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乡劳动,干实事还是玩形象?
近日媒体报道,重庆市开展“三进三同”,机关干部打起背包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跟工农群众交朋友,与困难百姓“结穷亲”,把群众的急难困苦化解在源头。据说,全市机关干部参加“三进三同”近20万人次,参与率达98.9%。报道说,当地群众评价,“大民小官”的政风正在形成。
重庆市的“三进三同”并不是新鲜事物,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五十年代,部队基层干部与战士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作、同娱乐的“五同”,机关干部要下连当兵。一九五八年八月,毛泽东提出:军官一年当一个月的兵是好办法。所有的长—军长、师长等,都至少当一个月的兵,头一年最好搞两个月,要服从班长、排长指挥,一年你管人家十一个月,人家管你一个月还不行吗?当时,杨得志、杨成武、许世友等一批高级将领,都曾下连当兵。
重庆“三进三同”要求,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1周时间,新提任领导干部、新招录公务员用1个月时间,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曾兵以为,一般来说,长时间在机关工作的干部,容易形成官僚作风习气,更应该下基层接地气,可不知为何,重庆方面却规定,“新人”下去锻炼的时间要长。与当年老人家要求“所有的长”每年下基层时间“至少一个月”相比,重庆的对机关干部的要求虽然略低了一些,但从如此大规模的动作来看,起码也体现出重庆当政者扭转干群关系的决心。
当年,老人家提出的“干部下连当兵”,对于增强官兵感情,密切官兵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重庆提出的“三进三同”,是为了突破干部与群众联系方式的官僚化、联系渠道的狭窄化、联系手段的唯物质化,推动机关干部走下高楼、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根植沃土、接上地气,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摸爬滚打中触及灵魂、锤炼党性。从目前报道来看,官方主流媒体正面宣传,重庆方面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此来看,机关干部下乡劳动,益处多多,应该是个大好事。但是,曾兵却不赞同甚至是反对。其理由有三。其一,领导干部虽然还是为人民服务,还是公仆,但时代不同,人心不古,领导能从心里屈尊,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吗,群众能把干部当成无话不讲的朋友知己吗?或许表面上亲如一家,但心底里会怎么想,这是很难说的事。干部参加劳动并不能说明干群心底里的融合与接纳。
其二,重庆方面要求干部参加“一个月的劳动”,具体在一线劳动的都是哪些人?有多少市长、部长、局长级的大领导?曾兵仍表示怀疑。以曾兵所了解的情况,这些大领导与其说是参加劳动,不如说是为基层增添负担甚至是扰民。大领导出行首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所以,劳动现场一般是远离居民集中地带,便于维护现场治安,必要时还要断路交通,实际临时管制。所谓的劳动不过是到场出席一下、表示个姿态,当相机灯光闪过,领导形象定格在劳动之后,劳动也就结束了。
其三,重庆机关干部参加“三进三同”近20万人次,参与率达98.9%,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从报道来看,不外乎以下几类。一是帮助退伍老兵写入党申请书,二是帮助穷亲戚看病,建蔬菜、花卉、水果园和子女入学,三是帮助困难、病痛困扰家庭种地,解决他们燃眉之急。面对这些帮助,报道原文说,群众们“感激得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好。”领导干部带领群众走上富裕之路,过上好生活,这本是应为之事,应做之举,在群众的感激涕零背后又说明了什么呢?如果“三进三同”是一场运动,那运动过后,是否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机关干部参加劳动,与群众近距离的接触是接地气的好举措,但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曾兵以为,且不谈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理念之外,干部莫不如做好三件事。一是切实按要求履行好职责,无数上访事件的发生,多是由于干部推诿扯皮,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的。二是做到公开透明,群体事件发生之后,群众“不明真相”,总能成为借口,为什么要暗中操作,不让群众了解真相呢?三是做好调查研究,政策不能出自于办公室,而要经过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否则,就会成为伤心政策、短命政策,降低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假如层层干部都担当起本职责任,还用得着如此大规模的“三进三同”吗?曾兵以为,领导干部“为谁当官”的问题不解决,即使“八进八同”,最多也是个形象工程,毫无益处。
新闻连接: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3/21/c_121210060.htm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