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献给毛泽东时代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祝他们新年快乐!

火烧 2011-01-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53
文章致敬毛泽东时代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回顾北大荒垦荒者人拉犁的艰辛与伟大,传递新年祝福,弘扬奋斗精神与团结拼搏的传统。

谨以此帖献给毛泽东时代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祝他们新年快乐!并祝版主与网友们新年快乐!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是一个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精神史无前例奋发向上的年代,是一个万众一心开创未来的年代,是一个让我们这些参与者无比自豪永远难以忘怀的年代。

你知道当年的劳动者是怎样劳动的吗?你知道小岗村在人民公社时期吃的23年的返销粮是从哪里来的吗?下面这篇当年北大荒垦荒者的回忆也许能够让你了解当年他们的欢乐与艰辛与伟大。

让那些把当年的这些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称为“懒汉”的人羞愧!让小岗村那些真正的懒汉在他们面前无地自容吧!在新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祝他们新年快乐!并祝版主与网友们新年快乐!


附:垦荒生涯40年(1)——人拉犁的故事(来源:荒友网论坛 难忘岁月 )

七连李世虬

提起这个话题,大家也许会觉得那是老生常谈了,因为人拉犁是进军北大荒时的经典故事之一,在文艺作品和影视剧中常常提到。但是究竟人拉犁艰苦在哪里,却没有详细的描述。现在我作为一个亲历者,给知青朋友们讲一讲鲜为人知的人拉犁的具体情况。

东北流传着“四大累”的说法,“拉大犁”被列为四大累之一。我们青年突击队成立之初领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人拉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初次领教了什么叫苦、什么叫累。

在北大荒博物馆里,展出了一张人拉犁的照片,上面有五六个人(从戴的大盖帽看,应该是58年的转业官兵)拉着一台木犁杖。其实那个犁和我们拉的犁根本是两回事。那个犁是起垄用的,阻力不太大。而我们拉的犁是翻地用的双轮单铧犁,犁铧宽50公分,左侧有一直立的犁刀,用于切开地面,犁铧紧跟着把土翻转180度。这种犁阻力非常大,要用6头牛才能拉动。

4月初,当大地化冻达到15公分左右时,就可以翻地了。由于三队是种水稻的,用拖拉机翻水田容易陷车,因此大部分水田要靠牛拉犁来翻。但是连队的牛不够用,为了抢农时,就得靠人拉犁。在转业官兵来到之前,劳改就是用人拉犁来翻地的。种旱田的连队一般用不着人拉犁,一台拖拉机翻地一天,够全队齐上阵干半个月的。因此,人拉犁几乎成了水稻队的专利。那单铧犁前面有个铁环,中间栓两根乒乓球那么粗的麻绳,每根麻绳上面栓12个绳套,拉犁时就把绳套套在肩上,一台犁24个人拉。

水田地块很小,中间是干的,但田埂四周有积水,土是稀的。第一天试犁,大家都是穿着高腰水鞋去的,谁知刚踩到田埂边的稀泥里,水鞋就拔不出来了。于是只好马上回去换运动鞋。穿了运动鞋倒是轻快了,也能拔出脚来了,但是一踩下去就满脚是泥,棉裤从膝盖往下也全是稀泥。北大荒的4月,天气还非常冷。泥水夹着冰茬,温度接近零度。双脚被冻得钻心的疼。因为大犁阻力太大,拉犁就像拔河,每往前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体力,拉上一个来回,浑身发热,脚也不冷了,棉袄棉裤都被汗水浸透。一开始拉犁不会用劲,后来发现那大绳是斜坡向上的,因此必须按个子高矮排列,大个子在前,小个子在后,这样拉起来大绳是直的,就不会分散力量。另外,起步很重要,因为起步时阻力最大,必须一齐用劲。但我们不会喊号子,于是只好把劳改请来教我们,大家跟着他边喊号子边拉,起步整齐,用劲一致,果然轻快许多。于是田间此起彼落地响起了嘹亮的号子声。“拉起来呀!拽起来呀!一齐使劲!往前走呀!”沉睡的荒原被唤醒,好不热闹!

