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挑豆草
——少年记事
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的大
厚厚的雪比我们家过道的门槛还高
奶奶早晨起来做饭时
才发现家里已经没有一根草
低矮的四合院仿佛
一下子也被冻饿得缩成一个小团
中午,锅屋前摆着一挑豆草
是二姑家的志友大哥
从十几里路的马墩家里挑来的
豆草上,大哥的身上都落满了雪
我还清楚地记得
他放下豆草时脸上汗水和着的笑
大哥挑来的豆草全是新的
黄灿灿的颜色,在庄稼人眼里
豆草一直比稻草玉米杆麦秸贵重的多
所以在我们那里总是将它们堆成堆
作为冬季牛的最佳饲料
很少有人家把它们当作柴火烧
豆草易燃,奶奶把它们放进炉膛
立即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好像在举行集体大合唱
火舌伸的很长很长
就如同我们的一只只饥饿的舌头
不时舔着锅边散发出的饭香
大哥个子高高的,脸稍微嫌长
现在,我算来算去
他当时顶多也只有十五六岁
那么长的路,坑坑洼洼,肆虐的风雪
再加上肩上七八十斤重的东西
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我们家的呢
附:
关于诗的断想之二十
(一)
一首诗在想象中起飞
也在想象中降落
它就像一只风筝
无论飞到哪儿
都被一根线紧紧牵着
(二)
一首诗的写作
最关键处就在结尾
因为一首诗的味
几乎全部聚集在那里
(三)
想象和议论在诗中
都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但是它们不能脱离一首诗的整体
而自行其道
(四)
没有对所写对象的
透彻理解
想象的翅膀也难以展开
展开了也飞不远
(五)
对所写对象
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
观察思考学习理解
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感悟
(六)
不知道诗是怎么写得
却去评论别人的诗
必然是人云亦云
不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七)
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是对想象内容的丰富
对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是使诗句灵动鲜活的重要途径
(八)
写诗人如果
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
对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
那些闪亮的细节形象
就会视而不见
(九)
你心里如果
没有一根总揽全诗的红线
再多再好的意象
也无法串起来
即使你把它们勉强凑到一起
也是杂乱无章
甚至是不知所云的
(十)
灵感的降临
犹如被一颗子弹击中
那依依不散的痛感
就是诗的泉眼
(十一)
一首好诗
读起来首先给人一种整体感
就像看一个人
缺一个部位都让人感觉不舒服
(十二)
平时多收集一些
与人的各种感觉密切相关的动词
其巧妙的运用
有助于诗句的灵动鲜活
(十三)
那些读起来别扭的诗
往往是硬写出来的
就像把不足月的孩子
从他母亲的子宫里硬拖出来一样
(十四)
那些读起来
非常自然流畅的诗
大多是通过反复
字斟句酌才写出的
(十五)
许多好诗读来
大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为好诗必定源于真情实感
而真情实感必定产生于某种具体的环境
(十六)
充分利用一个个
与整体意象有关的实物
加以大胆的想象
并利用这些想象出来的意象
灵动表达情感
(十七)
质感的语言
必须是为了更充分表达
真情实感的
它们不能离开诗真情实感这根红线
来谈什么质感
(十八)
所谓意象
是意与形象的契合
它多来自大自然,社会生活中
也来自对诗意的形象思维
来自与所写对象有关的实物
以及对这些实物的想象
(十九)
尽量减少叙述
除非是非要不可的
即便是叙述
也必须用形象来叙述
(二十)
诗的内涵
就像食品的营养一样
深藏在食品里面
它来源于作者自身的修养
是作者靠自身修养
自然孕育出来的
它不同于诗带给人的外在的
色彩形状甚至味道
(二十一)
诗对散文美的要求
不仅是形式上的
更应该是内容上
只有这样
诗才能更有效地深入
普通人的生活
写出值得
普通人品味的诗歌来
(二十二)
诗人与诗人间
比较的是味道的不同
而不是比较
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二十三)
所谓的高人
就是想事情比别人深一层
写诗也是这样
只有再深想一步便能高人一筹
(二十四)
真正地爱她
就是真正地拥有她
当你心中充满爱
你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