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吃饭
乱谈吃饭
机智隽永的钱钟书说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把饭给与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他还在书中提到其实吃饭问题也导致了好多的发明创造,对我这样的孤陋寡闻的人来说这也算新意。已经作古的钱先生是智慧的,他也是很哲学的,但他终生还是把智慧藏在了书卷里,显得有不少的小气,所以老百姓们大都不识此君。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他只在文人学者们那里才如雷贯耳。
说到交际,它也让人很不是滋味。说客气一些,是交际,不客气一些,它是与规则规则规则们联系在一起的。要是光凭两个嘴唇交际,那也就好办了,但更多的不是靠嘴。交际着,交际着,慢慢地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规则,还不能公开。终究不是什么好东西。在中国,交际要靠吃饭,这是人所共知的,在西方也是一样的德性。说起消费主义的老祖宗,还得到西方去找。语言学家们老是在研究交际,但总改变不了丑恶的现实,真让人厌倦。什么礼貌原则啊,什么合作原则啊,什么关联理论啊,没有实际的表示,不吃饭,嘛事儿大都办不成,通通不管用,不论你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
当今的小孩子聪明,仅两三岁就能背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准确来说,也就是我本人小时候,我是直到八岁多接近九岁上小学后才知道这诗的。然而,到八九岁年龄,此诗是很容易明白的。什么锄禾啊,日当午啊,那些都是农村的儿童所熟悉的。那时粮食还不太够,小孩子也没什么好吃的,也就没有什么浪费。当初我们念这诗的时候,没有什么文化的父母好像也非常明白它的意思。这就叫朗朗上口,妇孺皆知吧。
现在的小孩,诗背得熟,饭却吃得难。没饭吃的人,很容易理解诗意,有饭吃的人,仅仅当作顺口溜来念。这就是矛盾。不论现在的粮食有多少毒,在当时吃了是不会就能把人毒趴下的。有本事的有钱的人去吃进口东西小老百姓就凑合着点儿吧。说不定还能提高抵抗力呢!几年之前就听一位教我们的大学老师说过要是老想着面里有吊白块肉里有瘦肉精鸡蛋里面有苏丹红而不吃,素不死也得先饿死,索性就不管不顾地吃吧。相一想也是这么一回事啊。恨又怎么样呢?谁叫你生活在这改革开放的时代,谁让你生活在这要钱不要命的时代,谁让你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连中国的老农民都知道在奶中添三聚氢胺就能提高蛋白质的含量的时代,谁让你生活在这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时代呢?
孩子吃了“好”东西之后,再让她吃饭,那可就难了。什么是她的好东西呢?不是饼干,就是果冻,不是果冻就是冰激凌,也就是超市里的那些东西,还有什么膨化威化的。那就是好东西。你担心又有什么用呢?吃了那些好东西之后,再让她吃饭就难了。那叫求爷爷告奶奶。打着吓差哄着骗着。塞进嘴里也不向下咽,还会偷偷地吐出来。你急她不急,就像皇上不急太监急。
“粒粒皆辛苦”还是会背,但完全成了口是心非。根本不管事,与吃饭无关,仅是为了说话。或许等没有饭吃的时候,那诗才会起作用吧。我们是下层,不知人家上层人家是怎样教育小孩。他们也教育小孩子“粒粒皆辛苦”吗?抑或,人家是不屑于让孩子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
什么“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啊,什么“食色,性也”啊,什么“饱食思淫欲”啊,那都是古人说的,说明吃饱饭是谈论其他事情的基础。如果有人不能吃上饭,会有大乱子的。说到这里,得说一下,这是为了装有学问,还引经据典的呢。好了,不充有学问了。其实,那是翻了翻网上才知道是谁说的。这叫现学现卖。在此说明一下。敝人才没有学问呢,纯是一个混子。
终生怀有淡淡的哀愁的朱自清先生洞见到只有“有饭大家吃”才会相安无事。他是明白治人者是不能不管不顾被治者的。然而,他至死也没有领取从太平洋彼岸运来的比中国的玉米面还便宜的洋白面,最后贫病交加,英年早逝。毛主席称赞他为有骨气的中国民主知识分子。
英语中有一句live and let live,意思是自己活也得让别人活。咱们可以换一下说法,叫做“自己有饭吃也要让别人吃上饭”,这才是有恻隐之心。假如这一点儿都做不到,不论你说的天花乱坠,不论你是什么名堂,谁也不信你。“有饭大家吃”,那可不行,光吃饭不干活怎么办啊?所以就有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伟大的中国的伟大的改革开放。真是乖乖。累死累活的还是累死累活,但吃饭更难了。不干活的还是不干活,但人家活得更滋润了。这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你不服不行。
