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一个朝代的衰亡逻辑
读完了《资治通鉴》 和钱穆 教授的《国史大纲》,念及朝代更迭,唏嘘不已。
一个朝代的衰落,从社会角度,大抵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资源之集中;灾异之叠现;天灾之刺激。资源集中,指的是国家赖以存在的资源(在古代主要指耕地)越发集中在少数人(主要是官僚以及准官僚的地方豪强)手中,而剥夺了广大劳动者基本的生产资料,压抑了其生产积极性;灾异叠现,指的是各种广大群众无法理解的灾异现象频繁出现,导致百姓对于“君权天授”的逻辑产生怀疑,动摇老百姓对于统治者的信心;天灾刺激,指的是一次波及全国范围的旱灾、水灾、疾病、战争等的爆发,导致国内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和社会号召力的重新分配,同时百姓的基本生存物质被掠夺或毁损,易于被国内反政府的势力所鼓动或利用。资源集中(使民失去长期生存之禀赋)(使民失去长期生存之禀赋)使民失去长期生存之禀赋)使民失去长期生存之禀赋)(使民失去长期生存之禀赋),则民生困;灾异叠现,则民心惑;天灾刺激(使民失去短期生存之禀赋),则民怨起。从有经济史可考的汉代,一直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的颠覆,这一逻辑始终是成立的。
资源之集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成熟的朝代发展的必然,因为资源必须集中才能具备规模的优势。同时,资源向官僚及准官僚的集中,也是一个成熟的朝代发展的必然,因为这些阶级能有机会利用其信息、地位的优越性获取资源,并且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一个政治体制完善的朝代,这种事情本身并不是一件足以危及统治基础的事情,因为政府能够有足够的权力来重新分配资源(如均田、改善税制、下令解放农奴),也有足够的实力来为失去生存基础的人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如为鳏寡老弱者提供钱粮),只有在政府无力承担上述事务时,才不得不通过暴力的革命实现资源的重现分配。但当政府无力承担上述事务时,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就会遭遇危机。当且仅当在这种时候,灾异才会真正成为问题。一个盛世时代的灾异是不会引起恐慌的。而一旦信任危机出现,是选择逆来顺受,还是反抗,就是百姓必须选择的问题。君权天授的理念,在中国是深入人心的,因此,除非上天以连续灾异的形式宣告“君权天授”神话的破灭,百姓对于统治者,始终会抱有一种畏惧心理。灾异叠现,使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迫至底线,而天灾的刺激,使得百姓最后一点抗风险的物质基础丧失,物质承受能力也迫至底线,这个时候,一个政权的统治,就已经是坐在了火山口,只能等着岩浆的喷发了。更有甚者,任何一个朝代,总是存在反对者,当政权的不当行为或者无作为使得百姓不再能够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统治者的善良,反对者就终于可以登上历史舞台了。
从历史上存在过并且灭亡了的各种统治形式来看,一个朝代建立的同时,也就在为这个朝代的灭亡准备条件。这个“花开是为了花落”的逻辑,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