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读书等杂感五篇

火烧 2011-05-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详解SEO优化核心要素,提供标题关键词布局技巧,包含长尾词选择方法与内容概述撰写策略,帮助提升搜索引擎排名与用户点击率。
读书,春天里你我的今生最爱
董永亮/易珺师妹  
昨夜小楼听春雨,今朝小巷卖杏花。在魂牵梦萦、风光无限的春天里,配以已然泛黄久远却依旧意韵犹存的文化典籍,造就了无数个惯于对书本心存敬畏、沾染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气的中国读书人。  
平心而论,生在一个善于“诗言志”、托物抒怀,随即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国度是最荣幸的事情了。中国的是最容易刺激祖先们灵性勃发、才气挥洒的神经,以至不惜“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挥毫泼墨,成就一幅妙手偶得画卷的。无独有偶,我本身就是一个喜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读书人,连绵思绪时不时从“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家国底蕴中飞出,经“不知新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新意迭出,历“故人已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本真亲和,阅“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惊奇意境,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知足慰藉,停落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博大精深、义理微妙的诗情画意勾勒的参天大树上。可以说,这个魂牵梦萦、风光无尽的时节,配以千古悠悠、意韵犹存的文化典籍,造就了一个惯于对书本心存敬畏、沾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气,并对从天籁之春中寻找与自己相吻合的美感乐此不疲、不识愁滋味的追风少年——我。无论渊源远古的“读书人”称谓,抑或时尚流行的“书虫”概念,都无伤我那玩弄气象峥嵘文字的大雅。  
可这个久违牵记的春天,却是寒意阵阵,风作凄凄,雨也潇潇,使我们于脆弱敏感的心灵记忆深处起了几缕惆怅伤感的平地波澜,多了一份依旧雪覆冰封的慨叹。于是,我们常常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凉失意困扰,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惜春情感中醒来,不时在“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欲泪潸”的迷茫无助中徘徊驻足,跌入“东风恶,欢情薄”的万丈深渊。铺天盖地的经济寒流袭来,击打着多少曾经轻狂张扬的面庞,物欲横流的致命诱惑压缩饼干般狂轰滥炸驱散了读书年代特有的醉人芬芳,急功近利、仰慕虚荣的浮躁气息泡沫溢满折射奇山异水的浩瀚天际,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捷径快感似乎使“勤为径苦作舟”的书籍黯然失色遗弃了其存在意义。狄更斯说:“这是希望之春,也是绝望之冬;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时节。”疑惑,使读书的我们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南方的春天,阴雨绵绵。多雨的季节总会撩起读书人善感的情思。古代的纨绔子弟煽情道:“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蝇冬寒冷,要想读书待明年。”台湾三毛说:“春天来了,没有人读书了,没有人读书了,春天不是读书天。”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忧乐心绪又上心头。阔别多年,有的同学已是财大气粗的老板,坐高档车配绝色美女;有的已深谙宦海之道,谋了一官半职。惟有我等读书人,粗头乱服,卓尔不群,为了黄土地上的那份不死的蓝天梦,以蜗牛般执著躬耕于书海,漫步在读书文化构筑的春色丛林中,不免有囊中羞涩、孤寂落寞之思。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读书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读书,我们的共同今生最爱。在这个钢筋水泥酝酿的现代文明中,有了一份专属于我们的书卷气,我们才会萌生一种已然陌生却仍感亲切的“故园之思”。