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出租车调价特别报道之二
人大代表建议增加旁听席
出租车调价听证会明天举行,海淀区人大代表许志永称10个旁听席位太少
本报讯(记者刘洋)北京市出租车调价听证会将于明天举行。昨天,经济学家郭玉闪、法学博士许志永等专家,专门邀请了市人大代表、出租车司机、市民代表以及黑车司机,一起对出租车调价问题进行研讨。海淀区人大代表、法学博士许志永对听证会的程序提出了疑问。
听证代表产生过程应该透明
许志永认为,首先,25个听证代表是产生的过程应该透明。他说,既然叫代表,包括出租行业的代表、司机代表、市民代表还有其他相关领域的代表,这些代表们应该是具有代表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就变得非常重要。怎么能够保证25个代表确确实实代表各自利益团体的声音呢?怎么能够反映真实的民意呢?
预留10个旁听席位太少
许志永称,其二、为什么只预留10个旁听席位?这绝对是北京市民非常关心的问题,很多人都想参与,我敢说很多人也是愿意报名旁听的。可是,只预留10个席位,为什么这么少?
许志永说:“我觉得10个名额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家这么关心的事情,为什么不多安排旁听的人员呢?”
听证会资料没必要保密
许志永对听证会资料保密40天感到不解。他说,听证会的材料事先发给听证代表的时候,有几个小字样“保密40天”,他认为这些材料无非是申请材料的报告、公司运营内部的资料。其实,出租车公司是公共交通领域的特许经营的行业,本来它的经营应该是向社会公开的,这又不是国家机密,又不是个人隐私,为什么要保密呢?
这就让他对于听证会本身能不能充分公开产生疑问。
许志永最后说,“听证会应该公开公正进行,目前能不能扩大一些旁听的名额,真正透明进行?我认为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应该做到的。”
专家
“出租车企业形同皮包公司”
经济学专家郭玉闪称,调价方案数据存在虚假成分,公司“成本”水分不少于2000元
本报讯(记者刘洋)经济学专家郭玉闪昨天表示,在《关于调整本市出租汽车租价的申请》中,出租车公司给出的单车税后利润不到500元,这明显是存在虚假的成分,“企业成本中隐藏的水分绝对不低于2000元钱,因此出租车在有这么大利润的前提下,根本没有必要再谈调价。”
称组织费用“最奇特”
郭玉闪说,在《关于调整本市出租汽车租价的申请》中,组织费用是出租车行业最奇特的一笔费用。因为出租车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体化运营特点的行业,提供有效的出租车服务只要有一辆车、一个司机就可以完成全部经营活动,所以从理论上说它的组织费用应该为零。换句话说,事实上根本不需要有一个出租车企业来组织出租车生产。但是目前的出租车业,以单辆车(它是一个完整的经营单位)计算,它的组织费用为2500元左右。所以,尽管出租车业目前面临燃油上涨的成本压力,但同时也隐藏着不应该的成本水分,至少为2000元,“在这些成本水分未挤干之前,我们无法接受任何一个调价方案”。
郭玉闪表示,出租车业的“组织费用”与出租车业的运营没有任何关系,都是出租车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用企业这个“壳”施加在单车司机身上的负担。
认为企业没有存在必要
郭玉闪称,只要在出租车行业里,单车经营作为完整独立的经营单位这个特性不变,那么企业的存在就完全没有任何必要,“这种企业和皮包公司没有任何区别”。
郭玉闪说,正是因为数量控制政策,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拥有牌照的方式获得皮包公司的资格,从而可以名正言顺地将这个“壳”所养活的各个管理人员的收入和福利享受,全部变为司机的成本负担。他说,只有制度问题解决了,才可以回头解决价格问题,才可以对价格有判断。
统筹:本报记者 张晓枫
北京社科院:引入竞争打碎出租车行业铁饭碗
本报讯 昨天,北京市社科院有关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北京出租车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去年历时半年,在对400多名出租车司机和多家出租车公司进行调查后,做出《政府管制与北京出租车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该报告对北京市出租行业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北京市出租行业现状入手,罗列了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四大问题,并对四大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几条化解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报告指出,目前出租车行业的基本矛盾是司机与公司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份钱”过高。但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目前实行的单一公司制经营管理模式。
报告建议,要解决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矛盾,首先应建立动态的出租车特许经营权使用制度,鼓励多种运营模式公平竞争,将运营模式的选择权还给司机,将竞争引入出租车行业。
报告称,这种动态的特许经营使用制度,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出租车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每年综合评价排位靠后的公司,取消其出租车特许经营权数量的20%,将空余出来的运营指标进行全社会公开招标,公开出租车行业经营者准入标准,建立行业的择优机制,让合格司机自主选择经营模式。
昨晚,该课题组一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报告并不是要揭出租车行业的短,而是希望这个行业健康发展,“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问题
