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骑车上班坐公交车下乡成新闻的背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和群众在物质待遇上有适当差别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特权是存在的。在毛时代也是一样。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条件改善,领导办公条件得到改善无可厚非。关键的是一个很私人化的很正常的一件事,为什么会被媒体追捧赞扬呢?
我有种感觉就是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字得到了复活和不断的强化,重焕生命力!当然不是个“和”字而是那个“私”字。在公有制条件下,它处处受制,生不如死。而现在,它登堂入室风光无限而又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我们常可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党委政府几乎年年要下禁止公款大吃大喝、过年送礼、公车超标、大建楼堂馆所的文件,但这种情况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越演越烈。领导个个气宇轩昂、高高在上、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不凡气度。食有鱼出有车是自然的,并且好马配好鞍,出入有豪车也成了领导身份的象征。省、市领导骑自行车上班,县委书记坐班车下乡成了稀罕物,一经出现自然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党和政府的形象、凝聚力却不可同日而语,社会民心涣散,道德沦丧,阶层对立。省、市领导骑自行车上班,县委书记坐班车下乡竟然成了新闻,那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
一、政策的资本化是带来意识形态颠覆、阶级矛盾激化、官员腐败、社会乱象的根本原因。今年的瓮安事件和云南孟连事件就是征兆。三十年来,我国进行的所谓渐进式改革实际走的是一条资改派的路线。而到了今天我们的政策有多少不是为资本服务的?我们的股改、金融改革不是为资本服务吗?国企改革把工人推到了党和政府对立面,制造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医改、教改、房改是把一般群众压上了新三座大山。征地拆迁把农民推到了党和政府的对立面。政策的资本化将是把我国经济带进被殖民化的直接原因,因为我们和强大的国际资本比暂时力量太渺小了。现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也做了不少好事,如种田补贴、低保、免学费,但这一是以前政策的回归,二是和资改后被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和外国资本家所掠夺的财富比真是谈不上什么,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效果恐难以持久。《集结号》、《闯关东》、《亮剑》被主流媒体追捧其实就是意识形态变化的反映。
二、权贵阶层的强势和腐败是党心民心丧失的直接诱因。近三十年了,我们奉行专家治国精英治国的路线。毋庸置疑,专家和精英在治国中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在一个资本横行的时代,我们的专家和精英很容易成为资本的二奶。官员、学者、奸商铁三角所形成暗流和浊浪,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的冲击我们不但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政策资本化,决策精英化,经济殖民化,官员贵族化,工农兵边缘化所导致的官员、学者的腐败积重难返越演越烈。实行资本主义道路,资本必然就要主导这个社会,不管资本做如何的妥协来遮羞,终极目的必定是为资本服务的。而由精英所组成的权贵阶层在资本的腐蚀和合流下巧取豪夺,党积累的信誉越吃越少,新的正面效应被负的效应抵消,精英和普通群众阶层撕裂,“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群众拿刀砍”的现象出现也就不奇怪了。省、市领导骑自行车上班,县委书记坐班车下乡成新闻也就不奇怪了。
官员其实不需要骑车上班(以此来锻炼身体者除外),关键是上班的交通工具应不应该由国家提供,公共财产使用底线在哪,开自己清白的车去上班谁会说呢?公车私用是我们的法规所不容许的,但现实却是另样并蔚然成风。
官员也不需要坐班车下乡,关键的问题是心里真有老百姓,制定政策时才能真正以群众利益为上,才会真正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联系群众,而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升迁、声誉去营造气氛。由于我们官员的考核体系无不体现资本化(如招商引资,说白了就是为资本服务),因而我们的官员为人民服务口是心非、用客观效应来掩盖主观意图甚或秀上一把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在现在这种氛围中,我宁肯相信那些骑车坐班车的领导是真心的,因为我们也确实需要有这样的事例来涤荡一下那潭腐水。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