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探讨我国教育界的利弊得失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地说,我国普通学校教育目的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就其教育目的结构来说,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就受教育者素质结构来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受教育者进行“五育”并举教育,达到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下面先解释一下德、智、体、美、劳的概念
1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 智育的概念:是指提高才智、发展智力的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的概念: 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4美育的概念: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5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 是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各种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勿庸赘述。下面主要就我这几十年来从一个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的经历谈一点自己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以后从1984年迄今的教育的看法。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童年前期的映象比较模糊。只记得四清时,父亲作为干了十几年的乡政府会计被下放回村,又遭到工作队清算,在没有找到任何贪污腐败证据的情况下,要罚我家一百斤稻谷;当时工作队有一个姓杨的女人(后来长大后听大人说是来自信阳人民医院的护士)指挥人从我家往外抄粮食时,我紧紧拽着那人的挑担绳子不松手,被大人狠狠推了一跌还哭看不松手。1966年文革刚开始时我大哥(当时他13岁)随老师同学步行去武汉串联,回家时买了一把剪刀让母亲兴奋不已。1967年有一次和父亲去大队开批斗大会,听到很多人在高呼打倒叛徒内奸工贼×××。我问父亲谁是叛徒内奸工贼,父亲不回答,只是说小孩子不要乱问。
1969年初开始上学时已经七岁,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上小学期间映象最深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整个小学生时期学的最多的知识是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我初学识字的第一篇课文是毛主席写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总路线(社会主义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会唱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老师对我们说的最多的是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孩子”。上课时老师走到讲台前,全体学生起立,高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然后开始上课;下课后作课间操时先朗诵毛主席教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然后作广播体操。四年级放暑假时通读了一遍《毛泽东选集》,尽管似懂非懂,但我还是觉得毛主席太伟大了。在响彻云宵的“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经常听到广播里说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参加各种活动的报道。1976年9月9月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时,当时正在学校参加挖土方的我反复追问身边老师和同学:“这是真的吗?不是总喊毛主席万岁吗?他老人家怎么可能说没了就没了呢?”。眼眶里泪水不自觉地就流了出来。我想当时全国人民一定和我的感觉一样。对毛主席的真挚感情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1976年9月18日 为了看毛主席追悼会的实况转播,我和几个同学不顾校长的再三阻拦,赤脚飞奔二十多里山路,跑到我家南边的一座叫王母观的大山上去看电视,因为山下各公共娱乐场所都没有电视直播。王母观山上有微波接受站,当时山下各公社不下几千人都上了山,给当地驻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电视,虽然当时挤在人堆里没看清什么图象,晚上摸黑下山时心里也感到很大的满足。
对当时映象最深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当时参加的体力劳动很多。学校组织的挖山,挑沙,挑砖等活动层出不穷;放学后回家还要干永远也干不完的各种农活:砍柴,烧饭,种菜,打野菜喂猪等。寒暑假期间除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之外,在毛主席改天换地号召指引下,参加义务兴修水利劳动是最主要的。我参加过修建五岳水库(信阳五座大型水库之一)和修建它的主干渠劳动;还参加过修建本大队四座小型蓄水坝及其渠道,至于开山筑路,原田化建设,平整河滩地等建设活动更是经常参加。虽然参加那么多艰苦的生产劳动,但从来也不觉得特别累。干这些义务劳动时,由生产队负责管饭。当时我饭量大,胃口好,在不需要什么菜的情况下,一顿吃三大碗米饭是很平常的事;偶尔碰上生产队改善伙食,在饭桌上多加几个荤菜(主要是猪肉炖粉条,鲢鱼烧白萝卜,炒猪肝等)时吃得更香。长期的生产劳动,使我的体力很好,我十四岁时挑着160斤左右的重担可以健步如飞,我认为那时是我一生中力气最大的时候。在紧张的干活(或一个人走路)的时候,我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一边干活一边背诵有些文化课知识,竞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尽管上学时老是因为迟到旷课受到老师批评,但每次考试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所以整个中小学时期也倍受老师喜爱。
