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力来看中国人应该有的国际风貌
从国力来看中国人应该有的国际风貌
在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上分析,2004年至2010年的发展阶段中,中国GDP依然持续高速增长,而在增长构成中,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发生深刻变化。数据表明,2004年是标志性的一年,工业经济增长所占比重下降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半以下,第三产业开始与工业经济一起共同支撑国民经济主要构成。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 三产比重提高8.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95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904亿元,占GDP的比重由52.9%降至46.2%,降低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018亿元,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8.8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是在它还不是以既得利益为要务,而是以争取利益为要务的时候。”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纵观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犹如井喷一样,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不仅改变了中国,也确确实实地影响到了世界发展。一个工业民族,形象鲜明地站在历史的道路中央。
毛泽东在《纪念 孙中山 先生》(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中说:“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国民们本来不敢妄断当年毛主席的豪言,但从国力分析的现实来看,与毛主席深遂的预期不差二三。也许我们没有气魄,把二千零一年推到了二千零四年。工业生产是资本经济发展的土壤和基础。一个工业民族建立了六年世界工厂,我们对人类的贡献有多少,究竟又应该引领和融合人类向哪个方向进发?中国人依然不懈地在实践中寻找,寻找“事物总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须坚持的真理。但我们行动中的目标在哪里呢?准确地说,就在于伟大领导人的号召!
毛泽东在《纪念 孙中山 先生》(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中接着进而说:“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