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扬权》篇的深入

火烧 2010-09-15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深入探讨《扬权》篇,分析其政治理论与道家思想,强调权力集中与无为而治,结合韩非子与道家理念,展现古代政治哲学的深度与复杂性。

   

   

《扬权》篇开头一句是: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  

   

清代王先慎注解说,“昼夜四时之候,天之大命。君臣上下之节,人之大命。”可见,天之大命,四时也;人之大命,国家也。  

人类像《伊索寓言》故事里《需要国王的青蛙》们一样,从一盘散沙,到有了国王。国家有大臣,国王与大臣之间又产生着复杂微妙的关系,无穷无尽地演绎着其中的故事。  

《扬权》篇的文气与肌理,是从《有度》、《二柄》一路而来,而作深入一步的探讨。  

承上说了一句“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之后,来了最精彩的一句: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是对阐述多次的化道为权之说的一次升华,呈现出一个去除了哲学原味的政治理论纲领。  

其结果,就会出现很好的情况:  

   

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天下归于恬淡无为,上无为,下亦无为。也有点儒家“大同”之说的意味。这该算是道家圣人的理想,是由“无为而治”的必然世界向其自然世界的演化。体味起来,这与儒家圣人的理想相比,意味不大一样。一个是终于返朴归真,是庄子的、陶渊明的世界,一个是终于“克己复礼”,由“礼治”之必然世界而进入其自然世界。至今,中国古代的这两种理想之圣境,都没有能实现,或者都仍在自己的旅途之中。  

说了这层意思之后,下面并无多少新意,仍是讲“用一之道”,讲“执一以静”,讲“使名自名,令事自定”,讲“圣人之道,去智去巧”,讲“君操其名,臣效其形”。  

往下讲,又有了些新意,说: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  

乱人求益,彼求我予,假仇人斧。假之不可,彼将用之以伐我。  

   

什么是“聚”?曰:  

   

党与(羽)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羽)不具也。  

   

这不免让人想到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敢于放手发动群众”,而不怕群众的“聚”,或者说竟能以群众的“聚”,去破韩非子说的那种“聚”,真是一种很不同的思维,与古代的韩非子是大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韩非子说到了“党与”的问题,这就说到了君臣之间宫廷内外最微妙而紧张的关系上,所以说到了:  

   

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  

   

真是紧张得很啊。其前后还说到了:  

   

腓大于股,难以趣走。主失其神,虎随其后。  

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  

掘其根本,木乃不神。填其汹渊,毋使水清。  

   

这些,都反映着战国时代国家内部君臣关系的空前紧张,所谓:  

   

黄帝有言,上下一日百战。  

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  

   

这些阴森森的文字,两千多年后阅读着都感到冒冷汗。这些,就是《扬权》篇提供的新意,向我们进一步展示着当时政治的某种残酷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