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我看真假曹操墓

火烧 2010-09-08 00:00:00 中华文化 1026
文章探讨真假曹操墓的学术争议,分析闫沛东与潘伟斌双方立场,指出背后可能存在的地方利益与文化开发动机,强调炒作对事件的影响及对相关人物的潜在风险。

我看真假曹操墓  

   

国外的华人网站关于曹操墓的真假之辩尘嚣日上,近期回国发现国内相关报道更是铺天盖地。人微言轻,此处发帖但凑几句热闹而已。  

   

从感情上,首先我相信,作为考古专业人员, 潘伟斌 先生有最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作为科学研究,其次我相信考古队遵循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是严谨科学的。考古发掘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自己后院挖地窖,然后说我挖到一颗金子,而是集体操作照章行事;断代鉴定更是集体评判的结论。有没有鉴定失误或者偏差?当然会有,因为死人不能说话,一切皆有可能。严谨的学术态度是除非出现确凿的新证据,否则就维持现在的鉴定意见。  

   

反过来,我钦佩闫沛东等“反曹派”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个性。挑战权威是中国人的弱点,但是藐视权威确是中国人的劣根。  

   

我想说的是,普通老百姓从两派争吵中隐约听到的真假曹操墓背后的地方利益之争,而非全部是学术之辩。笔者是考古学的门外汉,但是我却深知“炒作”二字涵义。  

   

多次被盗后的曹操墓的文物历史价值远没有同样是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来得真切,也没有湖南马王汉堆来得更实在。(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但是曹操是中国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却具备相当大的文化开发价值。  

   

在以农业为主的河南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经济的办法自然是首选,尤其登封少林寺、安阳殷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就是榜样。这自然给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当地政府作假动机的无限遐想。而闫先生恰恰是做文化旅游开发的行家,是炒作行家;依笔者看,可怜的书生潘伟斌却不甚知道,已经多次针对质疑做了许多言之有物的反驳和辩解,这无异于鸡同鸭讲,因为对方要求的并不是解释和证据,而是只要你搭腔,就有继续争论和炒作的题材。这就是为什么闫先生的“铁证”只可能一件一件拿出来,而不会一次拍死你。因为持续性炒作会收到更高的知名度。  

   

作为一个文化开发项目,到目前为止,河南当地政府实际上已经是这场争论的最大受益者,前面是一拨拨的记者开道,接着是从南到北的媒体的热炒,后面估计就是络绎不绝的国庆长假的观众了。  

   

因此,撇开学术争论不说,闫先生实际上已经帮了河南当地政府的忙,还使自己陷入了“三假门”,如果有朝一日被证明自己手里的“铁证”是伪证,那真就象 潘 先生告诫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我建议闫先生闭嘴,也许沉默不至于帮当地政府的忙(如果你不想帮忙的话),也许还能帮助你不至于身败名裂——但是沽名钓誉的帽子是扣定了。  

   

也有一种可能,闫先生真是高人,先放后收,手里的铁证真能最后关头拍死所有专家学者,那这将会是一个国际丑闻,而您老人家定会一举成名。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闫先生 和潘 先生在演双簧,目的是炒作曹操墓,那么此事件必将收入商业课程案例。 从潘 先生的激愤言语看,似乎不象,呵呵,若是真的,潘队长具有表演天赋,当考古佬是太屈才了!  

   

作为颇有成就的考古专业人员,打嘴仗本不是 潘 先生的特长,商业炒作你也没有专业知识,可以理解你有压力,因为“上面”会让你发文反驳,但是不说话不作为其实也是一种态度。如果对方不入流,你没有必要批驳;如果对方是学术质疑,反质疑又是个长期论证过程。因此我建议你也保持沉默,把精力放在后期发掘和整理报告上,找到更多线索和佐证。  

   

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也有一种可能,如果文物真是你 潘 先生埋下的“地雷”, 和闫 先生一样,你不仅会身败名裂,还会粉身碎骨。但是,前面说了,我相信你的职业操守。  

   

还有一种可能,地雷不是你埋的,但是假文物骗过了您和所有鉴定专家,那么造假者应该被推荐为考古界学部委员,其余专家全部下课。  

   

站在局外看,有人要名,有人得利,只是可怜了一介书生潘伟斌。保重,潘队长!(旁注:笔者并不认识 潘 先生)  

   

吴学云 于北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