对当时映象最深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上学期间因为当时各种政治运动(批林批孔运动,评水浒批宋江运动,批邓运动,批判“四人帮”运动),给我创造很多登台演讲和写大字报的机会。演讲前要写稿子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面对广大听众演讲,锻炼了我的胆略;写大字报使我书法水平有很大提高,我坚持用毛笔写作文一直到高中一年级,虽然后来逐渐放弃了书法练习,但一直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我常暗恨自己现在写作能力还不如青少年时期,可能和自己现在年届中年,生活稳定,体态发福,完全没有当年的朝气蓬勃和如火一样燃烧的激情有关。
对当时映象最深的第四个方面:就是当时能找到的可看的文学方面书籍比较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文学方面的书就如获至宝。因要尽快归还,所以必须赶紧把它看完,养成了后来快速阅读的习惯,当然也造成不求甚解的陋习。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二年级时看的《破晓记》,是描写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大军撤走时留下的小分队,同国民党正规军四十八师及当地民团武装展开斗争的故事,至今我还对其中的故事情节记忆犹新。后来陆续读过《东风化雨》《迎春花》《野火春风斗城》《红旗谱(前半部)》《艳阳天》《金光大道》《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红旗飘飘》《西沙儿女》等宣传红色革命历程为主的书,所以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我对无产阶级革命前辈有深厚的感情,对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有较深的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当时没有系统读过,主要原因是借不到这些书的。当时公社新华书店里有这些书出租,每本押金一元,租金一天一分钱,因凑不齐押金又嫌租金有点贵,只能望着那些书带着遗憾离开。只是五年级时因当时有评水浒批宋江运动,才系统看过一遍120回本的《水浒传》,凭着良好的记忆力几乎把全书的内容都背诵下来,今天和别人说起水浒英雄还是觉得特别熟悉。另外三大名著直到上大学后才全面通读。但当时读过两本古典小说《说唐》和《五虎平南》,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给我留下很深刻的映象。但即使到今天,我并认为当时得到的文化素养很少。我认为读书不在多而在精,没有小说看时,读语文课本也能有很大提高。初中一年级 时语文 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除了写作文之外,要求每个人至少把全部课文用毛笔和钢笔各抄两遍。我到今天还感激这位在1978年高考时以全县文科第二名考取兰州大学 历史系的 老师(他的历史考了100分,地理考了98分,语文考了87分)。我最大的感受是在抄课文的过程中也将其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了。由于背诵的课文多,以后写作文时会文思如涌。抄书的好习惯我直到现在还保持,每次见到很美的文章,我总禁不住手痒要抄在笔记本上。有些同学问我:“老师,何必要费那么大的力气抄录,复印或打印不好吗?”,我认为这些同学没有深谙读书之道。我以为对于好文章,抄一遍比读十遍的效果还要好。我经常听到某些文化名人说自已一天能看百万字的材料,我不认为他在吹牛,但他这种看书的方法只适合泛读,对需要精读的典籍无论如何是不行的。 王立群 先生用四十年时间读《史记》,真是会读书的典范,是读书读到骨髓里的人。我们一般人读书也只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而己。整个小学和初中时期就是在这么一个紧张繁忙,虽充满痛苦但也有愉快的情况下度过。
进入高中后的1977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正式结束。高一下半年,各科的学习进入紧张的阶段,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从前多了很多,我记忆力好的优势慢慢发挥作用,上高中时的第一次大考,我只名列年级第三,但第二次考试跃居第一。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高考时成绩超第二名45分。1978年年初举行的文化大革命后全国第一次高考,使很多知青大哥大姐和前两届高中生纷纷“鲤鱼跳龙门”,我对他们羡慕不已的同时,也坚定了发奋学习努力使自己金榜题名的信心。高一时曾提前参加高考,当时总成绩不是太高,只够一般本科分数线,但化学成绩突出,高达86分。这一成绩让教我化学的 熊国平 老师欣喜不已;他后来对我更加悉心辅导,使我有了更大的提高。高二上半年,代表乡中学参加光山县化学竞赛荣获第一名。尽管后来在信阳地区竞赛中没有再接再厉取得优异成绩。但我也感到考入大学继续深造并非可望而不及,名牌大学的校门也对我敞开,只要在接下来1979年的高考中再拚搏一次即可实现人生的飞跃。
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进入武汉医学院学习五年之后,我被分配至洛阳医专,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我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提高,但离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还有不少的差距。我总是不断鞭策自己: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点知识,犹如九牛之一毛,苍海之一滴;不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很快就会落伍,就不能很好履行一个大学老师的职责。
