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形势

火烧 2011-03-23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在地缘政治领域的竞争态势,涉及中俄边境争议、俄日领土争端及远东战略部署,探讨两国在国际局势中的互动与影响。

前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昔日美国与苏联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苏联的解体致使俄罗斯丧失了曾经在地理位置上无比的优越性。现在俄罗斯的领导人梅德韦杰夫和普京都是有着强烈民族荣誉感的人,普京曾公开表示对前苏联在国际上地位的怀念。一切迹象可见,俄罗斯会加快在地缘政治领域竞争的脚步。

同时中国则处于相对平稳的阶段,但边境的藏南、钓鱼岛、南沙群岛争议不断,台湾岛尚未回归。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出海口的封锁极大限制了中国未来对可能遭受的军事打击的反击力度。

俄罗斯加快了军事战略东移的步伐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变得极其狭小,于黑海口的出海口因乌克兰的独立而丧失了功能,北部有着不冻港摩尔曼斯克,随着北约的不断东扩和咄咄逼人的气势,俄罗斯对西部边界周围的国家影响力和控制力日趋下降,所以其将战略眼光瞄向了东方。

其在远东地区有着海参崴等港口,但其舰队进入太平洋需要经过与日本相望的宗谷海峡,还需穿过千岛群岛海域。前苏联及俄罗斯领导人深知远东出海口的重要性,二战后占领日本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至今仍持强硬态度不肯归还。

人民网2011年2月21日,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中)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出席一场新闻发布会。

当日,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出席一场新闻发布会,在被问及对日俄领土争端的看法时,他表示,他“从来没有答应过(把南千岛群岛)给日本”。他说,曾经有过这样的建议,即俄罗斯归还其中两个岛,与此同时俄日签署和平条约,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日本方面同美国签署了条约。因此,俄罗斯和日本没有完成谈判。

中新网2005年10月24日,

俄罗斯总统普京上月在一次电视演讲中说,“北方四岛属于俄罗斯的领土,俄罗斯决不会就北方四岛的主权问题举行任何谈判。”同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发言人鲍里斯·格雷兹洛夫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称,日本失去“北方四岛”是“对其侵略邻国国土的惩罚”。日本外交部这名消息人士说,“我们的计划没有按照我们的期望进行,而且似乎相反的事情正在发生。”

2010年,俄罗斯在东部地区展开了一连串军事行动。1月,第五代战机T-50在俄东部边境的共青城首飞成功;6月,俄军在远东地区举行了苏联解体以来最大规模的“东方-2010”战略战役演习;8月底,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方航天发射场正式开工建设;11月,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计划在俄日争议岛屿中的择捉岛建设大型军港。2011年俄罗斯再次加快了对东部地区的军事部署。俄罗斯宣布将在远东勘察加半岛部署S-400防空导弹系统,与法国合作建造的4艘“西北风”两栖攻击舰也将部分部署在远东地区。3月2日,日本共同社又爆出,俄罗斯将会在俄日争议岛屿部署“红宝石”反舰巡航导弹、“道尔M2”防空导弹和米-28武装直升机。(摘自《参考之家》)  

俄罗斯急于恢复曾经屹立世界的巨人形象,必然不会轻易示弱。其仍然租借着乌克兰的港口保留着黑海舰队,对车臣叛乱的严厉镇压,对格鲁吉亚的军事打击,一切都昭示着俄罗斯的野心。

中国周边形势不容乐观

南海是中国石油运输必经之路,而台湾岛则是控制日本资源进口的咽喉,而现在南海大部分岛屿被他国侵占,美国日本阻挠台湾回归。一切的形势都表明形势不容乐观。

铺开世界地图,中国周边 “O形”包围圈非常明显。毕竟,美国对中国不放心,对俄罗斯也并不放心。  

如果说美国在中国周边构筑了那条以日本为起点,经南海周边国家和印度,再到阿富汗、中亚的“C形”包围圈的话,那么,同样的另外一个“C形”包围圈则在俄罗斯周围。俄罗斯的“C形”包围圈正好与中国的“C形”包围圈反向,以阿富汗、中亚为起点,经外高加索地区、乌克兰及波罗的海国家,绕过不能生产和航行的北极带,到阿拉斯加,收尾于日本。  

之所以中国和俄罗斯都是“C形”包围圈,因为俄罗斯的南部有中国,中国的北部有俄罗斯。俄罗斯倒向美国,就是中国的“O形”包围圈;中国偏向美国,就是俄罗斯的“O形”包围圈。但是,如果把俄罗斯与中国捆绑,包围中俄两国的“O形”包围圈已经成形。 “O形”包围圈外的美国,已经做、正在做和以后做的是,围绕“O形”外部各个施力点向中间不断进行冷和平的试探性挤压。

  

暂时的密友,未来形势不确定

这构成了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一次战略挤压的反弹都是剧烈的,但是,不久之后又会出现另外一次不同方向的向内挤压。俄罗斯的反弹有时是暴力的,比如2008年闪击格鲁吉亚,但是,俄罗斯终究还是喟然长叹,治标难治本,世界全局的战略劣势已是如此。中国则依旧含蓄内敛,或许在推太极,中俄关系仅仅止步于战略协作,不温不火。也或许中国在瞒天过海,毕竟大国的战略角力常常秘而不宣,中俄胜似或已是密友。 

美国咄咄逼人的外部压迫使中俄日益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不过,也不能过高期待中俄的特殊关系能够实现质的突破,中俄的地缘位置和远东地区就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心理和政治障碍。俄罗斯总理普京就称俄罗斯不会“投入中国怀抱”,而西方对中俄成为抗衡西方的轴心同盟的描写似乎也是别有用心。

现在的中俄关系绝非中苏当年的蜜月时期,“O形”包围圈才是让中俄不自觉互相靠拢的真实动因,这种冲动就目前而言只具备临时性质。

 “O形”包围圈消失了,外部威胁弱化了,中国和俄罗斯牵强的同志关系或许立马就会走至穷途末路。然而,最起码现在中俄不会轻易分开,分而治之甚至中俄互耗的局面不是两国战略家想实现的结果,毕竟鹬蚌相争最终得利的不会是争斗不休的鹬或者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