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公家花钱,个人买路,超标接待怎不滥?

火烧 2010-06-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揭露公务接待超标严重,公家花钱个人买路,平遥县因接待负担巨大,引发民众不满。指出公务消费存在化公为私、随意性大等问题,反映当前公务接待乱象及潜规则现象。

     

  公务接待在公务活动中不可避免,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少地方、部门中的公务接待,已明显超出了“合理”范畴,成为一种不正之风,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据《成都商报》6月17日消息,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公务旅游接待令平遥县不堪重负。最多时该县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公务接待花销,加上国际摄影节等其他开支,平遥县的门票收入还抵不上开支,“纯属赔钱赚吆喝。”   

   

  “纯属赔钱赚吆喝”、“各单位自己花钱买门票接待”、“来的都是客,一个都惹不起”、“一上午给60多位客人进行免费讲解”、“老百姓送礼报不了帐”,从这些“怨恨声”中不难看出,公务接待引起了平遥县城上上下下、单位、讲解员、老百姓等不同角色人群的不满。  

   

  但冷静想想,引起不同角色人群不满的又何止一个平遥?在时下各地的种种公务考察、接待的名目中,又有多少是符合正常程序,合理的、必须的?在最笼统的、最含糊的“三公”(公款出国、公款招待、公车消费)消费中又有多少经得起推敲和审核呢?    

   

  就全国来说,关于公务接待消费的总体数字,虽然目前并没有权威数字,但用“数额巨大”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不但巨大,且有几个特点:一是超标严重。在公务接待方面不按标准,进豪华酒店,喝高档酒,吃天价宴席,到豪华娱乐场所进行奢华消费的现象已见怪不怪。二是随意性大。只要能与公务接待沾上边的,都要由公家埋单。公务接待成了筐,什么费用都往里装。三是化公为私、损公肥私、通过公务接待谋取个人私利的现象严重。在公务招待的名义下,领导干部身边的人包括配偶、子女、亲朋好友、秘书、司机等往往人人有份;“一桌饭一条牛”,“半月考察十日游,大包小包装满兜”等就是对这些现象的形象写照。  

   

  最为严重的是,公务接待还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恶性发展势头,不但日趋公开化,而且在一些人看来,只要不贪污、不受贿,多吃点、多喝点、多玩点,没有关系。在思想上,许多公务人员对公务接待违规的容忍度在扩张,传统上被视为“灰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白色腐败”,而一些历来被视为“黑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灰色腐败”。  

   

  超标准公务接待在我国是个老问题,一直在管,却一直没管住。何以至此?有人总结成三句话:“上级不敢管,平级不好管,下级不想管。”我归你管,也有人归我管;今天我接待你,明天就该他接待我。公家花钱,自己买路,“下级”容易变“上级”,白纸黑字的接待规定怎不变成“潜规则”?!  

   

  当然,公务接待领域中之所以存在这么严重的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说到底还是由于现行公务消费体制的缺失和大量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的存在。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好客、重人情轻法理等因素,也被不适当地在公务消费中夸大运用。再加上政府各部门既是公务接待规定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规定”的直接受益者,这极易使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经济人”本性得到释放和扩张,或为自己的公务接待活动多安排预算,或在公务接待活动中寻隙自肥。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