1 份钱过高的哥不满
报告指出,相当一部分司机没有仔细阅读有关“份钱”的合同条款,他们对未来运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公司应承担的责任和自己应有的权利义务并不十分了解,只能选择接受。
调查显示,司机普遍对实际收入不满。据报告称,调查显示,有91%的司机呼吁降份钱。他们反对单纯的公司制,发展个体制几乎是司机一致的呼声。报告还显示,出租司机们平均每月工作29.25天,每天平均工作13个小时,双班司机一天最长工作16至18小时,不但透支生命,客运安全也存在隐患。
2 行政越权企业不满
据该报告的调查发现,出租车公司的不满主要有5方面;首先是对行政越权行为导致公司支付额外费用感到不满。例如:有关部门要求公司安装GPS、统一着装、统一安装双汽发动机、统一支付司机燃油补贴等等。其次,对于有关部门不作为或管理不到位导致公司收入减少不满。例如:政府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允许更换新车,致使公司在汽车报废之后长时间不能及时购买新车,减少了公司的正常收入;对于有关部门打击黑车不力,导致经营环境恶化不满。第三,对于有关职能部门直接指定企业消费的行为表示不满。第四,对于有关部门进行严格的出租车价格管制表示不满。最后,对于过高的税收不满。
3 市场准入标准不明
该报告还指出,政府对出租车市场的监管力度还不够,这体现在市场准入标准方面。事实证明,以往制定的无论是针对企业、还是针对司机个体的市场准入标准,既不完善,也不规范,导致出租车行业整体素质水平难以令人满意,难与城市发展的要求相匹配。
同时,面对公交发展速度难以适应居民快速增长的出行需求、而普遍出现市场空白的时候,政府的调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出租车补充公交运力不足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反而为大量黑车提供了市场空间。
4 运力不足黑车钻空
报告提出了第4个问题是,总量上出租客运服务已经占到全市公共客运量的12%,但是北京出租车行业的运输能力与运输质量依然与乘客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出租车运力分布和定价机制难以满足新建小区、近郊区居民及一些特殊地区,如地铁站口、大型市场等乘客的需求,导致出行高峰时间和城市边缘地区打车难,也为黑出租提供了市场空间。一部分司机职业素质差,道路不熟、不注意个人卫生,也引起乘客不满。此外,火车站一些地区的出租车挑活现象也比较严重。
■建议
1 黑车分两类治理各不同
对市场空白地区的黑车用市场手段,坚决打击欺行霸市者
北京社科院的报告认为,北京的黑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公共交通和合法出租车没有到达的市场空白地区的黑车,往往这部分黑车更多的是为了解决该地区居民出行问题而产生的,这类黑车对社会危害相对较小。第二类黑车,是利用管理漏洞,强行占领乘客集中地区的客运市场的黑车。例如“四站一场”的黑车。
这类黑车司机结成帮伙,合法出租车无法进入,这类黑车对社会的危害最大。
因此该报告建议:对于第一类黑车应该通过加快公交客运布线或者开辟临时线路的方式,解决当地居民出行问题,将黑车挤出市场。对于公共交通短时难以解决的市场空白区域,可以对这些黑车经过筛选,发放临时运营证,规范其运营行为。对于后者则应集中力量坚决打击。
2 维权靠工会放权给协会
将司机维权、制定行业标准等职能交给协会和工会
“因为目前单个司机的维权成本过高,司机难以承受。”这份报告建议,作为分散个体,出租车司机应该加强工会的作用,让工会代表出租车司机群体来维权。而出租车协会负责制定出租车行业的标准、公司评价体系等,政府应该只负责完善法律体系、改善市场环境。
报告认为,有关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和职能,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将通过非政府组织来解决,而协会是这类组织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北京市目前尽管已经建立了出租汽车协会,但是其管理职能有限、管理权限有限、人员有限、作用有限。许多行业管理职能还紧紧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手中,这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不利于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报告建议政府下放行业管理权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公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企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以及操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3 建智能系统帮的哥赚钱
将现代技术融入出租车运营管理过程
报告还建议,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出租车管理调度系统,将出租车的管理与调度纳入出租车的运营之中,使得司机能够从中得到切实的帮助,从而有效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支出,这样,公司的存在才有依据。
对政府来说,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将政府委托的部分管理职能真正承担起来,政府对行业的管理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并且彻底消除出租车行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郭晓军
统筹:本报记者 张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