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怀念毛老师的第488条理由--“大泉山精神”

火烧 2010-02-28 00:00:00 三农关注 1030
文章讲述大泉山精神的由来及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水土治理和防旱抗旱中的重要性,呼吁弘扬大泉山精神,推动生态建设。
怀念毛老师的第488条理由——“大泉山精神”

消息说,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5号,全国受害面积6822万亩,防总启动了二级应急响应,多路专家组在受害严重地区指挥调配水源,希望在雨季来临前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但是全国范围内降雨少,不排除北方也出现旱灾,加剧全国特大干旱范围。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在介绍受旱情况时说,特别是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所谓的十年久旱,应该说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干旱情况,到时我们也会采取非常的措施,甚至启动一级响应去应对可能发生的特大干旱。

这些情况不禁让人想起山西阳高县的大泉山和“大泉山精神”。对山西的农业典型,知道大寨和西沟的人很多,知道大泉山的可能不多。其实,它以“全国治理水土流失一面红旗”出名比大寨还要早。

大泉山原名西岭村,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有一首顺口溜这样描述这里的自然条件:“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满眼黄土坡,十年九不收。”解放后,在以高进财为首的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泉山人民持续开展了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他们发明了鱼鳞坑,在山坡上遍挖鱼鳞坑,植树造林,在沟壑里层层打坝,蓄水淤地,逐步使昔日满目荒凉的大泉山变成了梯田层层、流水潺潺、树木葱茏、花果满山的优美景地。1955年,阳高县委书记王进撰写了一篇题为《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的文章,介绍了大泉山人民的事迹。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后,感到十分重要,亲自作了修改,把原来冗长的标题改为一个简洁、生动、醒目的标题:《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并亲笔写了按语,收入正在编辑中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指出:“很高兴地看见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的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毛主席作出批示后,西岭村更名为大泉山,许多地方开展了学习大泉山运动,他们知难而进,坚韧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水土治理的精神也被人们称为“大泉山精神”。

毛主席高度评价了大泉山这个典型后,全国有22个省市区的几十万各级干部、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等著名学者、苏联和美国的4名水利水保专家以及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还有达赖喇嘛等人,纷纷前来大泉山参观并挖坑、植树、浇水。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向大泉山授奖旗:“改造山区的榜样??大泉山变成了花果山”。大泉山首任支部书记高进才,受毛主席批示的鼓舞,在上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做出了治理荒山12年远景规划,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水保土工程。1956年,大泉山周围的8个初级合作社合并建成大泉山联村高级社,县里组建了30人的青年专业队长驻大泉山搞水保工程。他们和村民们一起把“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改造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粮食平均亩产由50斤逐年增长到500斤,水浇地亩产达到800斤;在村东一长溜陡坡上修筑了梯田;还栽种了5万株零星树------这些成绩,理所当然地主要归功于高进才那个年代的创业,所以大泉山人在凤凰山顶上为1989年9月5日溘然长逝的高进才这位水土保持功臣立了碑,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

但是,大泉山后来的发展却不能令人满意。1989年,一位县领导尖锐地批评说:“我来阳高7年,大泉山基本没变化,与社会的期望值相差太远,连过去建成的水利设施也保护不好。”采访的记者也认为,要说出名,大泉山虽比西沟晚,但比大寨要早。可是今天大泉山和大寨、西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大泉山昔日成绩固然有,但今日差距尤其大:当年为800亩水浇地配套的153米扬程的三级高灌、喷灌和依山铺设的500米水泥槽防渗渠全部废弃。客观上有每亩每小时灌溉费用40元,村民因负担不起而不用的因素,但更有人为的因素。记者当年的这篇文章题目为《大泉山,何时再振雄风?》

毛主席为大泉山水土治理工作作出的批示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可是“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仍然没有解决问题,有的甚至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可喜的是,从新闻中看到,近年来阳高人认识到“有钱办成事那不叫有本事,没钱办成事那才叫真本事”,他们确定了全力打造农业大县、工业强县、生态富县的目标,决心大力弘扬大泉山精神,再振雄风,做活生态大文章。希望“大泉山精神”能够再度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旗帜,让整个中国像大泉山那样“变了样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