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萧瑟秋风今又是

火烧 2010-08-27 00:00:00 文艺新生 1083
文章围绕《建国大业》中关于工商业政策的台词展开,结合毛泽东相关指示,分析影片中领导层对经济问题的讨论,揭示历史背景与现实逻辑,强调政策执行与思想引导的重要性。

萧瑟秋风今又是

 

 

 

又将进入九月,主旋律历史题材影片《建国大业》首映至今已快一年,早就有一些商榷之处想一吐为畅;近日再观该片,一为重思,二为纪念,三也为写下此小文。  

《建国大业》里面有这样一组台词:(背景:1949年某月某日,毛泽东在一座解放了的县城里买香烟,但没有买到,因为店铺都关门了)  

对此,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的成员聚在一起谈论:  

毛泽东:要把人家请回来。搞垮了人家,自己又不懂得经营生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这不是砸自己的饭碗吗?  

周恩来:政治协商,协商的对象就是资产阶级政党和民主人士;我们是请人家来共同执政的,不是来消灭人家的。  

朱德:闹革命,我们天下第一,搞经济我们可比不了他们。  

刘少奇:现阶段还不能消灭资本家,生产关系的改变不是过家家,不能胡来。  

任弼时:要有自知之明,这些事我们需要从头学起。  

   

为此,我拜读了毛主席的《关于工商业政策》(1948年2月27日),此项指示比上述台词所显示的时间大约早一年以上,在这里特引录几段:“某些地方的党组织违反党中央的工商业政策,造成严重破坏工商业的现象。对于这种错误,必须迅速加以纠正。这些地方的党委,在纠正这种错误的时候,必须从领导方针和领导方法两方面认真地进行检查”;“应当预先防止将农村中斗争地主富农、消灭封建势力的办法错误地应用于城市,将消灭地主富农的封建剥削和保护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严格地加以区别,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正确方针同片面的、狭隘的、实际上破坏工商业的、损害人民革命事业的所谓拥护工人福利的救济方针严格地加以区别。应当向工会同志和工人群众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决不可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记了工人阶级的远大利益。应当引导工人和资本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共同组织生产管理委员会。各中央局、分局应当明确提出此一问题,加以分析检查,定出正确方针,并分别发布党内指示和政府法令”;“方针决定了,指示发出了,中央局、分局必须同区党委、地委或自己派出的工作团,以电报、电话、车骑通讯、口头谈话等方法密切联系,并且利用报纸做为自己组织和领导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工具。必须随时掌握工作进程,交流经验,纠正错误,不要等数月、半年以至一年后,才开总结会,算总账,总的纠正”;“具体说来,在战争、整党、土地改革、工商业和镇压反革命五个政策问题中,任何一个问题犯了原则的错误,不加改正,我们就会失败”。——鉴此,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共产党的工商业政策是很明确的,提出也是很早很及时的;按照共产党广大干部(就总体而言)的执行能力,工人群众的觉悟,是不可能出现连一家店都找不到的如此糟糕的情况(局面)的;退一步说,即使真是如此,那么,中共五大常委的话就显得离奇了。为什么说“离奇了”?因为毛泽东是代表党发的指示,其他四个常委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们(包括毛泽东)不会说出影片台词一样的话来。当然,说一些批评下级干部执行党的指示不力的话,是合符情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他们所说的话好像是即兴发言,头脑里毫无一年多前发过的指示的意思,反倒让我听出了一些似曾相识的意思。“共产党搞革命打仗一百分,搞经济零分”谁说的?耳熟不?看,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多有自知之明,自己都承认了:共产党想要执好政,没有资产阶级政党不行;工人要吃饭,没有资本家不行。正因为毛泽东“不懂经济”,建国后“搞穷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依靠资本家就势在必行了。多严密的逻辑啊!读一读《关于工商业政策》,却让我们了解了真实的毛泽东,他始终是把工人放在资本家前面的,“死了张屠夫,不吃带毛猪”,哪有不依靠工人阶级而依靠资产阶级的道理?《建国大业》的编导们有意无意地疏忽了。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毛泽东断言:长江以北,从此再无大战了。为此,影片的编导设置了中共领袖们豪饮高歌的场景。这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呢?看不明白。当时,毛泽东们的头脑清醒不清醒,直接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因为蒋介石匪帮还统治着大西北、大西南、广东广西,这个概念就是大半个中国。人民解放军虽已饮马长江,但还未打过长江去,南京总统府顶上的青天白日旗还在飘着,因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怎么会高兴得如此失态,彷佛如绿林好汉一般了呢?毛泽东不善饮酒,任弼时长期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建国初始就病逝于此病),又怎么会大碗地喝酒呢?而且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在1948年12月30日就为新华社写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1949年新年献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中山先生留给国民党人的话,更何况毛泽东者。所以,给中共领袖们以豪饮高歌醉成一团的形象,影片的编导显然是不明智的,虚构只适用于整个故事,其中的细节绝不能虚假,虚假了就违反了真实的原则,所以作品就失去其真正的艺术价值了。  

较之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革命胜利前夜的豪饮高歌,一派陶醉的气象,蒋介石反倒头脑冷静了,虽然很是垂头丧气,但他仍清晰地认识到国民党已经腐败透顶了,所以,“反,亡党;不反,亡国”——蒋介石这样对太子蒋经国说,又像是自言自语,也像是对空气说。因此,这样的对比,实在令人费解。  

再者,影片忽视了绝不该忽视的方面,那就是毛泽东一贯所依靠的工人农民,广义而言就是人民;而一旦忽视了他们,就等于是无视中国革命的史实,使中国革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到底,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跟内外敌人斗争,斗争的主体(主动力)毫无疑问是革命的人民,不是吗?子弟兵绝大多数也不都来自工农阶级么?哪一次战役中支前的人数不超过直接参战人数的?(平津战役是极少有的例外,但也有支前的群众队伍),离开了人民,就等于鱼儿离开了水,还侈谈什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与孙中山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认为“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后者只是说“扶助农工”,所以国民党的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共产党的胜利当是历史的必然,共产党的胜利也就是人民的胜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开国元勋陈毅就对人民群众的支援前线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上升到了决定战役胜负的高度。但就是这一点,影片的编导却“双目失明”,看不到,倒把摄像机对准了资产阶级政党、民主人士一个劲地猛拍,还借用中共领袖的话(台词)来竭力强调辩护;这倘不算全错,也至少错了七、八成了。唐国强同志也曾谈了他对此问题的看法,以为影片过分强调了“统战”,忽视了人民的作用。我并非反对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他民主党派议政参政,而只是针对影片片面的侧重点而言。这样的“主旋律”,其实尚不够“主”,或者甚至说不是“主”。  

草民不善影评,此文也非“影评”,村野老朽的一孔之见而已。凭着对共产党毛主席的特殊情感,说一说《建国大业》的观后感,也属言论自由的范畴吧。  

萧瑟秋风今又是,年年九月不相似,今年的盛世电影界还有什么新的主旋律影片推出,不得而知,我的希望却是比较大的,而编导们的肩上之担也并不轻松,把最真实的历史介绍给我们,这应是一种责任吧。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换了人间!

   2010.8.26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