世上有没有免费的午餐呢?据说是有的。在没“改革”之前可能是没有这回事的,因为上班的都在离家很近的地方,早饭在家吃,午餐回家吃,晚饭也回家吃,所以也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后来就有了所谓的误餐费,这当然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因为许多人都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中午是回不去的,又没有多少钱吃馆子。领导们就体贴一下,给提供午餐。刚开头的当然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名堂。免费不免费呢?算免吧,人家那叫误餐费。再后来,也有公司管免费午餐的。这就是免费午餐吧。要是能有免费的午餐,那也非常让职员们心满意足的,也是让他们可煊耀的。如果能大家一块儿聚餐那就更好了,那样能融洽关系。单位上若有几十号人,那是花一些钱的。一桌几百元,聚一次也是花几千元的,多了也能花上上万元的。时代不同了,光吃点苹果瓜子之类是做不到其乐融融的。酒不到三寻,知心话是说不出来的。小职员的愿望也就是能吃个免费的午餐,再就是隔一段时间聚一次。大了就不敢想了。什么山珍海味四大菜系满汉全席还有更娇鲜欲滴的只能是那么中层高层的享用了。再说一下,还是敝人什么都不懂。那些奇妙的菜饭,别说吃了,连见都没见过,连闻都未闻过,也就别现学现卖了,现学也学不来。并不是人人都能成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来,里面还有这菜那菜的。小老百姓一个,就别臭拽了。其实想臭拽也拽不来。所有就只想了几个形容词。据说,最近几年每年的公款吃喝据说已达几千亿元。这里又是听说,这是实话实说,咱没亲见,也没亲自调查,也没亲自统计,所以叫听说。即使是七八千亿,就多吗?多呼哉?不多也。泱泱大国嘛。不海吃海喝,怎么能提高GDP呢?那么多饭店不倒闭吗?倒了,可不得了。导致中华菜系绝种的罪名可担当不起。吃吧,吃吧。
在长久的中国历史上,据说有好多事情是因为没饭吃而发生的。时至今日,有些人一提起挨饿就说20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的困难时期。为什么老是提起那几年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离今最近罢了。以前那么多饥荒为什么都不提呢?这叫远亲不如近邻。幸好,由于当时实行票证供给制,凭着共患难,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还有一点儿原因让它被人忘不了,那就是因为那个毛泽东,自己也一块儿受苦,还得了浮肿病。古今中外有这样的最高国家领导人吗?把自己当一介平民,跟大家一样节省。那段吃不饱的日子不让人记着可能吗?
说起吃饱饭,有人说XX师的功劳,他老人家可能也没谦让,直接领受了。还听说有什么“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抱怨,好像挺委屈的。信仰毛主席的人就说吃饱饭是因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功劳,因为他号召全国人民大干快上,建立起了比较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水利工程,改造农田,还在七十年代引进了制造化肥的设备。他活着时,没让大家吃得太饱,是因为那时那些设备还没最后建成和发挥作用。这样想一想,也是很有道理的。我正好是那一节骨出生的,小时候也没有太多的东西可吃。后来地里上得化肥越来越多,粮食才慢慢够吃了。然而,把功劳安在毛主席身上,即使他人家在世也不会贪这一个天之功。按他的风格,他会告诉大家,大家之所以能吃饱饭,是因为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有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家才能开展好各项事业,农民们才能种好地,才能打出够多的粮食来。他一定会告诉人们能吃饱饭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们的功劳。农村的孩子在小的时候,是他们的父母种粮给他们吃。等他们大了,或者自己种粮,养活自己还有他人。如果是做其它工作的,他们就要吃农民们种的粮食了。所以,让我们吃饱饭的是那些种地的衣食父母们,而非哪一个领导人。如果是那一个领导人起了作用,其的作用就是正确的领导和强有力的保障。领导人的天职就是把国家的兵带好,不让外人扰乱农民们种地,影响了种粮。要是弄得该种地的 百姓不能安心种地,整天价想着去哪里扒拉钱去,那就是不起好作用。
想当年,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的人可让不少人笑话,让人感到太不知足了,太不讲良心了。然而,想一想,不让人骂,也没有什么道理。其实,“端起碗来吃肉”和“放下筷子骂娘”只是两句对偶凑在一起的一句顺口溜。即使某人放下筷子骂娘,他骂娘的原因也不是因为能端起碗来吃肉。如果他吃的肉臭了,他可能骂娘,但这种可能是不大的,因为肉臭不臭在下锅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如果是因为肉太好吃了也骂娘,也倒有可能。人类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会说太多的所谓脏话,气愤了,会骂人;高兴了也会骂人。比如,有位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做了让他骄傲的事情,也有可能骂他的儿子为龟儿子(用英语说是son of gun),这是极有可能的。要是这种原因,自己认为让百姓吃上饭和肉的领导就不应该当真生气了啊。如若不是这些原因,端起碗来吃肉和放下筷子之后骂娘肯定另有隐情,让吃肉的人伤了心。心里有疙瘩,不让他说出来也不是事儿。看来,嫌有人骂娘,也是没有雅量。
没有学问,所以就乱谈一通,也装得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