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多多,机遇未必多多
穷孩子多多,机遇未必多多
看了《南方日报》的一篇通信,《冠军苦中生》,还有网友的留言,想到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也来说几句心中的话。
冠军苦中生,这是不错的。无论冠军多么潇洒,多么风光,多么荣耀,多么金光灿灿,可是,冠军之路多艰辛!看到一个举重名将伸出的长出一大块硬茧子的手,听他说的“磨掉的茧皮也有一桶”,心中不免为之一震!历经磨难,非常人所思!何况他们中一些人的家庭在成为冠军之前也生活相当艰难。现在好了。成了冠军了,根据现行社会机制及奖励制度,大幅度提升家庭生活水平己不成问题。命运似乎在一刹那间得到改变。我们祝福他们。
于是有人感叹到:不仅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体育也可以改变命运。而且,“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这种说法有些太乐观了,大有借机调穷人的胃口之嫌。
穷人的孩子经过艰苦磨练不懈努力教练指导上下关心可以成为冠军,可以改变命运,不等于所有的穷人的孩子都能成为冠军。穷孩子多多,冠军太少太少,而且也没有相应体制。例外不能等同于规律。
穷人多多,机会未必多多。穷人的孩子能吃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经磨难,不能成功,说法都很对。某些职业、行当,因为艰苦,也许正在成为穷人的专利呢。再引伸下去,说穷人靠体育改变命运、只要努力一步皆有可能,就偏大发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穷人,穷人的孩子,正面临着种种不公正。
其实,媒体早就宣传过南美非洲的某些足球、田径明星如何出身寒苦、如何历经坎坷、如何一举成名富甲天下,为穷人树立一个“社会成功人士”的榜样,让穷人们老老实实学样……但是,结局呢,出了几个明星,又出了几个明星,穷人的孩子命运依然如故,饥饿,缺乏营养,疾病,失学,死亡,非洲的穷孩子更惨,还有我们伟大祖国的南邻---南亚,也差不多。
我们这里的情况显然要好的多了。但加在贫穷人口上的种种不公正,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无庸讳言。体育,这里指可以换成大把大把票子或房子或大学或工作的锦标赛,金牌,冠军,只能改变极少数几个人的命运。并不能改变所有穷人的命运,再努力,再竞争,也是枉然:冠军总是有数的几个。
打工也不行。王宝强八岁进少林寺,十六岁进京打工,“北漂”一族,家庭穷,他也苦,后来进入演艺圈,成材出名也发了家。王宝强成功了。但不论是少林寺,还是建筑工地,还是“北漂”,那里的王宝强们依然多多,艰辛如斯,命运如斯。与成了明星的王宝强无关。如果有谁期望从他们中间再走出几十个、几百个王宝强来,那是不可能的。幻想不行,许空愿迹近骗人,也不道德。
至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们都听得耳膜起茧了。如果没有一种体制,一种政策,知识与命运之间未必能联系起来。有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是因为有科举选仕。精英说他们的知识与厄运、倒霉连在一起,那是因为在某些人臆造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候。
自古以来,许多有知识有大知识的人,并不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只有今天,才把个人的命运、价值置于至高无上,喊的震天价响。知识改变了某些人的命运,不如说某些体制、政策专门为一些人铺就了走向成功的道路:升官,发财。有文凭才能当公务员。更多的人却被抛弃。从工农兵等普通劳动者中选拔公务员被明令取消。即以高考为例,被某些精英吹捧为中国至今唯一的最为公正的考试,也早已失却公正。如,“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对一些人网开一面,并不平等了。一个西部的落榜青年,外出打工,发现了与他同年高考、分数却低于他的北京考生,已是大学本科生!埋头高考时,他还不知道呢。
起点也不一样。今天的差别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义务教育免了费了,可是,穷人的孩子与有钱人的孩子“享受”着差别极大的教育资源。穷人的孩子被挡在示范学校、优质学校、民营中小学的大门之外,更请不起家教,上不起“特长班”。正如通迅中所写,家在广州番禺农村的陈燮霞,父母都是农民。1992年,9岁的陈燮霞被番禺业余体校选中,为省2块钱路费,其父从大坳村骑20公里单车,把女儿送到体校,其后又瞒着家人借钱供女儿训练,前后举债上万元。
陈燮霞那是在九十年代,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县以下中小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软硬件跟不上,办学质量下降,各类“特长班”收费更高,而在校生享受正常的音体美课程教育,也更困难。报载,经济发达地区的宁波,因为音体美师资缺乏,还面向社会招聘音体美教师呢。高中阶段的收费,有的早已超过大学。穷人的孩子,想迈进大学的门坎,更难了。仅指望分数这块“敲门砖”不行了,更要钱铺路,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铺起。免费仅能保证穷人的孩子有学可上,能上学,已经不能保证穷人的孩子也有一样的机会进入大学。大学之后的求职就业,更是各显神通,缺少公平。
社会存在竞争,但早已失却公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口号是政策是人为的。不是社会上哪一个团体阶层哪一个人可以想、可以选择的。发财趁早,越快越好。有的人占了有利地形,占了先机。如果说,转型期之初,公正尚一息暂存,那么,经历了这改那改、左改右改,一种维护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体制渐已形成,一个个山头、高地被抢占,穷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当官发财的机遇更少了。
知识,体育,打工,……并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社会成功人士”中偶有他们的身影,不过是例外。不要以此作秀号召,误导穷人。穷人就是穷人。能生存下去,那就看社会容不容。至于出人头地,别做梦。社会如万花筒,别晕眩了你的眼睛。富人希望独尊。富人希望有更多的穷人而不是有更多的富人。他们要享受生活,有更多的穷人因谋生不得不微笑着为他们服务:家政,做饭看孩子陪聊陪玩家教陪读,开车保镖,养狗蹓狗养爱马,洗头洗脚美容按摩……拣拾网球、高尔夫球也要有人干!这就是第三产业?
