫“逻辑学”,简称“逻辑”。逻辑实际上是指事物间必然的联系或关系。由于亚里士多德“最早分析了许多思维形式”, (马克思语)人们通常把亚里士多德看作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
,
在形式逻辑里,概念被看做是抽象出来的东西,认为概念所表示的只是事物的共同方面,即事物的共同的普遍具有的方面,因而不涉及事物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所以,形式逻辑研究的概念,主要的是表示一类一类事物的概念,即类概念。
一般说来,组成类的事物都是个别事物。通常把由小类组成的大类叫做母类,组成母类的小类叫做子类。母类和子类也分别叫做属和种,因为属和种之间也具有母类和子类的关系。所以,作为类的事物有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特点,就是母类的属性必然为子类所具有。这是形式逻辑利用概念之间的属种差去进行判断和推理的依据。
在形式逻辑看来,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对事物的质的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事物的范围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概念与概念之间具有属和种的逻辑关系。因此,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即内涵越多的概念其外延越小;内涵越少的概念其外延越大。例如,生动、动物和人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生物是动物的属概念,动物是人的属概念;人是动物的种概念,动物是生物的种概念。其中人的内涵最多,外延最小;生物的内涵最少,而外延却最大。因为人除了具有生物和动物的属性以外,还具有能够制造工具等等人所特有的属性。
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所具有的这种反变关系表明,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仅仅是只反映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抽象概念。所以,以这种抽象概念为基础的形式逻辑,在判断和推理时便具有了不能认识某些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局限性,使它无法解决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等对立统一的问题。例如,亚里士多德虽然看到在个别的房屋以外不存在一般的房屋,但他始终不明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因此,列宁把形式逻辑看作是初等逻辑,认为“形式逻辑是对事物间最简单,最通常的关系的描述,是根据事物最普通,最常见的属性来做形式上的定义。”列宁的观点是对的。
黑格尔也看到了形式逻辑的这种缺陷,并试图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建立他自己的辩证逻辑。黑格尔认为概念“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体、个别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与形式逻辑的观点不同,黑格尔认为概念不只是抽象的,而且也是具体的,它体现着特殊东西的全部丰富性,因而愈高级的概念其内容愈丰富。所以在黑格尔那里,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反变关系消失了。例如生物这个概念,在形式逻辑看来这是一个内涵最贫乏的概念,但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看来却是一个内容最丰富的概念。因为生物不仅包括所有的动物,所有的人,而且也包括所有有生命的物体。
黑格尔把已知的思维形式,即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看作是研究和建立他的辩证逻辑的开端和必要的前提。他认为在形式逻辑里,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只是主观的形式,是脱离客观内容的,是静止的、不动的,而不是矛盾发展的;是相互割裂的,而不是有机联系着的。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形式逻辑不过是一具无血无肉的没有生命的骨骼。
改造形式逻辑,使其成为探讨真理的工具,就必须用具体概念代替类概念。黑格尔是第一个提出具体概念的人。他的辩证逻辑也是以具体概念为基础,并把具体概念看作是对立统一(同一)的东西。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叫概念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或法则。对立统一规律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由于科学的进步,出现了两极性的概念。所谓的两极性就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属性,即在对立中相统一,又在统一中相对立,一极与另一极既相互对立而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北极的磁石没有南极便不能存在,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把磁石切成两块,那么也并不是在一块里有北极,在另一块里有南极,而是在两块里又各有北极和南极。
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具体概念为前提。因此,了解具体概念是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的钥匙之一。在黑格尔的概念体系里,每个概念都是具体的,因而每个具体概念自身都包含着普遍、特殊和个别,如种子这个概念,见黑格尔《逻辑学》。尽管黑格尔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思想的,但这个思想仍然是黑格尔的伟大历史功绩之一,因为这个思想的提出,为马克思正确解决特殊与普遍,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以存在作为自己的基础的。但是,存在本身不仅包含着客观的物质的东西,而且也包含着意识、概念等主观的东西。主观的东西也是客观的存在着的。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在这里遇到了难题。当黑格尔的概念的自身运动发展到观念(理念)时,“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成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造物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这样,黑格尔就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
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从黑格尔及其前人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通过费尔巴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这种理论思维方式至今仍然是人类认识史上最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可是,马克思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遗留下自己哲学著作,让后人去探讨;也没有像黑格尔那样遗留下自己的逻辑学专著,让后人去学习。马克思并没有留下他自己的关于抽象理论思维方式的专著,他的那些有关理论思维的思想散见于他的多种著作中,这就使得他的后来者们在学习和理解他的理论思维方式时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列宁为了弄清楚他的理论思维方式,以“解决当前的问题”,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哲学史上所有有价值的著述。这主要体现在《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里。但列宁的研究也没有形成专著。
马克思虽然没有遗留下(大写字母的)“逻辑”,但他遗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在《资本论》中,特别是它的第一章,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形式时,有意模仿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列宁看来,《资本论》就是马克思遗留下来的逻辑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们科学。所以,在列宁看来,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并不必要用三个词来表示,因为“他们是同一个东西”.这“同一个东西”正是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唯物主义者,而且是一位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般说来,只要承认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唯物主义观点相比较,马克思的观点更加彻底的多。马克思不仅把自然界,把人、把人的思维的器官看作是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他把观念的东西也看作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把观念的东西看作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观点,表明了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性质。现代科学证明,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以外的客观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以外,什么也不存在。物质的运动是在空间里进行的,所以空间是物质运动的空间;物质的运动有一个过程,表示这个过程的是时间,所以时间也是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和时间都从属于物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