通过回顾自己的治学生涯,我有几点体会,就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来看,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一套教育模式和恢复高考之后迄今实行的教育体制都应该给以客观的评价。文化大革命时过分侧重政治思想(德育的范畴)﹑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不特别重文化课学习(智育)和美育培养,使儿童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文化课知识是它的弊端;但注重实践的教育模式也造就青少年健全的体魄,和实际的谋生能力。对于当时的青少年个人崇拜(主要崇拜毛主席),我认为利大了弊。青少年时期没有精神支柱是不行的,现实证明:毛主席超群绝伦的盖世才华,超迈古今的丰功伟绩,严于律已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惩治贪污腐败的铁血手腕是今天人们仍无比怀念他的主要原因。文化大革命时成长起来的人目前仍是我国各行各业的生力军,起着顶梁柱的作用,他们中有很多人对毛主席有无比深厚的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产生任何变化,他们是毛泽东思想的坚定拥护者。这一代人有一个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中有些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最先发财致富,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这些人对邓小平也有很深感情,但他们对毛主席的感情还是最深。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认为在更多的时候是说的一套,作的一套。智育被摆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的无穷无尽的智力上的竞争,使孩子们失去了天真的童年,沉重的书包压弯了他们的脊粱;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使他们身心疲惫到了极点。由于不注重体育锻炼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很多中小学学生体质很差,近视率很高,有的学生身体如豆芽菜一般单薄,有的学生因营养过剩而患上肥胖病。因教育过程中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这些在成长过程中倍受父母、祖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一代,实际谋生能力也很低。现在我国城市出现一个特殊群体:啃老族,有的人二十多岁了不出去工作谋生,赖在家里过清闲日子,靠父母一点微薄的积蓄和退休金生活。有的人结婚后有了小孩不出去自己住,而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但自己不带孩子而推给父母,或在家吃饭从来不交生活费。使白发苍苍的父母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有的老人不顾体弱多病打工挣钱养家,不能安度晚年。造成这些社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学生时代接受的教育有失误之处。学校对学生过分偏重智力培养,不太重视德育教育,导致这些人成年后没有责住任感。
另一个教育方面的失误,就是使当代大学生感到很迷茫: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考上大学,面对大学时代的高消费,在耗尽父母的一点有限积蓄之后,不得不腼着脸皮找亲朋好友借贷,或申请助学金贷款。靠着顽强的毅力熬完大学生生涯,临毕业时又面临失业的危机。一些人实在没有精力深造,只得先找个挣钱少的工作暂时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一些不甘心的毕业生再次拼搏考研究生,读完硕士还得再读博士。再熬六年,等到研究生毕业时,最好的人生年华也都在学校消磨了,最有创造力的时代基本上结束了。研究生毕业并不意味今后就步入人生的金光大道,前面还有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要等待翻越。这同文化大革命之前老一代大学生、文化大革命后期工农兵学员、恢复全国高考后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的新一代大学生由国家负责出钱培养,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的情况相比,这些新的培养体制下的培养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承担了太重的生活负担。他们经历的坎坷的人生之路,使他们倍感艰辛。
在这种情况下还高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痴人说梦。只要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心灵扭曲变形的精神病人就是万幸了(现在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沦为精神病人的有不少)。我认为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从幼儿园、小学直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改革,是我国高层领导人应该考虑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只是凭一个公民的良心呼吁一下。面对目前的教育状况我建议:首先学制要缩短,中小学生要减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经验。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既然国家拥有位居世界第一的雄厚的外汇储备,为什么不拿出一部分作为教育经费,给有些生活窘迫的大学生雪中送炭。对于研究生培养,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要逼着还不充分具备科研能力,没有多少研究成果的研究生们,在几年之内发表多少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否则就不让毕业。研究生扩大招生的势头要放缓,博士生的数量要减少,质量要提高。整个社会人群对青少年的成才都要投入巨大的关怀。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