改变穷人的命运,靠什么?一种体制,一种政策,不可能上下得利,穷富共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穷人有穷人的水,富人有富人的秧。各有各的命,各有各的人生路。不可能的只有一条:人人都有发财路!其实,很简单的道理:这世界上就没有一条人人都发财的路,因为美丽的新世界并不是人人发财!忽悠时代,“人人发财”,唯此为大!不要再忽悠穷人!更不要借“冠军苦中生”忽悠穷人!
附:
冠军苦中生 网友热议“穷人孩子早当家”
2008年08月15日06:43 来源:《南方日报》
冠军苦中生
多位冠军家境贫寒,网友热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体育也能改变命运” 如果不是获得一枚奥运金牌,他们可能仍在默默无闻,继续饱尝艰辛。
然而这一切,在金牌到手的一刹那,变了。因为冠军,他们人生的历史也从此翻过沉重的一页,迎来辉煌。凤凰涅槃的背后,他们艰辛的成长经历也经媒体的报道开始为人熟知。网友纷纷发表评论,热议“冠军背后的故事”。
冠军多是苦孩子
几乎可以肯定,在她夺冠前,王鑫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即便在她的家乡湖北武汉。
北京时间8月12日,下午2时30分,水立方,女子双人十米台的决赛正在进行。千里之外的武汉,汉口黄石路辅义里,24平米的王家小屋里,很多老邻居挤成一团一边观看比赛,一边在问:“哪个是王鑫?”。
经过五轮争夺,王鑫和搭档陈若琳最终夺冠。夺冠的喜悦,让王鑫的父母泪流满面。为了支持女儿跳水,王鑫父母在下岗后只能在夜市摆地摊,而小王鑫每次从少儿体校放假回家,都会跟着父母一起摆摊。
时间回流两天,8月10日,北京奥运的第二个比赛日。陈燮霞夺金后,中国举重队再次向金牌发起冲击,担当重任的是湖南小将龙清泉。远在安徽宣城打工的父母,千里返乡观看了儿子的比赛。
龙清泉所在举重队的师姐:陈燮霞、陈燕青、刘春红,在他前后也纷纷拿到了金牌。三位师姐夺金故事背后,同样写满困苦与艰辛。
家在广州番禺农村的陈燮霞,父母都是农民。1992年,9岁的陈燮霞被番禺业余体校选中,为省2块钱路费,其父从大坳村骑20公里单车,把女儿送到体校,其后又瞒着家人借钱供女儿训练,前后举债上万元。
……
类似的经历,同样可以在其他几位奥运冠军身上找到影子。女子射击10米气手枪冠军郭文扮、男子10米双人跳台冠军林跃、女团冠军程菲、女子双人三米板冠军吴敏霞、女子柔道52公斤级冠军冼东妹……
这些冠军,或出自农村,或来于困难的工人家庭,窘迫的家庭环境,赋予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艰难困苦,磨练出他们超强的韧性,成就了他们攀登高峰的动力。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媒体对中国金牌得主的家境进行调查时就发现:冠军多是苦孩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冠军多是苦孩子”,这也许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对意志品质的要求,超出了人类从事的很多职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冠军们在逆境中成长,像江钰源7岁离家、龙清泉捡矿泉水瓶谋生、陈艳青三年不知西瓜味,对他们而言,艰辛在某种程度上是“播种机”,播下的是冠军的种子。
“金牌不是一天练成的!”在各大门户网站上,网友对几位冠军赞誉连连,在表达感动的同时,冠军坎坷的成长经历、非凡的韧性也让他们钦佩不已。
很多网友都用“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困难磨练意志”的留言表明自己的心迹,更有网友用“阳光总在风雨后,每一块金牌都有故事”的精辟言论一语作结。
见习记者徐剑桥
网友热评
感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的意志,人穷志不穷,有出息!———网友
知识能改变命运,体育也能改变命运,只要努力,一切皆可能!———南方网友
阳光总在风雨后,每一块金牌都有故事。———网友
寒门出孝子,逆境出成绩,我们敬佩你!———南方网友
把国家在男足上的投入削减下来,建立贫困运动员基金。———网友
为他们感到骄傲的同时,还要想想还有多少没拿到奖牌的孩子,家庭,国家也应该照顾一下他们的生活。
———南方网友
可以将奥运冠军的事迹向中小学生介绍,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古英雄出少年!现在的孩子比吃穿,连比学习成绩的都少了,何况这些?
———网友
夺冠显示出了他们的优秀才能,而他们的艰苦奋斗经历更显示了内心里优秀的人格、人品!———南方网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