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曾经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推崇备至,将“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奉为至理,憧憬“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生存状态的民族,忽然有一天将读书人或读书传统觑为“异物”时,她的复兴崛起之路离我们还有多远。一个群体被尊重,不仅仅是因为她创造了丰硕的物质生产力,国民拥有高尚的知识道德也很重要。中国古人讲求“腹有诗书气自华”,西方人歌德认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有好友来如对月,有好书读胜观花。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文化沟通共享的转型缓冲时代,精神信仰的构建绝不是“奢侈之谈”。读书使人怡情,使人傅彩,足以长才。读书之乐,不在书中,而在书外。以邻为壑、杀鸡取卵,犹如用黄金镀青铜,金闪烁有光,铜却永远流失。读书,使我们传承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襟怀,弘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表达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美德,诠释了“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读书,使我们意识到幸福的分量,常识回归的意义。五千年来,在“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的轮回轨迹中,形成了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想。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耳濡目染,延续着非物质文化层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财富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读书,是春天的我们,影响造就春天的中国的光荣选择之路。  
读书,消融了千山万水、历史远久造成的隔阂,使我们固守一份追求彼此更加珍重。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冬天。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迷人。用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姿态做事。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正是读书带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和难得财富。读书让我们在这个春天彼此更加珍重。读懂了漫漫长夜的销声匿迹,才会步入充满奇迹的新天地。  
                                 

《翁美玲:一个不仅专属于她和80后的射雕年代》  
湖南科技大学董永亮/易珺师妹
Seek first the   kingdom  of  God  ,  
Lonely is the home without you,  
Life to us is not the same,  
All the world would be like Heaven,  
If we have you back again.—艺人翁美玲碑文  
    在古老的东方中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井水处,有柳永;有华人处,有金庸。大师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身为80后的我对答说:萍踪侠影已逝去,射雕年代古今传。意思是说:小说《射雕英雄传》奠定了才子金庸在新派武侠丛林中一代宗师的地位;同样,忠于原著的83版《射雕》也以“谁与争锋”的气魄不仅使自己在同类题材影视剧中独占鳌头,也使衍生她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蓬毕生辉,溢满诗情画意的荣耀和理想光辉。无论文学经典,亦或影视绝唱,都浓墨重彩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叫做桃花岛,岛主很怪异,每夜弹唱“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被称谓“东邪黄药师”。他有一个灵气迸发、邪气奔涌的女儿,叫黄蓉,妮称蓉儿。中国人讲求“先入为主”,金庸先生赋予了女孩“肌肤胜雪,油腻如脂”的美女形象和精灵古怪的才女气质之诠释。这就是文化艺术史上不朽的蓉儿。  
