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忠顺日报>轶事

火烧 2008-10-2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讲述杨国忠创办忠顺日报,以正面宣传为主,压制李白杜甫诗篇,最终导致李杜作品流传民间。反映唐代政治与文化背景下的言论控制与文人命运。

 
话说杨国忠靠着裙带关系当上大唐帝国的宰相后,自己也深深感到难以服众,就想尽快干几件漂亮事出来,好使天下人服气。其中一件事,就是办报纸。他找来几个心腹,经过一番密议,决定把报纸定名为《忠顺日报》,不仅吉利,而且与自己的名字暗合。当然是由心腹来主持工作。无名氏1,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被任命为报社社长;无名氏2,粗通文字,被任命为总编;无名氏3,颇有文才,被任命为副总编。经费来源除订报费、广告费外,户部每年拨银100万两作为补助。班子搭成后,招聘了若干酒肉文人为编辑什么的,确定办报方针为“以正面宣传为主”,特聘杨贵妃为名誉社长,奏请李皇帝玄宗题写了报头。首期报纸在群臣的一片祝贺声中出来了。头版整版为皇帝李隆基的题词:“开千古之先河,顺万事之后人”;二版整版为杨国忠写的创刊词,虽不算优美,倒也大体通顺,错别字只有二十几个;三版、四版为文武大臣写的贺词,其中安禄山的贺词最激动人心;五版、六版为新闻版,挤满了各种各样的好消息;七版、八版为理论版,载文称大唐帝国顺天理合人心将万世永存;九版为文艺版,大字刊登了杨贵妃诗十首;十版为广告版,如称“本店无假酒”、“ 波斯地毯大甩卖”云云……

张巡的文章那里去了呢?张巡文称除积弊惩贪官乃当务之急,这样的文章当然不能发,被编辑扣下了。接着李白的文章又来了,口气更尖锐,说贪官污吏已危及大唐帝国的生存。众编辑自己不敢定夺,就去请示杨国忠,杨批示道:此人狂放不羁,是个危险人物,报纸不可登他只言片语,免得他成了大名危害我朝。由此,李白的文章被报社压住,李白的诗也遭报社封杀。李白以为报社不采用自己的文章和诗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太尖锐,就特意写了些温和的作品,包括刚写成的那首《朝发白帝城》,寄往报社,结果自然是石沉大海。后来,报纸发表了杜甫的文章。杜甫的文章与李白的文章同样尖锐,却能发表,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一来报纸想发表个别针砭时弊的文章以作点缀,二来报社众编辑有求于杜甫,或者说有求于杜甫主编的杂志《唐诗月月新》。众编辑经常在报上编辑发表自己的作品,又扬名又得稿费,引得朝野议论,就化名发表,可时间一长还是露了陷。大唐只有<忠顺日报>一家报纸和《唐诗月月新》一家杂志,于是报社众编辑就指望杜甫主编的这家杂志发表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杜甫耐着性子发表了一些他们的“作品”,后见影响太坏,不得不停发。自然,杜甫的文章和诗也在<忠顺日报>上绝了迹。杜甫采用李白的诗,却不买权贵的帐。有个马屁精大臣写了几首马屁诗,还请杨贵妃推荐,也被杜甫拒之门外。于是,几股势力合流陷害杜甫,纷纷奏称杜甫“讽喻时政,诽谤我朝,心存不轨”,请皇帝下诏将杜甫五马分尸。玄宗看奏折后心想,我朝万不能残害忠直之士,更不可兴文字狱,但杨氏一党等势大,也不可不虑。于是,他下诏“免杜甫罪,但要将所办杂志查封”。这样,李白、杜甫的诗便再无处发表,好在大唐民性淳厚民风高雅,李杜诗篇在民间广为流传。再说那《忠顺日报》,越发得意,干脆改“正面宣传为主”为“正面宣传为全部”,报上不见贫穷、疾病、天灾人祸,更不见贪官污吏,只有国泰民安万方臣服和无比的幸福。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直逼长安。玄宗带着杨氏兄妹等西逃,<忠顺日报>人员想跟着逃跑,被一脚踢开,成了丧家犬。杨氏兄妹完了,<忠顺日报>却没有完。安禄山入长安,报社全体人员跪迎,不久又攀上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忠顺日报>又红了起来,并死皮赖脸要发表杜甫刚写成的诗《石壕吏》,被杜甫严词拒绝。安氏父子败死后,<忠顺日报>冷了几天,很快又红起来,这是后话。

真该感谢<忠顺日报>的编辑们,尤其要感谢主编和副主编,感谢他们拒发李白和杜甫的诗。要是他们发表了李白杜甫的诗,李白杜甫的诗受到污染,就很难流传开来,李白杜甫也许就会像众编辑一样成为无名氏。

2001.2.2

见赵满福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mf196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