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稳之道(修改稿)
七十四 求稳之道(修改稿)
上月26日,《新民晚报》评论版同时发表了二篇评论:一,转发《人民日报》关于社会稳定的评论;二,关于医院乱收费的评论。巧在二篇评论同在一版出现,所以本人也想冒昧地参与一下“评论”。先将上述二篇评论摘录如下——
一,稳定是“幸福大厦”的地基。这个春天,“幸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两会期间,求解幸福“方程式”,描绘幸福“路线图”,更为上上下下所关注。全国人大代表程静说:“幸福感的第一要义应该是安全感。只有国家富强、社会稳定,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幸福感可言......“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古往今来,历览治乱兴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始终是政治家们励精图治的目标,也是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动乱,往往是国家的歧途、人民的悲剧。一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果是发展滞后、物资奇缺、民生凋敝,给国家和人民烙下了深深的伤痕......
二,自山东部分医院收取输液椅子费之后,昆明多家公立医院又收开水费,看来一些医院创收的名目还真不少。据媒体报道,包括昆明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在内的多家医院向患者收取开水费,明码标价,5毛钱一杯。儿童医院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对此振振有词:免费供应热水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说得好! 一个国家,治差乱多,治好乱少,这也是一条“贯通古今”的道理。治与乱是矛盾的二个方面,治起着主导作用。五千年来,我们的国家有大治的岁月,也有大乱的年代;国策英明至大治,国策混乱至大乱。所以,求稳定的关键在于国策的优劣。评论又特别强调了稳定是“幸福大厦”的地基,不错,正因为如此,国家的稳定与否,与老百姓的“幸福感”是密切相关的。这里,“幸福感”起着主导作用,人民大众都有了“幸福感”,国家自然稳定,反过来,如果因为国策的不公,造成人民大众的多数没有“幸福感”,就难以求稳了,如果用远超国防的力量去维稳,这其实是无奈之举。
问题在于,让老百姓产生“幸福感”的决定因素到底有哪些?我以为,首要的因素正如温总理说的“比太阳还要光辉”的公平。物质由人支配,后者起着主导的作用。例如,利比亚本是非洲的首富,也许是部落之间的不公引发了内乱,让外来的霸权主义趁虚而入。石油大大地造福了利比亚人,如今,却成了利比亚人内乱、外患的祸根。伊拉克又何尝不是如此。同理,我们的GDP高了,“蛋糕”大了,也许可以给“幸福感”以物质的基础,但假如“蛋糕”的切割极不公平,“蛋糕”同样也会变成内乱、外患的祸根。据说,中国的贫富差距已达世界之最,真不知“太阳的光辉”何处去寻找?公平的缺失,的确给“国家和人民烙下了深深的伤痕......”
不是吗?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神圣之地,如今却变成了铜臭熏天之地,还振振有词地把收不收病人的开水费,提高到了“国有资产流失不流失”的高度,实在太让人啼笑皆非了。成千上万亿的国有资产,被精英们随心所欲地快速忽悠掉了,也一直没听说在二会上有任何异议,现在,病人们的开水费也要与国有资产的流失挂钩了,以此显示这项收费是理直气壮的,让二会的代表们简直没法吭声。既然医院的收费是那样地理直气壮,冠冕堂皇,许多百姓们也只能继续忍受“看不起病”的折腾了,如果再加上“住不起房、上不起学、养不起老、结不起婚、死不起人”等等的折腾,请大家为这样的“弱势群体”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幸福感”?“弱势群体”为社会提供了最廉价的劳力,却不得不忍受着各种吃人的苛刻条件,所以他们很难在社会上求得幸福和尊严。有一位网友说得好:“在如今的世界里,中国主流舆论天天呼喊“稳定”。笔者赞成稳定。确实,没有稳定就没有人民大众的安康与幸福。但是反过来就不一定成立,也就是稳定不一定有人民大众的安康与幸福。因而笔者赞成绝大多数人当稳了国家的主人,掌握了自己命运的稳定。而不赞成当稳了奴才的另类稳定。少数人站在绝大多数人头上享乐的稳定,是人间的最大罪恶,谁支持这种稳定就是丧尽天良”!
对于新中国的历史,人们当然记忆犹新,特别是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翻了身的工农大众,历史上第一次让他们“当稳了国家的主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是毛泽东时代一个最大的特色,不知现在为何有人要将这样的特色称作“国家的歧途、人民的悲剧”?关于“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的本意是“以天下大乱,求天下大治”,乱的目标当然只是极少数的“走资派”,即使有许多领导过去非常冤枉地被乱戴上了“走资派”的帽子,“走资派”在当时的人口中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对工农大众而言,“走资”就是走回头路,意味着重新去当牛做马;只有坚持继续革命,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制度,才能让工农大众继续去享受“主人翁”的生活,这也正是毛主席梦寐以求的那种天下大治、天下稳定、天下和谐的局面。毛主席意识到,“走资派”虽然只占人口的极少数,但要是掌控了大权,“资本主义复辟是随时有可能的”。数十年的实践证明了毛主席生前那种超乎寻常的远见 。文革的方式的确太激进了,让人难以接受,效果很不理想,但是,不能抓住文革中的一些错误,全盘否定毛主席的社会主义思想。
有识之士如果真诚地希望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把和谐稳定看成“幸福大厦的地基”,就不应该回避当前社会的各种基本矛盾,去高谈阔论,无原则地乱谈那种抽象的稳定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存在。民生的方方面面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如果研究稳定,有必要先去关心一下医院是否把开水与国资挂钩了,同时研究一下如何解决“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上不起学、养不起老、结不起婚、死不起人”等等的民生问题,只有这样地研究稳定,才能去找到稳定的来龙去脉。在中国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制度,放弃毛泽东的主体思想,等于放弃进步、放弃和谐,放弃稳定,同时否定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史。这绝对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什么幸福“方程式”,或者幸福“路线图”。
《师大奇遇》附文 2011年4月2日
http://blog.people.com.cn/blog/s/353126
http://blog.people.com.cn/blog/s/28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