    也是这个诗的国度中祖先讲的:桃红又是一年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一部规定为《东邪西毒》的大片中的台词:春,东风解冻,也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五十年前的1957年5月7日,在那个“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时令,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江南水乡,一个中国女孩呱呱落地了。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香江一枝出墙红杏的艺人,饰演了一个刁蛮任性却又柔情似水、聪明绝顶又不失娇小可爱的黄蓉。据说,1982年起,香港无线就开始筹拍《射》剧,编导们忙得焦头烂额,因为黄蓉的角色演员没有确定下来,要进行天下海选。于是,一时间,美女云集,门庭若市。不得已,将近花甲之年的金庸先生也亲自出山协助物色“蓉儿”。忽然,一个身穿古装的小美女“嗖”地以潇洒轻柔的“鲤鱼打挺”跳到金庸面前,拱手道:“桃花岛岛主之女黄蓉拜见金大侠。”言毕,莞尔一笑,恰如“桃花开,开的春风也笑”。先生陶醉了,被她的风采所迷恋,当场拍板,激动地说:“这就是黄蓉!”不错的,机缘有时很会眷恋一个人的。金庸和他的小说成就了她,而她也令先生及其大作异彩纷呈,画龙点睛。因为相当多的中国大陆同胞正是通过她来认识金大侠及其文化建树的。于是,在中国影视历史上,这个女孩塑造、演绎的“俏黄蓉”成为登峰造极、无与伦比、无法超越的经典。她叫翁美玲,人称阿翁。这就是自八十年代以来永远的翁美玲。  
  又是在这个善于谈古论今的龙的民族,也是一个极其平庸的五月的天空。“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1985年5月14日,也是一个牛年,痴情女子翁美玲在家用煤气结束了26岁的青春年华,从而留给了那个曾经专属于她和80后们的“射雕”年代无尽的喟叹,不止的惋惜。听说,在阿翁的追悼会上,愁云惨淡,日月无光。参加送殡的艺人,好友,粉丝们(那时还不流行“FANS”的说法,至多称影迷)泪雨纷飞,泣不成声。阿翁现实世界的“靖哥哥”汤镇业,以其生前夫君的礼仪出席葬礼,随后便只身去了台湾孤岛。香魂顷刻随风散,笑貌久留在人间。近三十年了,无数国人怀揣“且看今夜星星,明天必有太阳”的豪气,心系“在世间,自有山比山更高。待我心,世间始终你最好”的崇拜景仰,皓首穷经,不辞辛苦,探索她,解读她,关注她,回顾她,祭奠她。天国里的阿翁,还比烟花寂寞吗?只留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魂牵梦萦之红尘晚钟在夕阳余晖中踯躅。翁美玲悄然跃出史空,她已经不仅专属于自己和80后构建的“射雕”年代。  
    2009年春节前后,安徽卫视重播83版《射雕》,湖南交通广播“未说完的故事”也在讲述那个“刀光剑影侠肝义胆挥就的曲折迷离、奇峰突起之武林客栈”。阿翁祖籍南方安徽,1959年生于香港一个海军军官家庭,7岁丧父。后来移居英国,考入皇家文学院纺织专业。独特的家庭背景,使她形成了倔强好胜、自信执著的个性。从小,她是个“丑小鸭”。及长渐大,阿翁俨然一个亭亭玉立、音容甜美的美人,动感四射,挥洒自如。1982年,参加港姐大赛,虽然未能入围,却表现不俗。当被问及如何解决香港地小车多问题时,她诙谐幽默地说:“将举办汽车比赛,淘汰旧车,同时用废车的料填地为新车开辟新路。”令人捧腹。在担任了一段《妇女新姿》主持人后,误闯娱乐圈,因83《射雕》一炮走红,成为当红明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她与汤镇业的感情纠葛更为娱乐圈炒作,一时沸沸扬扬。1985年,当翁美玲香消玉殒的时候,《射》正风靡大陆。刚刚开启改革开放大门的大陆人民惊奇地发现:世界上还存在以武侠形式剖析人生的小说,还有以豪杰人物阐述历史的电视剧。黄蓉就是翁美玲,翁美玲就是黄蓉。人们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这样想。一个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五月天气刚刚开始。  
    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这是由黄沾作词,顾嘉辉谱曲,罗文甄妮演唱的《铁血丹心》。以80后为主体的记忆开始复苏。83版《射》剧之所以无可代替,除了当时国内文化贫乏、武侠剧特有魅力外,最重要的还是翁美玲、黄日华等炉火纯青的表演。阿翁在剧中以一个女扮男妆的小乞丐刚出场,便以“荆钗裙布惹人怜”的小家碧玉清水芙蓉美感引来喝彩!明亮清澈的大眼睛,一对可爱的小虎牙,力压群芳。从长河落日逐水草而生的茫茫大漠,到青山绿水、浩浩荡荡的江南大地,靖哥哥和蓉儿一路奔来,相伴到天边。这是一个士人满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牢骚的王朝,权贵们偏安一隅“总把杭州作汴州”的朝代,忠良“怒发冲冠”的国殇,华山论剑争逐真经遗书的江湖。山河破碎,大地呜咽的时代赐予,更是注定了黄蓉的难得和可贵。她与七公、伯通嬉戏追逐,快乐无比,增加几多情趣;她才华出众,博古通今,折服了五湖废人;她吟诗作赋,不落俗套,震慑了渔樵耕读;她从容镇定,机智敏锐,与欧阳峰展开周旋。她对靖哥哥的深情更让人无限怜惜,并与靖哥哥传达了悲天悯人,行侠仗义的英雄主题。“正中三分邪,邪中七分正”。阿翁展示了黄女侠的神韵,蓉儿给阿翁注入人气。两者水乳交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1985年,中国内地万人空巷看《射雕》;2009年,人们从互联网上下载欣赏83《射雕》。  
