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平民的暴君

火烧 2011-05-0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通过拆迁场景引发对平民苦难的反思,揭示法律与道德的失衡,批判公权力滥用与社会不公,探讨平民如何在利益与权利中挣扎,呼吁关注底层声音与制度公正。

平民的暴君  

  

人如果不亲身经历一些东西是无法真正理解那些苦楚,那些快乐,那些无奈的。正如我曾经对拆迁毫无异议,认为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可是当我真正的定格在那幅画面:一个写着“拆”字的站着一个拆迁工人的小楼,锤子一声一声地砸在钢筋水泥上,一个擦着眼泪的妇女静静地站在下面,那边是夕阳西下的苦景。我神圣的政治殿堂倒塌了,一个立志服务人民的政党,为何会让人民被逆流成河的悲痛所掩盖。我无法解释,历史同样无法解释,“人无法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历史是变化发展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顺应历史。  

我们提倡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但是“道德的政治如果不以不可磨灭的人类感情为基础的话,就别想建立起任何持久的优势。任何背离这种感情的法律,总要遇到一股阻力,并最终被其战胜。”同样我们所崇尚的法律,在利益交织的现实下被践踏的一无是处,“贵族成为平民的暴君”,这是道德败坏,所有的一切都堆积于金钱之上。法律在利益面前成为一张承诺的所谓全民通过被盖了章的空头支票。当我们的权利对于公权力或者是与公权力相勾结的利益群体来说存在某些蝇头小利,那我们就会经常的被盯上,我们就成为一颗有缝的蛋,被盯了,就难以摆脱。  

行走在眼前被废墟包围的“废墟”之中,历经四百多年的荣辱兴衰,在此刻如风中残烛,抽搐着······抚摸着明清瓦罐,一阵历史的气息,麻油的香醇扑鼻而来,那是一间残存的历史,畏畏缩缩的躲在城市开发的一隅,害怕见光,这是怎样的悲哀!城市的钢筋水泥就像一片干燥单调的沙漠,而那些残存的遗迹多少被沙土覆盖,多少在苦苦挣扎,多少生活在城市的绿洲。我低头沉思,感慨良多,杨楼子榨坊就像南疆沙漠中胡杨,“活了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到了千年不朽”。所有的一切源自一个朴实的农民孜孜不倦的追求,被打过,绑架过,恐吓过······曾经,这些只是电影里的画面,如今这些离我这么近。  

我崇尚社会契约论,任何民主意识形态里都应流着遵守契约习惯的血液,这是民主的需要,文明的渴求。即使在我们这个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社会里,劳动人民的权力表现在哪里,我不知道。平民成为贵族的暴君,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金钱成为一种获得权力的钥匙,抗衡私权的砝码,官商勾结,官匪一家,连接着他们的是一条赤裸裸的利益线条。  

"不容易啊,不容易啊!”孱弱的身躯在那个小小的锤子面前是那么的无奈,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我不忍心再看下去,心中的同情,夹杂着复杂的怨恨与失望。耶林说过:“法的目标是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不管国民的权利,还是个人的权利,大凡一切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主张权利。”我们的宪法也赋予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于是我们在伤心绝望的时候想到了上访,想到了诉诸法律,然而民主的通道早已被实心化,我们在这边苦苦哀求,却不知它的隔音效果绝无仅有。就这样,所谓的“公共利益征收”踩着“私权利的神圣”一步步走向极端,以发展之名将旗子插在废墟垒起的苦痛之上。  

高楼大厦、汽车、马路、行色匆匆的行人、肯德基、麦当劳、大型超市·······所有的一切成为城市共用的商标,没有专利之纷争。历史文化埋在地下,让现代的气息变得更浓烈吧,既然自取灭亡,也就没人能拦得住。城市在其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要死亡。梦里只回想着幼时的那山、那人、那水,那种翠绿、那种真诚、那种清澈······  

我想在这里阐述的不过是两点:一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严重失衡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所有的不安定,所有的恐惧皆缘于此。我希望公权力不要靠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强制性,将其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更多的是依靠社会的力量,正如法学泰斗江平在一个演讲中所主张的三个权力,即公权力、社会权力、私人权力,我们有了纠纷以后,要形成一种依靠社会权力的习惯,公权力是最后的公民所应诉诸的手段。公权力所扮演的角色我想应该是一个居中裁判者,“一个良序社会是由一个关于正义的公共概念有效管理的。”正义才是公权力所应承载的责任。第二,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靠钢筋水泥所拉动的,我想它的发展源头更多的是源自其与生俱来的特色。还原城市的本源这才是发展的正源,它的历史文化才是城市之根。  

我真的不想再看见废墟,还有那废墟上久久伫立的悲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