当时其他排平均一台犁一天可翻5-6亩地,劳改最高一天翻10亩地。当时我们很不服气。我们是解放军,怎么能输给劳改?一定要超过他们。说实在的,这个记录是挺难破的,于是破记录的任务就落到了青年突击队身上。要想破记录,一要拼时间,二要拼体力。拼时间:我们天不亮就起床,天刚亮就开始干,三顿饭送到地头;拼体力:别的犁24个人拉,拉三圈休息20分钟,我们将24个人分成4组,3个组(18个人)拉,一个组休息,这样歇人不歇马,每拉4圈就比别人多出一圈。最后,记录被一破再破:11亩、12亩、14亩,最终达到16.5亩(一垧一)。这个记录被定格在北大荒的开垦史上,以后再没有人破过。

要说当时的劳动强度有多大,举几个例子就可说明:(1)半斤面一个的大碗那么大的馒头,每顿要吃4个,挣32元的士兵,每个月的工资不够吃的!(2)一双新的运动鞋,一个星期就掉了底。(3)在接近零度的气温下,大家都穿着单衣单裤,还累得汗流浃背。

青年突击队破人拉犁记录的事被迅速传开,农垦报、中国农垦、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的记者纷纷来到三队,采访我们的事迹,各大报刊争相报道。中国农垦在1958年第5期的封四上刊登了一张我们拉大犁的相片,那可是货真价实的18人拉的双轮单铧犁。(可惜这张珍贵的相片一直没有找到,也没有在北大荒博物馆展出。)
850农场6分场3队的青年突击队从此名声大震,成了全垦区学习的榜样。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耀眼的光环后面,突击队员们付出了怎样的辛劳!

谨以此帖献给毛泽东时代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祝他们新年快乐!并祝版主与网友们新年快乐!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是一个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精神史无前例奋发向上的年代,是一个万众一心开创未来的年代,是一个让我们这些参与者无比自豪永远难以忘怀的年代。

前篇我们看了一个当年进军北大荒的垦荒网友“人拉犁”的感人故事。当年,不但农业要垦荒,工业同样需要垦荒。毛泽东时代的工人阶级,面对一穷二白的条件,他们不畏艰辛,白手起家,战荒原,斗漠风,抗严寒,耐酷暑,舍小家,为大家,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从无到有创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尽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作出了无私奉献。

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艰苦创业与无私奉献,中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可以说,毛泽东时代的工人阶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工人阶级队伍。他们为社会主义中国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下面推荐的这篇仅是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女钻工的回忆,她们的条件比起铁人王进喜们来说已经好多了。但是,从这篇回忆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得那个时代普通劳动者的艰辛与风采。

让那些把当年这些社会主义建设者们诬为“懒汉”的人出乖露丑吧!让那些砸他们铁饭碗的宵小们在他们面前心虚胆悬吧!在新年之际,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祝他们新年快乐!并祝版主与网友们新年快乐!




艰苦的岁月,美好的回忆----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奋斗过的女钻工

(一水 田建华) 发布时间:2009-09-11 新闻来源:山西省地质勘查局


在建国60年到来之际,盘点共和国地质工作取得的不凡成就,回忆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30多年经历,不禁浮想联翩。上世纪地质队的女钻探工人,就如同新中国的第一代女飞行员、女火车司机一样,是在一个特殊时期产生的特殊事物,当年艰苦的工作生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七十年代要找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很艰难的。1973年7月我高中毕业后在小井峪彭村小学临时代课,1974年底得知地质部门是特殊行业,可以招收子女参加地质工作的消息后,高兴得我几天都没有睡意。1975年2月25日是我们报到的第一天,我早早来到单位,心想我一定要珍惜这次工作机会,好好干,做出一番成绩。这批招收女工27名,平均年龄18岁,纯洁可爱,天真活泼,爱说爱唱,队上派张福贵师傅组织我们在一起学习了两个月,那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去野外生产第一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有一天学习完后,由我执笔写了一张大红纸决心书贴到了食堂大门口,向队领导请战,要求组建“三八”女子钻机,当红色女钻工。我们的申请得到了领导的批准,很快脚踏式500米钻机、柴油机、钻塔等设备以及施工地点、技术顾问选定。1975年5月23日,这天阳光灿烂,姑娘们头戴安全帽,身穿地质服、携带行李,分别坐上拉黄土的四辆解放牌大卡车,从队部出发了。我们没有牢骚、没有泪水,只有一路朗朗的笑声,伴随着大家来到了汾阳县康宁堡村第一个施工孔位。施工开始后,所有的浪漫成份被一扫而光,抬钻杆、插垫叉、抡大锤、上钻塔、倒夜班,单调、枯燥,做梦也没有想到,当一名女钻工会是那样累、那样苦,每天面对的是铁塔,住的是破房,满身的泥浆,繁重的劳动,姑娘们的歌声少了,蹦蹦跳跳的劲头小了,有的姑娘开始想家了,晚上偷偷流泪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适应,姑娘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每天安排一小时学习、唱歌,由各班组织大家学习业务、自编自演节目,半个月出一期简报和墙报,自己编写、刻印,反映钻机生产和姑娘们的先进事迹等。有一次队部召开职工大会,我们钻机全体女工从汾阳坐上大卡车回队演出近两个小时,大家不怕献丑,不怕别人笑话,很认真地演了一个又一个自编的节目,如“我是水泵管理员,左右拉杆在运转,天天维护保清洁,钻进旋转离不了……”演出结束后,大家坐上大卡车又返回了汾阳钻机,晚上12点又出现在交接班的现场。

