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是斗争的“意识场”
阶级是斗争的“意识场”。
“对立统一规律”网友说得好:“中国在阶级斗争时代是普通人斗地富反坏,在以钱为纲的时代就是资本斗劳动者了。因此虽然是以钱为纲,社会基本脉络仍然在阶级斗争的框架内。在国际上,尽管中国一再地示好,帝国主义及其跟班打手们何曾忘却狠斗中国了?还是共产党宣言说的对: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看到这篇文章,我以为人们的观念开始在转变。会有更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观念存在的历史性。这是一种开始,可喜可贺!
人类的斗争史,一开始是利益权争夺的斗争史。从整个漫长的封建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都是“利益权”的斗争。这类斗争的性质,完全是在相同“意识场”的争夺活动,也只有人类的社会性质才具有的活动。
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意识场”。“场”是不能用实物来描述的,但它作用于物的一种特定运动的“质”。“意识”描述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历史。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历史必然发展的未来构想。未来历史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最科学、最全面的论证了。但有一个逐步实现的条件,就是社会“意识场”的意识变革,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第一性”变革。如果历史的前者是“精神”决定“利益”,那么历史的后者就是“须要”决定“意识”。阶级斗争,就是从旧的社会意识,走向新的更科学的社会意识变革的全过程。
从立“孔像”这事看,就是一些人总想否定阶级斗争的存在。他们只看到“等级”这个现实,认为社会只有等级的不同,哪有阶级的斗争?
人类社会的关系其实就是价值的关系。人际间的相互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人们之间的意识关系。社会形态怎样,取决于社会怎样的“意识场”,决定着人们一切社会的交往。最有价值的交往,就是人们之间的,能够被感知得到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金钱对人们的命运,也就是以“金钱论价”的意识关系,它是靠人类意识现有的“场力”所全部控制下的一种关系。
未来社会的关系,依然是价值的关系。但不是在金钱衡量下的关系,而是“须要”价值与人们实际生活的关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关系。
所以,为了未来历史关系的实现,只有通过现有的阶级对抗,在意识和权利的革命和斗争的关系中去完成,才能最后达到人类对美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