    怀念翁美玲。近三十年来,金庸的作品不断被改编,最终形成了“忠于原著-天马行空-回归原著”的发展轨迹。翁美玲死了,罗文走了,黄沾西行,金庸老了,黄日华步入中老年。但他们创造的射雕年代早已经超出自己和80后们的视域范畴,成为今天这个国家人民渐入梦想佳境的绵绵记忆。  
让心中充满射雕激情,在漫漫长夜里寻找深藏心灵深处的永恒光阴,这是对翁美玲和那个不仅专属于她和80后们的年代之最好纪念 


大学精神买卖  
据4月23日《法制晚报》报道,虽然已至“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的毕业前夕,“祝你一路顺风”的乐曲即将响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的规定却让人大跌眼镜,唏嘘不已:学生如欲楼前拍照留念,务必证明自己的学生身份标记。  
  大学者,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年代,钢筋水泥、名楼广厦成为各大高校“招摇过市”、推销自己的砝码招牌,大师荟萃、鸿儒辉映的书香学府时代却荡然无存不再重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善于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笔者不仅想起了慕容晓晓的《爱情买卖》。梅贻琦说,“大学者不惟有大楼之谓也,而谓之有大师也”。大学者大学也确实应该像爱情一样溢满神圣光彩,大学精神非千金所能买卖。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毋庸置言,作为治学求知的“象牙塔”,高校出于维稳需要强调秩序似乎无可厚非、理所当然。不过,人民大学禁止在明德楼前拍照的理由和逻辑却是不经而荒诞,即“担心社会不法分子在明德楼前拍照后,会利用这些照片干一些损害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事情”,这实在令众多即将毕业的莘莘学子对曾经母校意懒胆寒,而不再将其作为敬畏眷恋的精神家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技术领域研究的重要基地,没有精神力量的高等学校就像折断翅膀的鸟儿再也不能飞翔。丰碑无语,行胜于言。莫徘徊,大学精神不能买卖。拥有精神的大学和国家方才青春和梦想同在!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湖南科技大学董永亮/易珺师妹  
剧作家莫里哀感叹:“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欠上帝一份债。”文学家司马迁写  
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公元2009年4月12日,当作为听众、观众、网友的你、我、他意外得知一  
个叫闫怀礼的人寿终正寝、乘鹤西行的时刻,大家都要不约而同地对这位老人  
肃然起敬,继而整齐划一般黯然神伤至于泣下,最后双手合十众口一词祝福说:  
“沙僧,阿弥佗佛,一路走好。”是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社会见证了一  
个伟大辉煌的变迁,国人精神生活方面亦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特别是近年来  
“超级女生”等选秀栏目尘嚣甚上,以新意迭出、不拘一格的方式笔法吸引着  
无数少男少女的视觉感官,诠释着文艺界“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的天道铁律,展现了娱乐圈“一切皆有可能”的泛平民化之时尚潮流倾向。于  
是,在怀礼谢幕的资讯铺天盖地、沙僧西行的消息大行其道的时候,由你、我、  
他构造组成的民族群体开始回忆这个国家开启摸着石头过河之“第二次革命”  
初始时的纯真浪漫和燃烧激情,在钢筋水泥渗出的浮躁气息中反思并探析人生  
永恒真谛的路径,借以坚定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力繁荣、走好自己路的信心和  
决心。  
怀礼谢幕,经典永存。在中国大众尘封许久的记忆中,82版的《西游记》  
隽永耐看,拍出了吴承恩小说神韵,属于不可超越的经典即使走过27个日出晚霞挥写泼墨的时光年景。在中国人情有独钟的认知里,闫怀礼是永远的沙和尚。怀礼塑造的沙僧正气凛然、忠厚淳朴、义气干云、顾全大局,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在趟过80年代的人们心里深深扎根、无以复制。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形容也不为过。怀礼在《西游记》中演绎的西海龙王、顺风耳、太上老君、牛魔王等亦栩栩如生、荡气回肠。每每人们讲述那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古典名著、点评“人生何处不相逢”的师徒四人难舍缘分情的时候,怀礼饰演的沙僧艺术形象就会跃然纸上,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刻骨铭心。