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另类眼光看党的九大的这个纪录片兼庙堂之上的知识分子

火烧 2011-12-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另类视角解析党的九大纪录片,强调工农兵代表比例与毛主席形象,探讨其对党和人民凝聚力的影响,同时反思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口号现象与知识分子角色。

   

另类眼光看党的九大的这个纪录片兼庙堂之上的知识分子  

   

昨天晚上,我看到了《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光辉形象——党的九大纪录片另一个版本(北京电视台69年黑白清晰版)》一文http://w.wyzxsx.com/html/lishi/maoshidai/2011_08/10978.html,及其纪录片的播放。在这个纪录片的整个播放过程中,我为党的这次代表大会空前的工农兵代表成员的比例,并由此而产生的空前的党和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而震撼。也为人民领袖毛主席【与一位女代表(可惜我不知道其姓名)握手,这位看上去来自基层的女代表非常激动,热泪盈眶】和【珍宝岛战场的孙玉国发言后,毛主席特地站起来为之鼓掌】这两个情景而震撼。尤其是前者,在这个纪录片的整个播放过程中,那几乎连续不断的已经形成了节奏的“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就是明证。  

我觉得,倘若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工农兵代表成员在党的历届代表大会中的高比例(这种情况当然也应该表现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上),则何愁党和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不能始终如一?更何愁这次代表大会所说的“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必将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不能成为现实呢?  

然而,震撼之余,我不禁又想到:这次代表大会所说的“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必将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这句话,是不是成了今天的现实呢?它为什么就没有成为今天的现实呢?这难道仅仅是由于走资派的破坏吗?倘若是的话?那么,当初那么多热泪盈眶的不停地喊着“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的人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试想,在一个本应无比严肃的最高级的决策大会上,所有与会的人们几乎连续不断的已经形成了节奏的“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的喊声,是不是已经与这个会议本应的严肃气氛有点不协调了呢?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大会还能够正常进行么?  

所有这些疑问,不禁使我更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从1966年开始,到党的九大的召开,只不过短短的三年时间,难道毛主席准备为此“跌的粉碎”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已经大功告成了么?并从而以致与会的人们心中唯有成功的狂欢而无继续前进者应有的凝思了么?要不然,我们将何以解释这个纪录片中从头至尾几乎连续不断的已经形成了节奏的“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的喊声现象呢?倘若在毛主席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期间,这样的喊声的确几乎连续不断,那么,以毛主席的伟大人格和无与伦比的睿智,并且,还是在准备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跌的粉碎”的情况下,试想,他老人家会不严厉制止这种现象吗?  

至此,我觉得这个纪录片的制作者很可能具有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意图,最起码这是极左思潮的表现。  

我为什么竟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因为,谁都会明白这样的道理:过分地吹捧,其实质必然就是否定。  

   

   

我觉得,在当今这个互联网上,倘若提到巩献田同志的名字,大约是无人不知的,至于钱学森同志的名字,那则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的脊梁!  

然而,巩献田同志于2011-12-14 09:24所发的《我们向钱学森同志学什么?──为纪念钱学森同志百年诞辰而作》一文http://www.maoflag.net/?action-viewthread-tid-1633986,其点击量至今才1938,这岂非咄咄怪事?  

我觉得,在这个特色社会里更为特色的知识分子队伍中,所出现的空前众多的汉奸、美奴、洋奴、权奴、钱奴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这个特色社会的主流媒体(或曰权力)对这种如此丑恶的现象不闻不问的情况下,巩献田同志废寝忘食、竭力通过《我们向钱学森同志学什么?──为纪念钱学森同志百年诞辰而作》一文,告诉当今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应该从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十一个方面开始,努力去做一个像钱学森同志一样有益于工农大众的人。这该是一个多么具体、多么切实可行的堪称伟大的计划(或曰号召,但遗憾的是它不是官方发出)啊!为什么却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呢?  

我记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曾经被人民领袖毛主席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我记得,在国庆十周年的宴会上,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原来位于37桌的名字,被人民领袖毛主席改为第一桌。  

我还记得,有太多的死心塌地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右派分子,一律被官复原职、委以重任,这些人中,茅于轼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那个以“反毛勇士”自居的李锐被当作了“17大”的特邀嘉宾;那个为人民公敌蒋介石树碑立传、称蒋介石为“咦吁奚!伟乎高哉!在历史的空间震古烁今”的方某人被树为理论标兵;那个以妖魔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能事的季羡林被庙堂的人亲自到家中看望……  

倘若我的这截然不同的两种记忆都没有错,那么,这截然不同的两种记忆里面的事情,是不是在彰显着“被庙堂之上所尊重的知识分子截然不同,其社会效果便会截然不同”这样一个问题呢?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是谁是谁非呢?为什么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下面一段话会不被这个特色社会所容呢?  

毛主席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  

至此,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是不是实行和工农结合的典范呢?  

   

   

秦川牛  

 2011-12-17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