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先有结论后找根据”式地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会适得其反

火烧 2008-08-1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指出,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基于事实而非先入为主,强调生产资料与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角色,反对以偏概全的错误论证方式。

“先有结论后找根据”式地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会适得其反

水生

   

    在红树蟋网友发出《一评传统劳动价值论:“转移说”缺乏事实支持》一文后,笔者写了一篇《资本收益的合理性仅在于风险补偿而不在于“创造价值”——回红树蟋网友》,对其文章中的观点作出了一点评论。看来,红树蟋网友有点不爽,很快就写出了一篇《三评传统劳动价值论:拒绝吸收借鉴有益的思想成果是没有出路的》,似乎对其提出批评就是“拒绝吸收借鉴有益的思想成果”。而在笔者一再要求其对本人的评论作出回应后,今天终于见到了其《四评传统劳动价值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理论误区——兼答水生网友》一文。说实话,这篇《四评》让笔者大失所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在拙文中曾经说过,“由于资本生来具有的谋取最大收益的本性,一些人就总是念念不忘批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总想能找出资本也可以‘创造价值’的理论依据,从而为‘以资为本’和‘按资分配’进行辩护。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确是为了对劳动价值论有所发展和创新而加以研究,也许红树蟋网友就属于此列。”而红树蟋网友的《四评》表明,他其实是一个“先有结论后找根据”的所谓政治经济学“业余研究者”,这恰恰并非如我所料。此说有何依据?请看:  

   

    我在网文中已经明确表明了,双方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生产资料是否能够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是否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认为生产资料能够创造价值的论者,其实只要找到一个没有“劳动”介入,仅凭生产资料自已就可以创造“价值”的案例就可以了。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去寻找这样的案例,却总是在寻找一些似是而非的仍有“劳动”介入的案例来证明“劳动”并非是唯一的源泉。红树蟋网友所提出的“对两块不同土质的土地付出等量劳动却收获不同结果”的案例就是如此。  

   

    其实,我在文章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其《一评》中的错误之处,可惜红树蟋网友却总也无法理解。如果说两块“不同土质的土地”——即便是所谓的“处女地”,在人类付出“等量”劳动之后之所以得出不等量的结果,稍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就是因为其“土质不同”。而“土质不同”实际上就表明了这是两块“不同质量”的土地,也就是说,这是两块不同的“生产资料”。正因为如此,笔者才在文中说:在这样的基础上投入“等量”劳动理所当然要收获“不等量”的产品。当然,在“不等量”产品的“价值”中,其差值实际上就是因为从不同的生产资料中转移出来的“价值”量不同。而红树蟋网友可能对“等量”只有“数量”概念,却没有“质量”概念,因而闹出如此笑话。否则,红树蟋网友何不再仔细想想,找出一个“资本”(生产资料)不需“劳动”介入而“创造价值”的案例来?

   

由此,笔者想到,如红树蟋等网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持怀疑或反对态度的论者,究竟为什么会一再地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我以为,这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为了推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披上了学术讨论的外衣,其目的就是为实现“以资为本”和“按资分配”制造理论和实践依据。我以为,出现这种情况的背景有二:

   

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早就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只是在对商品进行深入剖析后就“剩余价值”问题作出了创新和发展。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剩余价值论”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所以才在一百多年来一直遭到资产阶级的学者的不断攻击,但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被驳倒。即便是在西方国家的学者,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剥削”的存在,只是采用各种方法为这种“剥削”制造合法和合理的依据而已。即便是中国的一些自不量力的所谓主流学者,至今也没有一个能指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不符合资本主义现实的真正具有说服力的依据。

   

二是,在提出“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说法以后,显然,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是,如何合情合理地对包括资本和劳动在内的的各种要素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然而,至今为止,国家仍然没有能对此提出一个明确的分配政策。而作为“资本”的代表者则十分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在宪法中依然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国家中,如果不批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提出“资本”或“生产资料”也能创造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就难以实现真正的“以资为本”和“按资分配”。所以,一场针对劳动价值论进行的“围剿”持续至今仍无法平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批“先有结论后找根据”的理论研究者也就难免了。

   

然而,在中国要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批判,尤其是要“先有结论后找根据”,如果举不出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和事例,将会产生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主要原因是:

   

首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本来就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后提出来的,已经为大量的社会实践所证明,也已经受了众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质疑和批判,其基本原理仍未能被驳倒。否则,现在的批判者岂非轻而易举就可以照此举出许多理论和实践的事例来进行批评和反驳?

   

其次,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的社会现实又为此提供了许多新的现实案例,让中国的许多普通民众特别是广大雇佣劳动者,面对许许多多的“血汗工厂”的现实,对“资本”通过各种手段对“劳动”所进行的各种剥削感同身受,有着数不清的实际案例。

   

再次,由于中国社会中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都曾经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育,那些由少数知识精英提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说往往缺乏说服力,经不起人们的质疑。

   

正因为如此,少数知识精英的那种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和批判,其后果反而适得其反。这种“先有结论后找根据”式的围剿和批判更加引起人们特别是劳动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注、学习和思考,从而也更加激起人民对“以资为本”和“按资分配”的不满和反感。这一点也许是包括红树蟋等网友在内所始料不及的。

   

   

                                               2008年8月15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