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杂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目 录
生态研究
生态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
【法】迈克尔·洛威(作者:巴黎科学研究国家中心社会学研究主任)
摘要: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基于生态理性、民主控制、社会平等以及使用价值高于交换价值的社会。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实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民主的经济计划,使投资与生产的目标由社会来制定;在整个生产领域改用全新的技术体系。一句话,这是一次革命性的社会与经济转变。革命不是历史的火车头,而是人类对火车的紧急刹车,在它跌入深渊之前。
特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地方、民间的视域
“尚趣”的中国现代书法
欧阳江河(作者:诗人)
摘要:中国小传统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市民百姓都有一定艺术修养。中国古代书法往往反映时代的精神,晋朝尚韵,唐朝尚法,宋朝尚意。由于多种书法资源的滋养,中国现代书法呈现尚趣的风格。现代书法既是创作方式,又是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体验消费时代精神、体验无限创造力的方式。书法市场是把双刃剑,过于市场化,书法的道和禅宗的意义将会瓦解。随着零书写时代的到来,人类从不会写字到拥有丰富的书法艺术的过程也将结束。
小传统、地方文化与中国人的特性
田 松(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摘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来源、有“根”的人。我们需要儒、释、道等大传统,但更应重视与我们血肉相连的地方的、生活的小传统。小传统与每个个体的生存环境、生活体验直接相关,对小传统的了解,也是个人的一种寻根。在地方传统尚存的地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帮助他们现代化,而是要守住他们的传统。在中国,对小传统破坏最严重的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对传统的认同得从娃娃抓起,中小学课本应该加入乡土文化必修课。
文化生态与文化环保
张小军(作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摘要:文化认知指导着人的行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进而带来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文化全球化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西方化引导着中国的现代化。在不断对自己的过度“文化革命”和对西方的过度“文化屈服”之中,中国文化丧失了灵魂,带着误解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中国、中国人向着消费主义、商业化和物化一边倒,生态危机严峻,社会问题迭生。面对精神家园的沦陷,人们漠然,甚至心安理得,这是真正的文化生态危机。树立文化自觉,加强文化环保意识,应成为未来中国的重要关节。
市民社会与日常生活传统礼仪的传承
许纪霖(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摘要:文化是一个“魂”,“魂”一定要依附于某一个“体”上,这个“体”就是社会。社会的衰落会使文化成为一个孤魂,只能在观念的形态里飘荡,无法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恰恰在中国,只有市民没有市民社会,最缺乏公共生活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节日的文化礼仪。学院化、精英化之下,小传统的衣钵传人士绅离社会渐趋遥远,观念有余,身体力行难为。广大乡村的中、小学教师等基层知识分子,在社区重建、社会重建、小传统传承中,能否扮演重要角色,社会期待着。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继承日常人伦,弘扬普世价值
徐友渔(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摘要:1949年后,中国传统中断。“文革”代价巨大、教训深重,我们渐渐把道德往人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我们面临的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中国必须现代化,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并不能提供,试图证明现代化价值能够在儒家文化中印证的努力几乎都失败了。传统文化有关日常人伦的部分,是有活力的,可以被继承,因为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高水平地表达了普世价值。而传统文化中的道统,是为皇权、专制服务的,若恢复道统,不是一件好事。