在一颗被称为闫怀礼的星星划落夜空的瞬间,人间万姓仰头看,一种怀旧情感随风飘散。怀礼,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沙僧西行,风范犹存。范仲淹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为一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怀礼兢兢业业、杜鹃啼血,纵然飞越几十多个春秋冬夏点缀衬托的季节隧道。在怀礼这一代老艺人心目中,真情实感是艺术的生命。作品总是缘于现实,高于现实,回归现实的。而对于事业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般的追求探索,也形成了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至“看山还是山”的心路历程。几十载的艺术人生打造的程普、金毛狮王、列国国君等也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当一位叫闫怀礼的演员渐行渐远、踏上黄泉的时候,人们不禁怅然若失:除却虚假的物质繁华,我们还有什么?你、我、他共同为一个好人的逝去而伤感。怀礼,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英国谚语道:”Life is short,but art is long.”怀礼谢幕,沙僧西行,我们想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朴实无华为人,公允坦荡处事,孜孜不倦立业,这正是闫怀礼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对他的最好纪念方式。这也是人民艺术家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的至理真经。悼念怀礼,警告中华民族的你我他: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五月怀绪  
(作者:湖南科技大学董永亮)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于是,2011年,在这个被小杜注入“千里莺啼绿映红”意境,最容易扯起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多愁善感怀绪神经的暮春五月里,我以别样另类的方式,表达对返璞归真生存状态的憧憬遥想,诠释于这个别有一番滋味季节和沧桑无常人事的感悟心得。  
    五一假期,我读了一本书,是200多年前一位曹雪芹先生挥洒“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愤懑悲壮创作的。该书描摹了一幅长着黄皮肤黑眼睛、讲着“之乎者也矣焉哉”、世代生长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的人群生活图景的恢弘画卷,其中一位“病比西子多三分,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跃然纸上,以其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性格特征,在争奇斗妍的“金陵十二钗”百花园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学史上隽永耐读、无以复制的不朽艺术形象;三天时间,我在互联网上回顾了一部年代久远的电视连续剧,是二十多年前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1987版《红楼梦》,她以匠心独运、立意高远的宏旨、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技巧,在那个渐行渐远、娱乐活动贫乏单调的80年代赢得了万人空巷、千人争说的收视效果,其中一个叫陈晓旭的青年演员将林黛玉这个角色演绎得炉火纯青、呼之欲出,将林妹妹赋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神韵价值和经典意义。二十年后的2007年五月,也就是四年前的这个时令,凡夫俗子的我们突然滋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尽慨叹,飞扬着些许抚今追昔思当年的离情别绪,只因红楼千古,黛玉犹存,而晓旭却如春日里绵延柔和的柳絮,来这世间一遭,却又飘零逝去,香消玉殒。 5月13日 ,晓旭四周年祭日快到了,我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悠长心绪,作文谋篇于人间五月天。  