与物质世界相统一(同一)而又相对立的是人的头脑。人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物质的最高级存在形式。由一千多亿个细胞组成的人脑及其附属的遍布周身的神经系统,使人具有复杂的感知外部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通过视觉,可以看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通过听觉,可以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通过嗅觉,可以分辨物体发出的气味;通过味觉,可以尝到物体的味道;通过肤觉,可以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及温度,等等。当外界的自在之物发出的信息,被我们的各个感觉器官分别接收以后,便通过知觉,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我们对客观事物有了具体的反映和初步的认识,所以,表象实际上就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客观事物的表象。
科学的抽象是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人们通常把认识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构成感性认识阶段的有三个基本形式,分别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构成理性认识阶段的也有三个基本形式,分别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可见,表象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阶段的初级形式,从感性认识阶段发展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的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过渡环节就是从表象中抽引出概念。
从表象中抽引出概念,或者说把表象加工为概念,并用词语表示出它们,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即是理论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理论思维得出科学结论的先决条件。同人们常常忽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这个概念的抽象过程相反,马克思特别重视这个抽象的过程。他在说明他分析经济形式所用的工具时,给抽象以高度评价。他说:“分析经济形式,即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实际上马克思在分析政治、国家、社会等其他形式时也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抽象能力。
客观事物总是具体的,反映在表象中的客观事物也总是具体的。由于马克思具有卓越的科学抽象能力,他自己从表象中抽引出来的那些概念也都是具体的,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剩余价值等等。即使他沿用的是前人抽引出来的抽象概念,他在使用时也还原于这些概念以具体内容,如劳动、商品、价值等等。这就保证了马克思在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概念都具有具体的属性。
亚里士多德“把物质和一切物质的东西都叫做具体的事物。”马克思沿用了前人的看法,他认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和,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真理的科学定义是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总是具体的,这就决定了真理也总是具体的。所以,只有具体的概念才能反映具体的事物,也只有运用具体的概念去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探求到具体真理。
表面看来,黑格尔的理论思维使用的是具体概念,马克思的理论思维使用的也是具体概念,两人探求真理的道路似乎是相同的。其实正相反。辩证法实质上是辨别是非,证明真理的方法。黑格尔“有意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无非是概念的辩证法,而且是概念的辩证法创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在马克思看来,表象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表象,从表象中抽取出来的具体概念也和表象一样都表示着客观事物。所以,概念的辩证法事实上只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事物的辩证法在观念中的反映,而不是相反。因此,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概念的辩证法,那么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马克思对他的辩证法曾经做过精辟的说明。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事物,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抽象理论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且是一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物质表现形式,(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当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时,他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当他走向费尔巴哈后,他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也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因为他当时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即人的本质是每个单个人身上所固有的东西。但是,从人的形体本身是不可能看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规律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完全形成他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的标志。马克思的科学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他对人的本质便有了科学的认识。他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不论其形式如何,始终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把物质生产力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表现形式。在他看来,“手工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社会。”列宁在谈到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时正确的评价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 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应用他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具体地分析和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的经典著作。所以,理解《资本论》的分析和研究方法,也就能够理解马克思的抽象理论思维方式中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所用的方法,见《资本论》第二版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