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徐工改制有没有多赢选择?
水皮杂谈:徐工改制有没有多赢选择?
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之四二三
--------------------------------------------------------------------------------
2006-6-22 2:25:33 -
向文波是一个典型的湖南人,敢想敢干敢说话,骨子里有股天下之人舍我其谁的味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味道。
因此,尽管由于博客风波搞的他灰头胀脑,精疲力竭,但是依然慷慨激昂,斗志旺盛,一会儿指认徐工集团在撒谎,一会儿又质问为什么凯雷集团在做缩头乌龟。
因此,尽管有很多媒体有思想的同行在质疑向文波的搅局动机,并且怀疑三一集团并购徐工的实力,但是水皮依然相信,向文波的举动是他真实性情的表露。
向文波说,不让我说话,我会憋死的,换句话讲,向文波为了不把自己憋死,就要找地方说话,找媒体不尽兴,只好上博客,所以这个连打字都不会的人,在博客上居然能热到仅次于徐静蕾的地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博客的影响巨大,二是向文波的话引起网友的共鸣,牵住了舆论的牛鼻子。
向文波说的话很多,归纳起来就两句,一句是徐工不能让凯雷这样的国外基金控股85%,另外一句是徐工仅仅作价20亿人民币是贱卖。
徐工集团是徐州市最大的地方国营企业,也是中国机械工程装备业中的标志性企业,轧路机和挖掘机的市场份额均在50%以上,经营规模高达170亿人民币。徐工的规模虽然很大,但是效益却每况愈下,改制成为地方政府的心腹大患。
问题在于,徐工集团为什么选择了凯雷这么一个财务型的战略投资者,徐工的这种选择符合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中央政府该不该出面干预,至于是否贱卖则在其次。
那么,徐工为什么要选择凯雷呢?
水皮得到的解释和向文波的理解是有出入的,因为据称徐工集团的亏空数额就在十多个亿,凯雷投入的2.25亿美金并购款中的绝大部分将被用作改制的成本。而徐工的改制并不仅仅始自现在,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德隆和周正毅都曾深度染指徐工集团,但是没有得到徐州方面的认可,德隆和周正毅垮台之后,徐工集团更是对包括三一集团在内的国内民营企业充满了本能的敌意,这是其一;徐工集团是徐州的地方国营企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曾经计划拍卖徐工的债权并且已经收到了卡特彼勒在内的国际机械工程巨头的报价,最终由地方政府出面以7亿人民币的代价回购,目的就是避免被跨国公司收购后消灭,这是其二;M BO国营大中企业收购叫停,断了内部改制的可能,这是其三。
历史上,徐工集团和国际巨头卡特彼勒曾经合资合作,最后40%的股权却被稀释到象征性的零头。徐工集团在“引狼入室”上是吃过亏,上过当的,因此,在外资中间选择了凯雷这样的财务型投资者。在徐工看来,让外资控制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一个解燃眉之急的办法,一个比等死要好的办法。
显而易见,徐工的选择是一个地方政府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徐工科技要公告母公司改制经过市政府省政府同意的重大原因。
但是,市政府和省政府同意是不是等于中央政府也会同意呢?国资委和商务部在目前这种舆论环境下还会批复徐工集团的改制吗?谁又会在六部委联合调查外资并购状态的结论上来之前拍这个板呢?
向文波是一个当事人,也是一个业内人士,抛开民族主义倾向不说,他要求政府保护本土机械工业无可厚非,中央政府也有责任从战略的角度对产业发展作出规划,而这恰恰是目前政治结构之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区别所在。向文波的肆无忌惮,实际上捅开了这层窗户纸,时机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国家的产业安全事实上现在正在成为中央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因为太多的教训告诉我们,所谓全球化,所谓经济没国界,完全是一个冬天里的童话,即使没有意识形态的干扰,国与国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抑制与反抑制,合作与竞争,始终是围绕国家利益而展开的。中海油出价再高收购不了一个优尼科,海尔一个家电企业也并购不了一个美国公司,甚至阿联酋的迪拜港要并购西雅图的港口也遭到美国人的否决。如果说否决中国公司是因为政治因素,那么否决迪拜又是什么因素呢?