语言安全与汉语的魅力
孔庆东(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摘要:是什么东西把中国这么大的地方统一了起来,是汉语。中华文明一脉相传至今,奥秘在于汉语的优势。在当前语言交流中汉语不占优势,互联网信息大多是英文且是源自英美人之手。文明之间最后的决战不是以战争而是以文化的形式来表现,而文化的核心是语言,最后的冲突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冲突,这是既值得我们警惕又可以充满自信的一个问题。汉语是充满魅力的语言。汉语承载了最多的人类文明史,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与之相比;从语音上说,汉字、汉语是世界上一种最完备的语音体系;汉语的语法是相当独特的;汉字避免了拼音文字的缺陷。
从基层重建中国多元文化时空观
韩毓海(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摘要: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是文化认同的基础。随着五四以来西方时空观的进入,先进、落后的时间概念,内陆、海洋的空间概念,使得中国原本多样性的文化生态被单一性压倒。传统的、乡村的、西部的、民族的、百姓的文化被看成是愚昧的、低俗的、落后的,现代的、城市的、西方的、美国的文化被看成是高级的、优雅的、先进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能力,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团结程度。根植基层、民间、百姓,重建自主的中国式的时空观念,重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多元文化,是中华复兴、国人安康的重头。
大和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融合
王新生(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摘要:大和民族传统文化是日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神道万物有灵论的影响下,神社祭祀依然保持着“静、净”传统;日本现代都市人主张住在郊区的传统二层木质住宅中,这些木屋足以防震,但地震引起的煤气爆炸、电线短路可能引发火灾;与中国不同,日本的现代建筑、庭园艺术保留了非对称美;和服的创造与日本海洋性气候有关,今天的“浴衣”是和服的改良;当今很多日本都市人在工作之余学习茶道,茶道包含艺术、禅宗和哲学,成为人们调节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平衡点。
将现代经营理念植入中医经络文化
——北京岐伯堂中医康复养生社区服务中心的实践
彭 辉(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西部高级职业培训学院亚健康管理系客座教授)
摘要:作为探索绿色和环保实践的企业案例,作为弘扬中医国粹的行业典范,北京岐伯堂中医康复养生社区服务中心以中医“治未病”为理论,以中医经络为手段,以无药、无创、安全为康复理念,将调理前方案制、调理中技术规范制、调理后效果反馈制、调理问题技术督导会诊制等现代经营理念植入传统中医经络文化之中。岐伯堂没有医疗垃圾,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对人类造成药源性疾病,减少医源性疾病,对许多常见病、慢性病的康复效果良好,扎根社区,连锁经营,走向世界。
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的投机赌博性质
——中国如何自处
王小强(作者: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杂志社综合研究组研究员)
摘要:与物质生产没有直接关联的金钱交易、金融市场、货币经济,实质就是赌博。所谓新经济,甚至今天的世界经济,其性质就是投机赌博。为了“对冲”风险,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人,不得不参加赌博,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在人人都失去理智的时候,理性的选择是变得疯狂。于中国,台湾、西藏、新疆、东海,难办但属局部问题;腐败、贫富分化,可以逐步治理。一旦发生货币形态的金融危机,势必引发诸多矛盾总爆发,中国经受不起。
绿叶前沿
思考原爆:错误如何不再重复?
——长崎笔记之四
张承志(作者:作家)
摘要:长崎、广岛原子弹轰炸过程中的细节,特别是与轰炸同步的、美国进行的科学观察,使人切肤地感到了残忍。它是不容置疑的歧视;是一种冷静的、在血液中潜伏的、白种人的优越。他们不过在平静地进行一次实验,那不言的骄蛮,那计算的施暴,是美国的一个本质。对原爆惨剧的反思,对核武器反人类本质的揭露,对美国使用核武器的追究,只是因为新的原子弹犯罪正在逼近,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在……世界。人类应切记:扩张的民族主义,迷狂的大国崛起,常使人类丧失良知,两手肮脏,犯下重罪。
