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怀念毛老师的第242条理由——少年时代扫盲往事

火烧 2010-06-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作者回忆毛泽东时代少年参与扫盲活动的经历,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当时群众性扫盲工作的开展与社会氛围,体现文化普及与时代精神。
怀念毛老师的第242条理由——少年时代扫盲往事

朋友的母亲今年八十三,其它的事情都没有兴趣了,就还爱看点书。有一次看到她在看一本大字本的《古文观止》,我恭维她说:“你老人家文化好。”她听了后脸上笑开了花,然后感叹地说:“我这点文化,还是要搭伴毛主席他老人家。解放前没有上过学,靠新社会的扫盲班才认得几个字,开始读书看报------”

老人的话钩起想到少年时代参加群众的扫盲的往事。那是1958年的冬季,在大跃进中,一个群众性的扫盲活动也在同时进行。那时候我正在读小学五年级,在当时,也算是有了一点文化。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成为学校所在地区扫盲活动中的非常活跃的力量。我们的任务是站好扫盲岗,放好扫盲哨。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全班几十个学生分成早、中、下午三个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别站到主要的交通路口,手里拿着写有常用字的卡片,拦住过往的行人,要他们认字。认得的就放行,认不得的我们就成了小老师,教他们认字。每次也不教很多,三个五个就可以通过。

开始的时候,有些没有文化的很怕被我们拦住,有的甚至走小路绕开我们的岗哨。我们非常的负责,发现了还要追上去,并且还要罚他多认两个字才罢休。我们那里有座青草桥,那是我们最喜欢的岗哨点,因为那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在桥头一站,一个人也跑不掉。后来,有些人认得了字,也认得了我们这些人,一来就说:“有不有新的字,老字都认得了。”我们就把新增加的字让他认。有的认得一些字后,常常出现“认不得认一边”的现象,也会逗得大家笑闹起来。

这样的扫盲活动,对中国的文化扫盲究竟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不知道。但是,除了它的意义应该载入历史,它还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与和谐气氛。

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在我心里,这段往事有如一瓶珍贵的陈酒,回想起来也让我陶醉。它是那么的清纯和甘淳,所以,我不想加任何的勾兑,把它原汁原味的献给大家品尝;让大家记得,毛泽东时代,曾经还这样来普及过文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