徐州市考虑的是徐工集团的工人要吃饭,要活干,中央政府要考虑的则是这个行业中其他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战略产业,不能让外资控股,一般的制造业产业是不是也要考虑到产业内其他企业的反应呢?而据水皮所知,徐工集团的并购可能会产生方向性的指引,厦工和柳工目前也均有外资正在虎视眈眈,而卡特彼勒更是有一个全行业的整合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光看徐工集团和向文波打口水仗是不够的,商务部和发改委应该引入行业听证的机制,对此展开公开的调查,真理是不怕辩论的,只会越辩越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听证的基础上,商务部作出的裁决恐怕会更符合实际的情况,也更适合国情,自身的压力才会减少。
听证,是解决目前徐工改制僵局的第一步。
湖南人搞“超女”,提出“想唱就唱”,向文波写博客,奉行“想说就说”,但是,向文波毕竟不是超女,毕竟还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想说就说的后果之一就是上市公司的澄清公告,后果之二或许还会有来自管理层的惩罚。
对此,向文波说想不到,但是包括水皮在内的很多人却不认同,这样的后果向文波应该是能预料到的,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就是“不平则鸣”的代价。
很多人问水皮,向文波写博客是不是一个阴谋,三一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强娶徐工,三一具备不具备迎娶徐工的条件。
向文波开始写博客写的是“中国教育的十不赦”。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板写教育问题的博客,在有的人眼中就是吃饱了撑的,但是在水皮眼中,这就是一个性情中人的向文波,同样向文波质疑凯雷并购徐工对中国机械工业产业构成威胁,也是性情使然。如果向文波作为一个商人,如果向文波心中真的存心对徐工有想法,怎么会如此撕破脸皮,破坏合作的基础呢?这是不合常理的。但是向文波这么做,要说与三一和徐工的历史瓜葛一点关系也没有也是自欺欺人的,但是这更可能是促使向文波拍案而起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也许向文波本人也没有意识到。
可是,事物的发展并不以向文波的显意识为转移,潜意识在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往往会改变事物发展的轨迹。向文波指控徐工集团的改制是贱卖,自然而然就带出一个话题,如果徐工20个亿是贱卖,那么徐工值多少钱,或者确切的讲,买家会为徐工付多少钱,三一集团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这样的语境中,向文波也好,梁稳根也好,三一集团也好是没有退路的,要像个男人就得报价,而4亿美金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一个价格。
徐工值4亿美金吗?向文波说值,徐工和凯雷的对赌协议也证明值,一个改制后管理层敢拍板8个亿利润的公司,按市盈率计算,32亿人民币对应的仅仅是4倍的市盈率,怎么会不值呢?!再退一步讲,值不值是三一的事,4亿美金和2.28亿美金,哪个大,哪个小,是一目了然的事,而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讲,凯雷只是一个二道贩子,买的目的就是为了卖,而三一则是同道中人,买的目的还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如果说,徐工的改制是为了转换机制,那么,三一是民营企业;如果说,徐工的改制是为了扭亏,那么三一的报价较凯雷多出14亿人民币,于情于理,徐工都不应该拒绝三一。
那么,三一究竟具不具备并购徐工的实力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坦白地讲,以三一自身的资金力量想完成蛇吞象的并购是个奇迹。但是,我们知道资本市场的并购往往不是以大鱼吃小鱼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快鱼吃慢鱼的形式出现的,否则,联想一样并购不了IBM的PC业务,联想自身也一样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储备,那么联想又如何完成这起跨国并购呢?向文波告诉水皮,他质疑徐工改制之后,很多机构投资者,包括海外的机构纷纷谋求和他合作的方式,资金对于三一来讲实在不是一个问题。向文波现在担心的是,博客风波走到今天这一步,话赶话赶出了一个并购案,方方面面能不能圆满收场,为此,请水皮想想办法。
水皮认为,如果方方面面抛开成见、偏见和私心,徐工集团的改制并非没有多赢的选择,而且代价也没有必要那么大。
大家都知道,三一重工是三一集团的上市公司,也是中国股改的第一股。从三一集团在三一重工上的增持来看,三一集团的自有资金是相当充沛的。G三一现在的价格是11.70元一股,市值相当于56亿人民币,对应的市盈率为24.6倍。徐工科技则是徐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曾经是沪市著名的庄股之一,股价被炒至19元的高位,最低跌至1.80元左右,现在的价格为每股5.40元左右,市值相当于29亿人民币,对应的市盈率是233倍。仅从两个上市公司的状况看,三一重工是完全具备并购徐工科技能力的,而且从两个上市公司股价的走势看,市场对此也是肯定的。而据水皮所知,徐工集团旗下另有优质资产并没有植入上市公司,三一集团旗下的优质资产也没有完全整体上市。三一集团和徐工集团两大集团完全有可能利用三一重工和徐工科技这两个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作的平台,从而实现两者的并购。根据证监会颁布的最新规定,三一和徐工的并购可以以现金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以换股的方式,更可以以换股加现金的方式进行。这样三一和徐工互相参股,互为股东,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各为其主,各得其所,不是皆大欢喜吗?如果双方愿意,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实现两大集团的整体上市,而徐工集团所需的资金可以向包括三一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向一般投资者配售,水皮相信,有三一入股作保证,徐工集团的融资是有保证的。
徐工选择凯雷无非谋求海外上市,如果能在国内上市,何必舍近求远呢?更何况,国内的定价相对海外,只高不低,融资额只多不少。凯雷本来就是一个风险投资商,如果能在未来的组合中加入三一这样的民营企业,对于提升徐工的价值难道不是一个绝妙的概念吗?
三一集团、徐工集团、凯雷投资为什么不能三人同行呢?
这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