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比亚动武得不偿失
对利比亚动武得不偿失/邱 波
2011-3-21
随着空袭行为的正式启动,原本难以琢磨的利比亚局势已然明朗;其主旨便是实现卡扎菲政权的终结。如今可以清晰的判定,不论卡扎菲父子是否会像萨达姆父子那样最终成为「丛林规则」的被猎杀者,但其政权将不复存在则肯定不会有任何疑问的。理据很充分,利比亚军队根本无力承受多国空中力量的持续消耗,再加上反对派既可以获得军事支持,同时又赢得舆论鼓励,在这种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情境下,卡扎菲走入历史只是时间缓急的问题。
坦率而言,有关法国违背往昔的谨慎原则而在本次事件中率先搅局的深层缘由,已有研究人士给出了确切和有针对性的解读,因此笔者现在的关注点是,卡扎菲的最终结局究竟会以何种情态来呈现?或者换句话说,在利比亚「变天」的进程中是否会发生更大范围的人道主义灾难呢?世人必须意识到,所有业已介入空袭行动的西方大国均表达了不会参与地面军事行动的立场,在如此取舍难定的复杂局面下,卡氏愿意接受束手就擒的命运吗?
难如愿以偿
情况很清楚,在本.阿里和穆巴拉克均和平交出政权的情况下,他们尚且面临本国未来新政权的历史审判,而在自己已留下围剿反对派历史记录的背景下,一旦丢失政权,卡氏父子除了灾难以外,将不会有任何出路,更何况安理会决议已阻绝了卡氏父子的逃亡之路。既然已经没有了求生的可能,再加上西方大国的军事行动拒绝地面介入,从而也就使未来的对抗将极其惨烈;至少,反对派在未来两周内赢得胜利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事实上,未来情势的不确定性并不限于卡扎菲与反对派之间的博弈,虽然反对派获取了西方大国的支持。不错,卡扎菲一直将本国的内部骚乱归咎于「基地」组织的兴风作浪,原以为这种表示可以令西方国家基于所谓反恐需要而放自己一马,但最终情态与自己意向相反。一如西方国家开始臆想本.阿里和穆巴拉克的结局可以在利比亚重演,但结果不如意,却又不能不采取军事行动的矛盾做派相仿,卡扎菲也完全有可能缘于自身生存的需要而与「基地」组织结盟。由此所锻造的北非情态,实际上肯定会陷入世人无从展望的更复杂局面。
需要强调,笔者的猜想并非是不着边际的信口雌黄。如果世人还有印象的话,不论是卡扎菲曾经自行作出的承认制造洛克比空难和解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惊人选择,还是西方国家也曾同样展现过的访问未建交国家(比如中国)之特殊事例,无不突出显示了战略抉择的超乎寻常。事实上,当自己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困顿的情态下,如果卡扎菲愿意与自己结盟,「基地」组织岂有不接受之理。从某种程度说,利比亚政局走向尚难预料。
或弊大于利
试想,一旦卡扎菲因与「基地」组织缘于各自需要而融为一体时,相关情态又会向何方发展呢?人们知道,尽管非盟曾对安理会的「禁飞区」决议给予了支持,但随着空袭行为的发作,便迅即发生逆转。事态如此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不是吗,以西方立场所代表的所谓国际社会,一方面强调维护利比亚民众的生命安全,但另一方面却又对反对派提供各种支持,这不是明显要在该国内部制造自相残杀的局面吗?如此言不由衷的恶劣做派,怎能不令知悉本质意向的相关国家感到愤怒呢?更何况某些非盟国家也同样存在利比亚的发展趋向。
正因为未来情态难以预料,再加上蛰伏已久的「基地」组织有可能沉渣泛起,因此笔者认为,西方国家在此复杂情境下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恐怕非适宜选择。毫无疑问,如果西方国家坚持认为搞垮卡扎菲政权是最有益选择,那么人们可以确信,卡氏最后进入历史的垃圾桶将不可避免。但问题是,在促利比亚发生政权更替的同时却又为「基地」组织留下了可以纵横捭阖的运行空间。这不是很容易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受挫事态最终得以呈现吗?可以不客气的裁定,西方国家完全依据自己的利益思考而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政策选择,既有可能达不成自己的意愿,同时更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可谓得不偿失。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