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邋遢道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2年翻一番的指标高不高

火烧 2008-10-13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分析农民人均纯收入12年翻一番的指标是否合理,结合历史数据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指出该目标既不冒进也不保守,体现城乡统筹发展与消除二元结构的愿景。

农民人均纯收入12年翻一番的指标高不高  

   

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了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提出了到2020年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目标内容很多,其中比较硬的指标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个指标是一大段话中最实际,最能说明问题的指标。这个目标高不高,能否实现,实现后意味着什么,贫道做一些评价。  

   

我们可以从历史数据上看一看12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情况。2007年,外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4140元。1997年为2090元。也就是说此前10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因此,此后用12年翻一番是正常的,完全可能实现的。那么是否这个数字低了呢?也不低,因为增长速度总是在水平低的时候增长速度快,高的时候增长速度慢。比如1997年前翻一番的起点大约是1993年(922元),用了4年。再前翻一番起点是1988年(545元,因为1989-1990年为经济低谷年份),用了5年;再前的两个起点是1983年和1978年,也都用了5年。也就是说,改革开始到1997年前,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是大约5年翻一番,到1997年后开始明显放慢,变成了10年。因此,提出再花12年让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既不“冒进”,又不“保守”。虽然12年翻一番的指标是改革开放后最低指标,但考虑到世界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后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恰当的。  

   

接着分析一下12年翻一番的指标所标志的“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会是什么样子。纯收入翻一番,消费水平肯定大幅提升。但是消费提升要与别人比,不能只与自己比。  

   

要比肯定是与城镇居民比,因为全会提出的就是消除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那么看一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怎么翻番的。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此前翻一番的起点是2001年(9860元),用了6年。再前翻一番起点是1994年(3447元),用了7年;再前起点是1991年(1701元。这个阶段高增长与物价上涨过快和相应工资增长也过快有关),用了3年。再前起点是1986年(900元),用了5年。再前为1980年,用了6年。  

   

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看,翻番速度基本大的变化,除了90年代初物价和工资上涨过快外,大多是用了5-6年。而且进入新世纪后,年均增长率没有丝毫放慢趋势,甚至是在加快(2001——2007年分别为:9.2%; 12.3%; 10.0%; 11.2%; 10.5%; 12.1%; 17.2%)。  

   

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是一种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比较接近,大约在5-6年。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一个放慢趋势,虽然在1997年前翻番速度为5年左右,大约比城镇居民快10%,但最近10年则不同了,大约只有城镇速度的一半。从历史数据的趋势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会放慢,还会保持在5-6年翻一番(按最近3年平均值,会在5年多实现),而设计出农村居民收入用12年翻一番,那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会在今后12年中继续扩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就很难有所体现,虽然可以说翻一番会“消费水平上升”,但“大幅”肯定不是,因为这不仅会是改革以来增长最慢的,而且比城镇差距拉大更多。如果缩小差距,只能指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降下来,而且是大幅下降才行。  

   

农村改革前的198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0比40。1985年达到差距最小的100比53。去年扩大到最大差距:100比30。如果城镇保持最后一次翻番速度(年均12.2%),农村按照规划速度(年均5.9%),到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将达到100比15。只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年增长5.9%以下,才可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让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比现在放慢一倍,恐怕事情比解决三农问题事情还大得多。  

   

接着一个问题,农民纯收入12年翻一番,对内需影响大吗?会不会像80年代一样,由于农民需求大幅度上升形成国内市场内需旺盛呢?  

   

我们大致可以把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作农民消费,把市级零售总额看作城镇消费,分析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消费结构的变化。  

   

1980年,城乡消费比大约为34比66。乡村消费大约为城镇的两倍。到1985年,比例为44比56。而2000年,这个数字为63比37,基本颠倒了过来。到2006年,这个数字为67比33。也就是说,如果扩大内需,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消费量才有效。如果让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城镇,则很难对刺激内需有帮助。  

   

因为收入越低,消费率越高,收入越高,消费率越低。2006年,农民现金支出占现金收入的91.4%,储蓄率只有8.6%。而城镇居民总支出占总收入比重为68.4%,储蓄率达到31.6%。也就是说,农民每增加100元收入,91.4元将用于消费,而城镇居民只会花其中的68.4元,比农民少花23元。而且,农村居民中,越穷的农民消费率越高。最低收入组(20%)的现金支出占现金收入的134%(借贷消费);再上20%居民为102.3%;再上20%为94%,再上20%为86.7%。综合算下来,扣除最高收入20%的农村居民,80%农民现金支出等于现金收入的98%,储蓄率只有2%。也就是80%的农民基本是有点现金全花光了。如果这次改革不能让80%的低收入农民收入有所提高,而是最高收入的农民(消费率76%)收入提高了,内需提高幅度一样不会大。城镇一样,2006年城镇最高收入消费率为65.9%(最高收入组的黑色和灰色收入比例很高,用自填表方式的调查手段取得的“收入栏”真实数据。按照王小鲁的调查和分析,最高收入组的收入应该是公布数的4倍,因此他们的消费率只能达到20%左右)最低收入组为96.0%,与农民接近。  

   

也就是说,中国要提高内需,不在于收入平均数提高多少,而在于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多少。平均数再高,都是富裕群体拿走了,贫困群体提高速度低,则一样不会提高内需。近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明显上升,其中要原因在于取消农业税和种粮补贴的落实,使低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2003年到2006年,最低收入组农民收入提高36.5%,最高收入组提高33.5%,乡村收入差距稍微缩小了点(当然也不排除高收入组的收入统计不真实)。那么,这次农村改革的新政策中,还有哪些措施是能够提高低收入组农民收入的措施呢?目前还看不出来。  

   

总的来说,贫道认为这次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不算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目标。不过目标完成后,实际效果不知道怎么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