随笔
读书偶感
朱孝远(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摘要:所谓的美,总是在最没有预料到的时间里出现。当你在不经意间翻开书本时,美开始启动。美的出现,带来了直觉的跳动,知觉的引导,感觉的自明。美的可理解性在于它能自然生成。当美在说话时,时间和空间开始集结,人也因此追问生存的意义。当然,美化并非诗化。诗拉开了人与存在的距离,美却要拉近这种距离。美召唤感情,使事物变得可爱。美聚集起了靠近完美之境的力量。惟有美和丰富到场,世界才可以被称之为文明的。
2008年第7期
编辑手记
这是今年的第七期。改刊半年了,由策论向思想深化,由产业向国家拓展,由新闻事件向中长时段基础问题求索,《绿叶》在变。这得益政治清平、氛围宽松,欣慰诸多学人专家拨冗赐稿。《绿叶》的未来无法言说,可以明了的是,她将循着前人的足迹、汲取世人的睿智、切合当下的难题,辩证摸索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世界意义。
也许是《绿叶》的名字,让陌生的读者以为她是纤细的文本,文学的文字;也许是《绿叶》的历史,让熟稔的读者将她定格在生态文化之论。对于转型下的《绿叶》,旧人在重新相识,新人在渐渐汇拢。前辈王缉思先生,同辈李稻葵先生,同道杨浪先生,曾经的同仁王小东先生,等等,对《绿叶》的新论予以首肯,当中诸先生还亲力相赐大作。诚然,亦有声音示以不同:你的选题,我不认同;你的作者某某,我不以为然;你站在哪一面,左的,右的,还是中立的。言者真诚,所向鲜明,《绿叶》相闻自当深思。
借半年之际,对于作者(包括潜在的)、读者(包括潜在的),《绿叶》确有必要相对清晰地表明其追求:她超越左与右,她追求中国式的思想、中国派的理论,崛起的中国需要她,价值观混乱中的国人需要她。对此,不以为然者、反对者,当然可以一笑而过。
这样的追求,由何而来?直接之因,缘于做《中国与世界观察》、《战略与管理》的所感所悟:一百多年来,尤其是60年来,我们习惯于(其中有些是被迫的)一边倒,即使是思想与理论。近年,在中国经济奇迹、中国崛起以及资源环境遭遇瓶颈和贫富-城乡-地区差距剧烈拉大的大背景下,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世界环境中,国内学人的价值倾向、理论偏好渐次分明起来,其中,多数是自由的、市场的,所谓中右,也有称为西化的、国际的;少数,但明显正在多起来的反自由主义的、反市场的所谓中左,也有称马派、社派、民族主义者;此外,少数崇尚美式自由、宪政民主、私有化者,被称为极右,与之相对,少数推崇人民、平等、国(公)有化者,被称为极左,部分传承西方新马者,被称为新左。
阵营似乎截然对立,逻辑、资源其实内在同一。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市场也罢,国家也罢,从知识到话语,从思想到政策,从逻辑到技术,其实均是近代170年来由西方及受西方影响的日本、俄国流入,均非中国的、中华的、本土的。言行者,心中皆有各自的模板,尽管各自是美国的、苏联的、日本的。问题在于,今天中国知识层、思想层、理论层里接近90%的资源出自西方,且在冷战后、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地出自美国,就像当下正在深刻而全面地改变国人生产生活方式的互联网,80%多的信息资源与几乎百分百的技术资源出自西方,尤其是美国。问题更在于,西方的知识、西方的思想,甚至西方的技术,源于其自古希腊以来一个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是对该时段具体问题的反应。虽然它随着西方的强盛走向世界,但它天然或应该是普世的吗?这是可疑的。
资本主义的,在中国深入了百年以上;社会主义的,在中国实践了60年之久。以夷之长而制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一个半世纪前亡国亡种之际如此地反应,在60年前新中国独立之时如此地主张,既是顺流之舞,也是被迫之举。回溯百年,败于西方船坚炮利——技术(器物)先进、动员组织之强——制度(模式)先进后,中国的士人、中国的理论界,无论国共,无论朝野,几乎清一色朝向西方取经,以西方现代文明取代中国传统文明,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市场经济。对于今天的自由派或国家派,无论是深化改革论还是反思改革论,理论之本实质均出自西方。极端地说,现当代中国的知识界、思想界、理论界乃至实践部门、实践者,几乎是清一色地传西学,讲西话,出西策,做西事,无论市场、计划,无论民营、国营,无论自由、平等,无论宪政、民主,无论现代、后现代,所依学理、见解、方略、模板几乎全盘是西洋的,且越近当下越多美国的。
中国还会这样走下去吗?中国人还会这般思考行事吗?今天,局面已变,中国在崛起,按西方现代之路前行,至少在经济这块,在资源能源环境这块,走不走得通,不止大有可疑,而且已经直接面临:君不见瞬间石油140美元1桶,猪肉20元1斤,住房几万元1平米。中国能现代化?十几亿中国人都能过上现代生活?不如此,又如何?现代物质是表,现代思想是本;物质富裕是大国崛起之基,思想先进是大国崛起之魂。探索寻求支撑中国持续崛起、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中国式思想、中国派理论不是个有无可能的事,它是必须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智者应在其中担当重任。