   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原著中的林妹妹是中国古代哭得最美的女孩,这渊源于雪芹先生勾勒的一个荡气回肠的传说:林妹妹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即贾宝玉前身)的灌溉之恩,而转世投胎为今生林黛玉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一旦登舟弃岸踏入了那象征等级森严、礼教苛刻的国府大院,便预示了这位容貌出众、特立独行的女子走上不归路的结局命运。地上曾经有个陈晓旭。小女子在诗篇中写道:“我是一朵柳絮,生长在美丽的春天里。父母过早把我遗弃,我就和春风结成了知己。”晓旭童年是在文革内乱的峥嵘岁月中度过的。二十多年前,一次不期而遇的央视海选演员的机会,二十刚出头的晓旭毛遂自荐,在众多参选者中独占鳌头,将林妹妹表现得画龙点睛、淋漓尽致。如果说,《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成就了沉晓旭,那么陈晓旭将林妹妹发挥得熠熠生辉,令电视剧及小说作品更加赏心悦目、大放异彩、深入人心。在70、80后少男少女心目中,人间陈晓旭就是天上林妹妹。而今,剩下的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天上人间”的惆怅迷茫。  
    风华绝代林黛玉。雪芹先生曰:古今山川灵秀之气,往往独钟于女子。老人家用饱蘸诗情画意的文墨、沁人心脾的笔触,亦真亦幻的手法,为当时及百代后的我们提供了一个“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的古典美女胚子,讲述了一个出落得“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女子和一个名门望族公子哥的爱情故事。王熙凤说:“天下竟有如此标致的美人,我今儿才见识了。”佳丽美人陈晓旭。晓旭重塑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她的黛玉娇弱、梦幻、病态却又不失妩媚、洒脱、内慧外秀,真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无数观众为之触景动容、魂牵梦萦。五月天空下的我们身处浮躁虚华、急功近利的所谓潮流世风中,却依旧怀有深沉真挚的爱意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为林黛玉之美丽拍案叫绝,为陈晓旭之出色心醉神迷。  
    才华横溢林黛玉。红楼南柯大梦中,流淌着一股出口成章、妙手偶得的清风。林姑娘生活在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而她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忧郁气质,灵性勃发、文思奔涌的才女风范,独出心裁、暗香盈袖的哲言妙语又令多少人生怜香惜玉、欣赏敬畏的情愫和慨叹。才貌双全陈晓旭。晓旭塑造的林黛玉不仅文才斐然、才思敏捷,而且增添了人性化的光辉神韵。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晓旭不仅在演艺圈可圈可点、飞黄腾达,而且她还富有商业头脑。她是一位富有创意精神的广告人,善于经营业务的成功人士,2005年被中央权威媒体评为“经济风云人物”。林黛玉和陈晓旭是真正的“超级女生”。她们或双峰并峙,或双水合流,都如水中月,镜中花,让后来者枉自嗟讶、空劳牵挂。  
  红颜薄命林黛玉,万世流芳红楼梦。林黛玉是一个冰清玉洁、心性高傲的弱女子,却也是桀骜不驯、关注人的个性和尊严、敢于冲决封建历史网罗、具有浓郁民主思想的大国民。正是这位与苦难为伍、和孤独为友的潇湘馆主人,在大观园专制无边、万籁俱寂的漆漆黑夜里,如一只无助而执著的鸟儿呼唤着独立思考、爱情自由的微弱黎明。到头来,一首“寒塘渡鹤影,残月葬花魂”奠定了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必然悲剧宿命。但是林黛玉“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永恒魅力,折射了敦厚进步的中国大众历史观,凸显《红楼梦》作为一部破译“文化中国”密码之钥匙路径巨著的伟大辉煌。晓旭西行,年代谢幕。陈晓旭的艺术人生帮观众点燃深埋心底的“故园之思”,置身于她所营造的奇特瑰丽、品位高雅的世界中而忘身于尘世忧烦。她的从商经历,承载着自强不息进取有为的理想光芒,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和希望。她投身慈善事业,用一颗爱心感动着中国;皈依佛教,反省自我,追寻真谛,给我们以解读心灵获得良知的启迪。晓旭的“林妹妹”在国人记忆中深深扎根,不可磨灭。正是“香魂一缕随风散,倩影长留在人间。”  
    这个五一假期有滋有味:一本书,一部电视剧,一个已入主寂寞天堂的人,和一个时而泪雨纷飞,时而凝神静思,却总归入欣慰自得的作者。据说,这个作者就出生在那部电视剧红极一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一会儿高声吟唱“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哀”,(《红楼梦》引子)一会儿玩味一首诗:“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让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送去春天的消息。“(陈晓旭诗)呜呼,五月怀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