1975年5月至1980年2月,五年的奋战中,先后在汾阳、介休、文水、交城、清徐等地施工,姑娘们参加工作就直接到钻机,没有工作经验,没有钻探技术,只有为地质事业献身的满腔热情和工作热情。“三八”钻机的姑娘们吃苦精神特别强,经过几年磨练,锻炼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坚强集体。年年保质、保量、安全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五年的时间里我所带的“三八”钻机没有发生过任何人身伤亡事故。由于工作成绩显著,上级还奖励我们收音机,在那时这是很先进的电器设备。我们“三八”钻机是在局、队表现很突出的一个先进集体,多次受到局和队的表彰。五年的野外生活中,飞舞着我们的青春和理想,激情和汗水……

七十年代,职工们一年四季不停产,冬天也不收队,五年当中,我们女钻机就有三年赶上大年初一搬家,中国传统的节日,每个家庭都在团圆喜庆,可这些姑娘们还坐在村口街上找房子、建食堂,哪有时间穿新衣服啊。大年初二清晨就去现场修路,修机场,人拉肩扛抬机器安钻塔,姑娘们都有一股非常敬业的精神,非常团结,你追我赶,每人只要有十分劲就不用九分,创下不到三天就把23.5米的钻塔安装成功。那都是姑娘们手拿扳手、身背工具包、爬高爬低,用螺丝把塔腿、塔梁一节一节连接在一起的。姑娘们的心里有一股劲,各方面的工作都不比男钻工差,抬机台木,扛钻杆,现在的姑娘们可想象不到过去姑娘们的“傻劲”,怎么能爬上那么高的钻塔去抬那么重的东西。那个年代,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一年五十二个星期都在野外生产岗位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姑娘们连续五个春节在一起包饺子,搞联欢,忙碌在工地上。
初到钻机自己是一名女钻工,3个月后担任班长,半年后担任机长,1977年5月份担任钻机指导员。我当时是怕干不好,但是自己暗下决心,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特别用心,每天跑机场,多找钻探书看,细心了解孔内情况,向老师傅请教,总结经验。那时我基本上每天跟班十六个小时工作,要想管理好机台,让姑娘们听从指挥,就必须自己先干在前头,要以身作则肯吃苦,身教重于言教,这样和你一样大的姑娘们才服气。劳动布工作服就是我最喜爱的服装,天天穿着它,有一次我去队部开会,换了一件蓝色的卡上衣,排队买饭时姑娘们在后面说,那是谁呀,是不是新来的同志,当我一扭头时,大家会心地笑了。五年里自己回忆穿了九套工作服,现在还有30年前穿过的一套发了白的工作服没舍得扔去。

记得1976年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介休朱家堡村施工,大风把塔衣刮破了,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正赶上孔内出现了事故,我三天三夜没有离开机场,同志们让我回去休息,分队领导秦诚也劝我,可我就是不肯回去,而是越干越有劲。一趟趟的上下钻,就是不知道累,一直等事故处理完后才回去休息。现在想起当时的健康体质自己都羡慕,那就是年轻人啊。

我们搞钻探的干的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活,有学不尽的技术,地层不一样,孔内的情况也不一样,钻进速度、声音也不一样,几年的钻机生活,可以说是让我刻骨铭心,一生难忘,直到今天想起钻机上的苦和乐,好像回到了昨天,姑娘们的劲头、笑声就浮在眼前。姑娘们凭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忠实的实现着自己的诺言。

野外工作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每到一个新工地,住的都是老乡闲置的破房子,纸糊的窗户,四面透风。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地上的土厚得浸过脚面。有的房子还存放着给老人准备的棺材,有的房子里面还有蛇,那条蜷缩在纸箱里又粗又黄的大蛇,给我留下的记忆太深了。

那是1977年的夏天,我们搬往清徐县西怀远村,村主任领我们来到了一个老乡家,房子宽敞干净,玻璃又亮堂,这么好的房子还是头一次遇见,我们好一阵子感激这位老大娘,姑娘们高兴得搬进了新家。有一天中午,天气非常炎热,我去给下夜班正在睡觉的姑娘们送饭,进了门就听见炕上靠窗户边上一个纸箱里哗哗作响,我想也许是老鼠作怪,得让她们放些老鼠药。我喊醒大家,姑娘们趴在土炕上开始吃饭,纸箱里依旧不停地响,我走过去一看,头发都竖了起来,一条大蛇盘在纸箱中间正冲着我上下摇晃着脑袋。我急着喊了一声“蛇!”,姑娘们本能的扔下手中的饭碗,外衣也顾不上穿,跳下床光着脚跑到了院子里。后来才得知老大娘的儿子一个月前死在这间房子里,在我们去之前,一直锁着没人住。