你们的,我们的,他们的;传统-落后,现代-进步;人-神,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西方的,现代的,二元对立,黑白分明,虽然近年英国、欧洲在探索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也吸引着中国的思考。与这种截然的二分思想、价值大不同,中国两千多年前奠定的思想模式是:政治大一统,天人合一,各民族共处。今日之大陆,外来的与民族的,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相融共处,中国面条、饺子照吃,美式肯德基、麦当劳流行;春节回家团圆,圣诞蜡烛唱诗,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在热,新东方英语门庭若市。拉美、中亚、中东、非洲,多少非西方世界本土与西方的浑然相融而无刀光剑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不仅有着美国的实用主义之表,更有着天下主义的真正普世文化。有人以为传统中国是文化中国,是早熟的文明,且不论是言所指有何意识形态,要者在于这是一种齐而不同、和为贵、天人合一、民本主义,重道、重法的文明制度,是克服物质主义、种族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模式。避免官僚资本主义、超越市场资本主义,不重归计划社会主义,中国的精英,中国的学者、专家、政治家,需要重拾起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倾心倾力传承转化两千五百年中央王朝政治文明,适度借鉴东亚日韩新及中国台湾、香港的现代经验,吸纳西方世界的技术创新,建构起支撑中国最终崛起的中国式思想、中国派理论,从而足以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并立。这就是《绿叶》企盼提供的一个平台。在这条道路上,国内一些学人、专家已经在顽强地摸索前行——潘维、王绍光、王逸舟、甘阳、刘力群、温铁军、李稻葵……
本期出版时,适逢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推出特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地方、民间的视域”,思考之一,全球化时代时空压缩,世界各地的价值、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人生经验日趋同质化,中国人的特性在哪里?思考之二,随着物质日丰,文化成了工业批量生产,休闲成了制度化,现代中国人工作之余的时光应如何渡过?中国传统的节日仪式、中国菜、中国茶、中华中医药、中国画、中国书法、风水、麻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中国元素,这些地方的、乡间的传统,其现实命运以及前景,自当梳理、思索、展望,从中可思得中国崛起的文化沃土、装备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生活兴志与技艺,而不仅仅是由政治中国人转化为物质中国人。
不错,做此特集,确有预设:中国传统的流失,不仅是大道,也是小道,而小道是中国人特性、中国社会特性的基石。此外,也有借鉴之镜——日本。今天的日本,在建筑上,办公场所多为钢筋-玻璃-水泥建筑,民宅多为木质、和式建筑;在卧具上,他们可以西式床一套,和式榻榻米一套;在饮食上,他们西餐、日餐、面包、米饭、牛肉、本地海鱼通吃;在体育上,他们现代足球、传统相扑、野球通玩;在日本的现代俱乐部里,将棋、麻将、弹子球、花道、茶道、书道、剑道合而为一。混合典型城市,东京、大阪;传统典型城市,京都、奈良。所有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节日,原乡情结在这些节日中弥漫。支撑这些的,是发达的民间组织、乡土纪念馆、市民会馆、民俗组织。无法不感叹,日本是惟一现代化的东方国家,传统与现代和睦共存,为何如此?与中国相比,日本的历史没有中断,尽管她曾经惨败,但没有推倒重来,且隔三差五地重来。文化,是一种积累,是一种传承。还有一条,日本的知识分子是保持本土文化的核心,相比之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是西化的推动力;当然,不可忽略的是,日本有个天皇,尽管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中国没有。这种有或无,对于民族的、传统的沿袭意味深长。
参与本次特集的,主要是历史学、人类学、文学、哲学、国际问题学者。作为例外,欧阳江河,一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对中国书法之变及书法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思考,融历史-现代眼光于一体,幽微处闪烁大道。至于孔庆东《语言安全与汉语的魅力》一文,不止是诙谐之说,对于每一个思考何谓中国人的人来说,应有启迪。
张承志,一位思想型的作家,数十年扛着理想之旗,为底层为弱者。他的思索,既是民族的、地方的,又是人类的、世界的。他对日本原爆的大思,深刻地穿透着国别的、历史的、正义的视域。遂,作为崛起势头上的国人值得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