在野外施工当中,一般机场离住址很远,上下班需要走一个多小时,本是坑洼不平的道路,在雨水中越发变得泥泞不堪,不便行走。路的两旁都是庄稼地,地里还有土山包式的坟墓。尤其是晚上姑娘们上下班,确实是有些害怕。
1977年的秋天,在清徐县东于村施工时,村里有一个小伙子在准备结婚的头一天晚上,不幸被电触死后就埋在了去往工地的路边。这条路是姑娘们上下班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在上夜班的路上,每当她们走到这里,就手挽手给自己壮着胆子往工地去。有一天的晚上,一位班长在此不慎摔了一跤,第二天就吓病了,我把他送到清徐县医院住院治疗,医院诊断为臆病……。

野外的艰苦环境,磨练了姑娘们的胆量和意志,十几岁的姑娘们在野外摸爬滚打,每次钻机搬迁安装,靠姑娘们的双手拆卸安装,十几辆大卡车的装卸靠姑娘们搬上搬下。现在的女孩子们不会相信女孩子们不仅干这么重的活,还要爬在23.5米的钻塔上面操作,对于当年“三八”钻机的姑娘们爬上爬下是家常便饭。夏季蚊虫叮咬,冬季寒风刺骨,因为我们所打的钻孔,大多数是第四纪泥浆孔,工作时常是一身一脸的泥浆,没有一个人叫过一声苦。我深深感受到地质队流行的一句顺口溜“远看像个逃荒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原来是个打钻的。”这也是人们对地质艰难工作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

记得一个秋天在汾阳县杨家庄打井,打到100多米时,钻杆掉到了孔内,需用反丝钻杆处理,这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我和一位班长来到汾阳县罗城215队求助,他们积极想办法帮助我们寻找,听说古交山上分队有,我们就连夜赶到古交山。车上不去怎么办,第二天一早,我们以树枝为拐杖,肩扛钻杆,不顾汗水浸透了衣服和汗珠流到了眼睛,一根一根往下扛,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100米反丝钻杆装在了大卡车上,这时才松了一口气,我们赶快拉回到汾阳钻机,掉在孔内的钻杆很快就捞了上来。

1976年的一天,从天津来的大姨到汾阳钻机上看我,艰苦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爬高爬低的危险动作,可把大姨心疼坏了,回到家后,就让母亲给我调换工作。母亲在商业部门工作,认识的人较多,很快就找了一个稳定舒适的工作让我办理调动手续,我悄悄地写信给母亲说:“我在钻机挺好的,大家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大家。”随后又有两次转变一生的机会擦肩而过。1976年队上给了钻机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我是机长,是高中生,应是首选,这时分队长找我谈话,钻机需要你,你还是当你的机长吧,我说:“行”,这个指标就让另外一个姑娘离开钻机上学去了。

1978年的秋天,在清徐县圪台头村施工时,钻机上添了三位姑娘,是插队生,她们真没想到这里的工作比插队还要艰苦。她们给我带来了消息,这时从队上也传来了消息,局里要调我去工作,当时我心里又高兴又矛盾,最后自己暗下决心,我要和大家在一起,不能走,不能分散了姑娘们的心,我也习惯了野外的生活,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自己没有去问,没有去找,只是默默地带领姑娘们坚持在野外钻机的工作岗位上。这件事埋在我心里二十九年了一直也没有问过领导,就在今年春节去看望老领导时说起此事,他们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说队上需要你就没让你去……。

正因为自己把钻机当成了家,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1978年的10月份,省里组织先进、劳模630人去大庆参观学习,队上仅我一人去地质局报到参加了这次活动,大庆的美好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怀念。那里没有高楼大厦,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地是那么净,草是那么绿,当时用的就是天然气,又干净,又环保,我们参观了王进喜钻机和纪念馆,看到了王进喜穿过的大衣,用过的物品。当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向王进喜学习,苦干、实干、拼命干。钻机生涯收获受益匪浅。就拿钻机的隆隆转动声,听起来就舒心,感觉不到是噪音。直到现在,白天、晚上不管周围环境有多乱,家里的电视声音有多嘈杂,该睡很快就能入睡,反而夜深人静,却一时睡不着。

我常常怀念在钻机上的那些岁月,那段经历,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赶走了姑娘们的娇气,锻炼了我们的意志,酸甜苦辣使我们懂得了生活和工作真谛。有了那段经历,干什么工作都不觉得苦,时时刻刻都感到很知足。有了那段经历,我更加坚强,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